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及复习要点

都强调蒙太奇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一种艺术和思维
异:
联结与碰撞,强化叙事法则还是打破惯常的叙事法则 情感感染还是理性思考 演员表演与非职业演员;流畅叙事还是注意哲量意蕴 歌曲还是呐喊:
蒙太奇分类:
结构性蒙太奇
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
作为感染手段的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复现式蒙太 奇
创作
辩证冲突与二数之积
蒙太奇就是冲突,一切艺术的基础永远是冲突
图形;平面;体积;空间;光;节奏;物质与观点;物质与其空间性;事件与 其暂存性;视听对位
镜头之间:一群四散奔逃的乌合之众连接一队缓慢、冷酷行进的 士兵
体积容量上:从广大的工人队伍切到一个工人的脸部 通过强调来产生冲突:四个工人沉默的面部到一个工人紧攥的拳
维尔托夫
齐加·维尔托夫(18961954)
是他的笔名,意为“旋转的 陀螺”
他的两个弟弟都是摄影师 他的妻子 1923年《电影眼睛人:一场
革命》
电影眼睛
所谓“电影眼睛”就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世界作出解 释”。
客观性:实况拍摄,生活即景
摄影机镜头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 电影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摄影机具备观察和获取人的肉眼所不能注
意到的现实的意义,
剪接:赋义的过程。
面对世界活生生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
的含义
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Kuleshov 1899-1970)
库里肖夫的实验和效应:
组合产生新的时空和意义
青年男女和白宫:创造地理空间 莫兹尤辛的表情和三个镜头(汤、棺材、女孩) 女人:创造解剖(面部+躯干+手+腿)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四章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

二是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 派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主要是卢米埃尔、梅里爱、鲍特,更重要的是格里 菲斯的电影中已经有了蒙太奇手法的实验,而法国的路 易· 德吕克也曾提到过蒙太奇,这一切对前苏联蒙太奇学 派开展其创作实践与理论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在20 年代前苏联爱森斯坦等人对蒙太奇的研究达到很高的理论 程度。 有人就说,前苏联20年代的创新电影似乎全是对蒙太 奇的理论研究。 正是这一时期电影大师的创作与研究,才形成了前苏 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他的其它实验和理论还有: 1、蒙太奇可以制造人为景观。他把这称为 “人为景观”或“创造地理空间”。 拍摄 第一部影片时剪辑得出的结论。 2、蒙太奇可以创造人 ,他说,他能用第一 个人的面部,第二个人的背部,第三个人 的手和第四个人的腿造出一个现实中并不 存在的女人。但当时的时代和社会不需要 这样做 。
这个艰难的一生是指他很早成名,20岁时
就是一个老电影人了。后来受到排挤一直 未能拍片。但他在学校的教学使他得到一 定的安慰。最大的慰籍是他的学生后来拍 了一部表现导演和老师的创作的纪录片, 名字就叫《库里肖夫效应》。而对他最大 的安慰还有1965年让他为前苏联影协第一 次代表大会做开幕剪彩。
西方先生的奇遇
第三节
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理论和创作
代表人物: 库里肖夫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 杜甫仁科等
一、库里肖夫 理论: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的生平(1899-1970)
生于塔姆波夫市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由于家庭的贫困没有上 完中学就到革命前的电影企业家汉荣科夫的制片厂工作,在导演鲍乌 艾尔的手下学习。因为工作努力,1917年获得了拍片的机会。所以, 苏联电影起步时,他已经是具有工作经验的老电影人了。这也是尤列 涅夫说他是最年轻的革新者的原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当前, 电影己成为一种拥有无限表现可能性的媒体。
但百年前在它发明伊始, 它还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
当卢米埃尔兄弟把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具体对象再现为视觉形象,并投影到银幕上让观众看到它们的时候, 曾引起了人们从未有过的好奇心。
但轰动过后, 人们又鄙夷地把电影看作是粗俗的“杂耍”、“技术玩意儿”。
这时, 或许正是蒙太奇使电影获得了使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把它送进了艺术殿堂。
在蒙太奇发展为银幕造型的独特电影手段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都以其创造性的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最早并最有系统地进行理论化工夫的, 应首先归功于苏联蒙太奇学派。
法国电影学家莫兰曾说过这样的话:格里菲斯时代的电影处于“灵性”阶段, 爱森斯坦时代的电影则达到了“理性”阶段。
这一概括是有说服力的。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项艺术宣言的团体。
它只是泛指在整个年代到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 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其中主要有爱森斯坦、维尔托夫、库里肖夫、普多夫金、杜甫仁科、苏勃、斯克洛夫斯基、狄年诺夫等人。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与广泛国际影响的当属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维尔托夫四人。
但这四位艺术家的研究工作却是各成体系的, 相互间无论在观念上或方法上都有着很大差异。
而且他们更不是一个派别,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拥有自己的小集体的。
如库里肖夫有“库里肖夫工作室”, 维尔托夫有“电影眼睛派”。
而爱森斯坦的工作则更为复杂,不仅是有极强烈的个性色彩, 而且他的工作并未截止于30年代初, 而是一直延续到他1948年在伏案写作中逝世为止。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20年代初出现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决不是偶然的。
1917年那场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 初期真的为艺术革命运动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
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派诗歌、康定斯基的未来派绘画、梅耶荷德的自然主义戏剧以及随着机械化工业化高潮而来的以铁和玻璃为素材的构成主义, 不断掀起艺坛上一个接连一个的革新波澜。
第4讲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项艺术宣 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并 对蒙太奇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其中主要有库里肖夫、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人。
