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蒙太奇学派
200903苏联蒙太奇学派

好莱坞电影多采用"连戏剪辑": 一种流畅的,不着痕迹的剪辑风 格,试图在一场戏中给人造成流 畅而不间断的感觉. 蒙太奇学派则通过镜头对列 镜头对列,形 镜头对列 成画面张力,突出主题.具体方 式有时间方面的"重复剪辑", "省略剪辑",以及空间方面的 "平行剪辑","交替剪辑".
1,重复剪辑 —— 往往是一个镜头完全,或部分 重复前面的镜头.当几个镜头持续 这样重复时,时间在银幕上的时间 会拉长. 《战舰波将金号》的"水手摔盘 子"场景:一个瞬间动作,被分解 成10余个镜头来表现,表现他的愤 怒.
为此,维尔托夫拒绝拍摄故事 片,反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反 对使用剧本,演员表演,摄影 棚拍摄等等. 他更感兴趣的是改变镜头的运 动速度,找出奇特的拍摄角度. 这种艺术主张,被称为"电影 眼睛派".
四,爱森斯坦的理论
1898——1948 十月革命中,中断大学的学习, 参加红军.后来,作过戏剧导 演,在马雅科夫斯基创办的 《左翼艺术阵线》上,发表了 一篇关于"杂耍蒙太奇"的文 章. 1924年,他在导演的第一部影 片《罢工》中,成功运用了 "杂耍蒙太奇"理论,把屠杀 工人的镜头与屠杀牲畜的镜头 交替剪辑,使之成为电影史上 的经典蒙太奇段落.
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贡献
技巧蒙太奇——— 爱森斯 技巧蒙太奇 坦蒙太奇学说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理论体系. "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 一起,就会从那种并列的状 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 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 . "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的, 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组合成 思想的前后联系的系列".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
1.卢米埃尔:一种新技术的显示 ,缺乏蒙太奇构思 的自然主义式的纪录
2.梅里爱:把不同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来 进行叙事,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
3.鲍特 :《一个美国消防队: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 “蒙太奇” 的人,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没有 把他的蒙太奇方法条理化
of Don Basin 1931 等等
《持摄影机的人》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电影眼睛”理论的 经典之作
1929年出品 摄影:米哈伊尔·考夫曼 长度:68分钟
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把蒙太奇发 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 从而形成了苏联 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
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维尔托夫
这些艺术家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各成体系:
1.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 2.普多夫金:“联想蒙太奇” 3.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4.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狄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1896—1954) 前苏联 原名 丹尼斯·考夫曼 纪录片理论的创始人
“电影眼睛”的理论
理论核心:
将电影摄影机比喻为人的眼睛,而电影工作者的任 务即手持摄影机,“在不知不觉中捕捉生活”,反 对人为的照搬与饰演。
《电影眼睛》1924,78分钟 ,表明了他的电影立场
动、镜头运动,以及使用各种最出人意外的透视法。 2.建立在对影片的纪实材料进行系统的组织的基础上。 (蒙太奇结构的剪辑) ·电影眼睛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蒙太奇手段。
真理电影
“真理电影”源自1922年到1925年维尔托夫所拍摄 的23集新闻纪录片《电影真理报》,内容主要反映 战后苏联人民的现实生活,在这些作品中,他应用 了一系列实验性技巧,如动画、特效摄影、重复曝 光、手持摄影等等。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也有“真 理电影”一说。
苏联蒙太奇学派

• 蒙太奇应当感染观 众,交流情感 • 注重演员的作用
• 电影语言是抒情的、 • 电影语言是革命的、 温和的 呐喊的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现实意义与实践意 义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历史价值与理论价 值
• 一盆菜汤 • 沙皇时期一位名叫莫 兹尤辛的著名男演员 的无表情的特写镜头
• 一口棺材
• 一个小女孩
分析
• 当这种特殊的连接镜头放映给观众时,观 众交口称赞这个天才演员的“杰出表演”, 说他在一盆汤面前表现出了饥饿难耐、在 棺材面前表现出了悲痛、在孩子面前表现 除了慈父般的感情。 • 其实,这位男演员没有进行任何表演。
主要作品 – 《脑的机能》(1925年科学片) – 《棋迷》(1925年,喜剧片) – 《母亲》(1926年,代表作)
– 《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 代》、《苏沃诺夫大元帅》等。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的比较
普多夫金 •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注重蒙太奇的叙事 功能,顺从观众
爱森斯坦 • 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发展过程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 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的准备时期 – 爱森斯坦的高峰时期 – 普多夫金的完成时期
维尔托夫和“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1896-1954),原名杰尼 斯· 考夫曼,是苏联的记录片大师。1923年, 他发表了名为《抛弃戏剧式电影制作方法》的 文章,提出了“电影眼睛”的理论。 作品 默片:《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 年》、《在这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前 进吧、苏维埃》、《带摄影机的人》、《顿巴 斯交响曲》等。 有声片:《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

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一种电影制作技术和艺术表现风格,起源于苏联的电影产业。
蒙太奇一词源自法语,意为“拼贴”或“组合”。
苏联蒙太奇学派强调通过剪辑和组合不同的镜头和片段来创造新的意义和情感效果。
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剪辑是最核心的技术手段。
通过剪辑不同的镜头,导演能够改变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影片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蒙太奇学派强调镜头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通过剪辑的方式创造出戏剧性的冲突、紧张和节奏感。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苏联电影中运用了蒙太奇的技巧,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冲击力和表现力的电影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剪辑手法和音效的运用,表达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并探索了影像媒介的独特表现能力。
苏联蒙太奇学派也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太奇的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电影制作中,尤其是在战争片、动作片和悬疑片等类型的电影中。
蒙太奇的概念也逐渐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如文学、绘画和音乐等。
苏联蒙太奇学派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影片分析——《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激情澎 湃、充满了诗情画意。影片在世界 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 主人公搬上银幕,创造了崭新的艺 术语言来表现革命的思想,从而使 电影从粗俗的新奇娱乐或幼稚的宣 传教化工具变成了富有思想性的真 正艺术。
影片《罢工》(1925)结尾,枪杀罢工工人的镜头 和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 屠宰场”的经典隐喻,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2、探索理性蒙太奇时期(1924-1929)
1929年,爱森斯坦发表了关于理性电影的纲领 性文章《展望》,同年还发表了《在单个镜头画面 之外》、《有声电影的未来》、《电影中的第四维》 等,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他的理性电影的意义。 他说:“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 之间的不协调性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语言的 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再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 闻的电影。理性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 思想体系和概念体系的直接表现。”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通过大量实验,库里肖夫得出结论 是:“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 础”。他认为,拍摄完成胶片仅仅 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的开始, 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 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 的准备过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 的工作是从剪辑开始,将拍摄完成 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将产 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2011-06-20 22:51:27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尽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的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电影工业同国内其他工业一样,不论是影片制作还是发行系统,都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才达到新政府的期望。
虽然俄国在革命前的电影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也有了一些私营的电影公司。
由于战争期间进口片大幅削减,这些私营公司在国内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
在1910年以后这些年里,俄国最有特点的电影是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类型,尤其是这些影片中伊万•莫兹尤辛等名星的天才表演,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外国观众却很少看到。
这些公司在革命成功之后竭力抵制私有财产国有化,他们也拒绝向国营影院提供影片。
1918年7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的供应实施管制,结果许多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到别的国家。
有些公司则在接受政府委任制片的同时,心中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一切能够回复到革命前的状态。
虽然面临设备短缺与生活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仍然开始做了尝试与努力,结果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电影运动的发展。
吉加•维尔托夫在战争期间就从事纪录片工作,20岁就负责新闻片拍摄工作。
库里肖夫则在新成立的国家电影艺术学院中授课,做了一系列剪辑实验,他将一堆不同来源的底片剪辑成一部连续的影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库里肖夫或许是苏联年轻的电影艺术家们中最保守的一位,因为他所创造的这种格式化的剪辑原则,基本上是参照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连贯性原则。
于是,甚至在他们能够拍片之前,库里肖夫和他年轻的学生们已经在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中开始工作,并且撰写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构成了蒙太奇风格的基础。
1920年爱森斯坦在一列专门运送战时宣传片的火车上做了一段时期的工作,同年他回到莫斯科在一家工人俱乐部剧院里工作。
同年五月,普多夫金为库里肖夫的国家电影学院演出,他深受格里菲斯巨片《党同伐异》的影响,决定进入电影界工作。
外国电影理论整理

苏联蒙太奇学派。
(1)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2)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a . 库里肖夫库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了电影工作,建立了“实验工作室”,他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论有“库里肖夫效应”和“电影模特儿”。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
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最终