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国建筑学术语,意为装配、构成,后来 被借用过来指称电影镜头的剪辑和组接,成为电影的专用术语。既指进 行组接和转换安排后的方法,还指这些方法使用后在观众心理所产生的 视听效果。这种视听效果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思维和情绪,给影片增添了 艺术感染力。
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
• 吉加· 维尔托夫,原名丹尼斯· 考夫曼。吉加· 维尔托夫是他的笔名,意 为旋转的陀螺 spinning top 。因崇拜马雅可夫斯基,模仿马雅可夫 斯基创作诗歌、科幻小说、讽刺作品等未来主义文章,并尝试未来主 义的声音实验——用留声机对声音进行剪辑、拼贴。 • 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曾参加最早的苏联 新闻片《电影周报》的剪辑工作。曾用碎胶片剪出《电影真理报》, 在巴黎广受赞誉。 • 20世纪20年代初,维尔托夫与妻子伊里沙维塔· 斯维洛夫、弟弟米哈依 尔· 考夫曼组成“三人小组”。不久,“三人小组”组成“电影眼睛派 ”。
《罢工》中,1500名死者的镜头与屠宰场被杀的牛喉管中流血的镜头互相 穿插,表现了屠杀的残酷。
《战舰波将金号》 该片是向俄国 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影片,表现敖德萨 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影片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主 题重大,既有宏伟的群像,又有细节的描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 和准确恰当的节奏使这部史诗片充满激情。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一 段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蒙太奇切换充分体现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和 感情的起伏。有人说如果这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么 敖德萨阶梯则是经典中的经典。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爱森斯坦 的蒙太奇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也更明显了。 这部电影被广泛的认为是世界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电影流派研究》教学大纲

《电影流派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ZX032119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选修总学时:36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先修课程《广播电视编辑与制作》一、课程简介《电影流派研究》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电影史上重要电影流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影的诞生、发展以及各种电影理论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对电影流派中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研究,有助于学生今后电影电视的创作。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流派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的表现手法、影响和意义,著名导演的导演技巧,拍摄手法及导演思想,并能批判的加以分析,将之用于今后的影视创作。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布莱顿学派(一)基本要求了解布莱顿学派的来历、发展、影响,掌握布莱顿学派的主张,分析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二)重点难点重点:布莱顿学派的主张难点: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理解(三)基本内容讲述布莱顿学派的来历、发展、影响: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布莱顿学派的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分析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第二章欧洲先锋派(一)基本要求了解欧洲先锋派主要内容及影响,掌握欧洲先锋派的主张,分析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二)重点难点重点:欧洲先锋派主要内容及影响难点:欧洲先锋派的主张(三)基本内容讲述欧洲先锋派主要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
欧洲先锋派的主张: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视听语言第四章 五前苏联电影学派对剪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与“镜头”有关文档共9张)

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项目组
第1页,共9页。
第四章 剪辑和蒙太奇
视听语言
第一节 剪辑诞生的历史
五、前苏联电影学派对剪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第2页,共9页。
列夫·库里肖夫 (1899-1970)
1、库里肖夫实验 列夫·库里肖夫通过电影实验发现,电影的意义并不产
生于演员的表演,也不产生于单个镜头,而产生于上下镜 头的联系中。
并且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时空关系。
一对个演实 员验的生是演将技的前大新苏加联赞的演赏含员,莫认义兹为是尤面金对为的汤叙没时有,事任表服何现表出务情了的的饥特饿,定,产镜而头对生分棺的别材与时是一表叙碗现汤出事、了上一悲口痛的棺,含材面、对义一婴,个儿婴时而儿 则情的表镜现感头了的组慈接爱产在。生一起则,在给观叙众事看,之结后果观,众 ((11889989--1199爱4780森)) 斯坦则认为完全不需要信赖于叙事,而可以直接创造情感。
第3页,共9页。
他做了两个著名的实验。
1 一个实验是将前苏联演员莫兹尤金的
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定镜头分别与一碗汤、一 口棺材、一个婴儿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给观 众看,结果观众对演员的演技大加赞赏,认为面
对汤时,表现出了饥饿,而对棺材时表现出了悲痛, 面对婴儿时则表现了慈爱。
第4页,共9页。
案例播放:库里肖夫实验 案例来源:YouTube
(1899-1970) (1898-1948) (1899-1970) 库里肖夫认为,拍摄完成胶片仅仅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的开始,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 的准备过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从剪辑开始,将拍摄完成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第6页,共9页。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2011-06-20 22:51:27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尽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的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电影工业同国内其他工业一样,不论是影片制作还是发行系统,都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才达到新政府的期望。
虽然俄国在革命前的电影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也有了一些私营的电影公司。
由于战争期间进口片大幅削减,这些私营公司在国内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
在1910年以后这些年里,俄国最有特点的电影是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类型,尤其是这些影片中伊万•莫兹尤辛等名星的天才表演,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外国观众却很少看到。
这些公司在革命成功之后竭力抵制私有财产国有化,他们也拒绝向国营影院提供影片。
1918年7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的供应实施管制,结果许多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到别的国家。
有些公司则在接受政府委任制片的同时,心中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一切能够回复到革命前的状态。
虽然面临设备短缺与生活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仍然开始做了尝试与努力,结果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电影运动的发展。
吉加•维尔托夫在战争期间就从事纪录片工作,20岁就负责新闻片拍摄工作。
库里肖夫则在新成立的国家电影艺术学院中授课,做了一系列剪辑实验,他将一堆不同来源的底片剪辑成一部连续的影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库里肖夫或许是苏联年轻的电影艺术家们中最保守的一位,因为他所创造的这种格式化的剪辑原则,基本上是参照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连贯性原则。
于是,甚至在他们能够拍片之前,库里肖夫和他年轻的学生们已经在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中开始工作,并且撰写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构成了蒙太奇风格的基础。
1920年爱森斯坦在一列专门运送战时宣传片的火车上做了一段时期的工作,同年他回到莫斯科在一家工人俱乐部剧院里工作。
同年五月,普多夫金为库里肖夫的国家电影学院演出,他深受格里菲斯巨片《党同伐异》的影响,决定进入电影界工作。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

▪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也是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 奇。是指将时间、空间终端的胶片联结起 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画面与 画面
场面与 场面
段落于 段落
画面与 声音
声音与 声音
▪ 艺术蒙太奇
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被称之为艺术蒙 太奇。在这个意义上,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 修辞手段,可以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 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 加工,创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并且 通过象征、隐喻和电影节奏产生强烈的艺术 效果,进而创造出电影艺术(包括后来的电 视艺术)所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形式。
▪ “电影眼镜派”还强调,电影真实的记录 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记录生活,电影眼 镜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 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 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 “电影眼镜派”的意义: 意味着蒙太奇在纪录片中不再只是连接镜头 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 形态工具。
“《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 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 在以后几年间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乔治▪杜萨尔
▪《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 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 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 快速交叉剪接。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 并充分的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 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 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 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 18991970),苏联蒙太 奇学派的创始人之 一,他的研究成果 为蒙太奇电影美学 理论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 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 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 他在拍《亚历山大· 聂夫斯基》(1939)时,将影 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 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 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 的音乐进行对位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 一场成为世界电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特性、蒙太奇、电影 表演和声音等。其中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占据 着中心地位,他在自己的理论和大量的演员实 践中,确立了戏剧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 系同电影表演规律的有机联系。
1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的主要作品:《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 克国家里的奇遇》(1924)、《死光》(1925 )、《遵守法律》(1926)、《您的女朋友》 (1927)、《快活的金丝雀》(1929)、《乙 街2号》(1930)、《四十颗心》(1931)、 《蔷薇色墨水》(1933)、《西伯利亚人》( 1940)、《铁木耳的宣誓》(1942)。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首部影片《罢工》(1925)被称为“第一部真正 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 众场面、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 情节”、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 的纪实风格。 •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 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塑造了推 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 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已成为电 影史上的经典。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上世纪20年代中兴起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 由于其产生的土壤与法国、德国有着明显的不 同,所以注定它是一种最革命、最积极的电影 运动,他们创造的蒙太奇理论和依此为基础的 实践创作,影响了世界电影的整个面貌。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苏联电影的勃兴,只有1915年美国电影的突然 兴起堪与比较。但是美国电影学派的发明和人 物虽有助于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找到他们的道 路,可是这些发明与人物与其说是出于有意识 的创造,倒莫如说是在无意中发现的,而且很 快地堕落到为商业性的电影服务。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在他“实验工作室”里专门培养那些 能以最富于表现力的方法为故事片服务的演员 。 • 他撰写的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章,构成 了蒙太奇的理论基础。 • 库里肖夫的另一个贡献是提携培养了大批年轻 导演,其中最著名的是普多夫金。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同他的对立者维尔托夫一样,也强调 蒙太奇的创造作用,并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显 示这种作用。他从一部旧片中特意选出莫兹尤 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把这一镜头和 另外一些影片中表现一只汤碗、一口棺材以及 一个孩子的镜头联结在一起,从而使其传达出 饥饿、悲痛或父爱的信息。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 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 法。
1
第三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代表人物 及代表作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 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 学博士、教授。 • 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 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对整 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一节 蒙太奇的发展
•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首的早期电影制作者并 不懂得蒙太奇。 • 法国梅里爱采用戏剧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电影故 事。这时的镜头剪接还只是为了完成对故事的 叙述。
1
第一节 蒙太奇的发展
• 美国电影导演鲍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自觉地把蒙太奇作为艺术手 段。 • 真正全面论述蒙太奇的价值和规律的是20世纪 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为代 表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
普多夫金
• 此后,《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 汗的后代》(1929)都继续发展了《母亲》中 的那些美学原则,也是苏联20年代的杰作。 • 1932年,他拍了并不成功的有声片《普通事件 》,但在《逃兵》(1933)中,却实现了声画对 位。
1
普多夫金
• 之后,普多夫金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 ,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 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7)等。 • 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瓦西里· 鲍尔特尼科夫的归 来》(1953)。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著名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 1922年进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协助 库里肖夫进行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实验与创 作。 • 之后,由于观点的分歧,普多夫金离开库里肖 夫工作室,于1925年先后导演了《棋迷》和科 普片《大脑的功能》。
1
普多夫金
• 1926年的《母亲》根据高尔基的原著改编,使 普多夫金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得到充分发挥,成 功地实践了关于叙事的抒情蒙太奇理论,拍摄 角度和细节处理都极有特色。在指导演员的工 作中,他力求把戏剧的表演技巧转化为电影的 表演技巧,树立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 原则来培养电影演员的范例。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墨西哥万岁》这部影片的 8万米底片在爱森 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 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 》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 ,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 ,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 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 1936年执导《白静草原》,但未完成。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他最后导演的影片是《伊凡雷帝》(第1集: 1945,黑白;第2集:1948,彩色),这部多声 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 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 高峰之一。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 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 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 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 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 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此后他作品有纪念十月革命的《十月》(1928 )和表现农村合作化的《总路线》(1929)。 • 1930年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试验 声画对位法。 • 1932年到墨西哥拍摄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 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这部影片中,他探 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