>>
1
>>
2
>>
3
>>
4
>>
维尔托夫的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 1924 《持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 about Lenin 1934 《热情:顿巴斯交响曲》 Enthusiasm:Symphony of Don Basin 1931
>> 0 >> 1 >> 2 >> 3 >> 4 >>
《母亲》1926 母亲》
>>
0
>>
1
>>
2
>>
3
>>
4
>>
• 两篇具有世界声誉的蒙太奇论 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 著《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和 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
>>
0
>>
1
>>
2
>>
3
>>
4
>>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被世 界许多学者誉 为对整个人类 文化史进程有 所影响的人。 所影响的人。
>>
0
>>
1
>>
2
>>
3
>>
4
>>
普多夫金
>>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蒙太奇学派强调主观认识与影像的客 观表象相统一。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 系统、自觉的电影美学和哲学理论的学派。
“电影创作的基础是表现性,而不是影像性。表 现性可以传达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它比客 观世界的单纯影像(摹写)更深刻,更概括。”
目前,我国电影理论界通过从三个功能的角度来理 解蒙太奇: 第一是叙事蒙太奇。就是把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 联接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这个意义上的蒙 太奇纯属一种技术手段; 第二是艺术蒙太奇。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 段,即通过隐喻和节奏以引起强烈的艺术效果。其 功能是诉诸情绪的; 第三是思维蒙太奇或者说蒙太奇思维。即把蒙太奇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哲学看待,这在电影美学上引 起了重大的突破。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出现与20年代前苏联的政治形势与意识 形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 将电影的生产和发行移交给人民教育委员会,电影事业 实行国有化。1922年,列宁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 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电影已不再是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性商品,而是负载着宣 传和认识功能、传达社会信息的媒体。因而,已有的电影 表现手法和电影语言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制度的需要,必须 创立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蒙太奇学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产生。
《电影剧本》从电影编剧的角度 阐述了电影整体演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电影编剧如果不能用 电影的影像思维去进行创作,他 就不可能为导演提供“可用的素 材”。他把蒙太奇划分为“结构 性蒙太奇”与“作为感染手段的 蒙太奇”两大类。前者包括“场
影片分析——《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 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激情澎 湃、充满了诗情画意。影片在世界 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 主人公搬上银幕,创造了崭新的艺 术语言来表现革命的思想,从而使 电影从粗俗的新奇娱乐或幼稚的宣 传教化工具变成了富有思想性的真 正艺术。
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
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 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 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杂耍蒙太奇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 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 主题的效果。
譬如,影片《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叵 测的发言时,插入了弹竖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 其“老调重弹,迷惑听众”。 再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 德萨阶梯”一段,运用杂耍蒙太奇,既有画面的 分解又有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 窒息感。突出表现了沙皇军警屠杀和平民众的血 腥暴行。 影片《罢工》(1925)结尾,枪杀罢工工人的镜头 和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 屠宰场”的经典隐喻,
1、结构和剧情的诗化处理 影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人和蛆;后甲板上 的戏;死者激发人们;奥德萨阶梯;与舰队相 遇。在剧作结构上,影片按照古希腊五幕悲剧 的“黄金分割律”的格式,即2:3的比例设计 的。这五个部分在同一主题下,以两条相反的、 对立矛盾的动作线来延伸和发展: 人和蛆:军官要士兵吃腐肉——士兵抗议; 甲板上:军官要镇压——士兵开始起义; 死者激发人们:哀悼死去的士兵——愤怒的群 众聚会; 奥德萨阶梯:军民联欢——残酷的大屠杀; 与舰队相遇:不安的等待——胜利欢呼。
三、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爱森斯坦,被世界许多学者誉为对整个人类文 化史进程有所影响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建筑 师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920年,他投身戏 剧,就教于著名的戏剧家梅耶荷德,梅耶荷德激进 的戏剧改革思想对他影响很深。1923年转入电影界 后,既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论文,又拍 摄了《罢工》(1923)、《战舰波将金号》 (1925)、《十月》(1928)、《总路线》 (1929)、《墨西哥万岁》、《亚力山大· 涅夫斯基》 (1938)、《伊凡雷帝》(1945)等著名影片。
剪辑与蒙太奇的关系
从技术上来说,蒙太奇只是众多 的剪辑技巧中的一类。(传统蒙 太奇强调的是镜头组合后创造的 思想、情感。) 从理论上来说,蒙太奇理论尽管 是从剪辑实践的总结和发展而来 的,但它已经超越剪辑而成为对 创作观念和各环节都产生重大影 响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 方式。
影视剪辑应该分成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 镜头之间的关系; 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 段落; 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 总体构思。
二、库里肖夫的蒙太奇实验 1、“创造性地理” 他将五个拍摄自不同地方的镜头,即一个男人 从左向右走来;一个女人从右向左走;二人相遇, 握手,男人用手向某处;白宫;二人向台阶走去五 个镜头加以连接。观众看过这个剪辑段落后认为这 个男人和女人从同一条大街的左右两侧走来并相遇, 然后一起走向白宫。 这5个镜头通过蒙太奇手段将完全不同的时空表 现为一个连贯而统一的时空。这一实验表明,通过 镜头的合理组接,蒙太奇不仅具备叙事功能,而且 在电影时空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功能。
(1)在画面与形象关系上: 画面:在银幕上直接观察到的影像的 最小单位,是直观的、单一的。 形象:由诸多画面组合过程中产生的、 包含着观众的认识的“感觉综合体”, 是意义与内涵的表象。 由此他提出了“冲突论”这一核心概 念:“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 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
(2)在形象与思想关系上 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不仅是制造效果 的手段,而且首先是表述手段,是通过特殊 感情的电影语言形态和特殊电影形式表达思 想的手段。”他论述了由形象向思想转换的 可能性与途径。画面—镜头—形象的形成过 程,是一个转义的过程,其核心是概括概念, 形成思想。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 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项艺术宣言的 团体。它只是泛指在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 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理论与实践作出过 贡献的艺术家群体。其中主要有库里肖夫、爱森 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人。
蒙太奇学派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奥德萨阶梯 《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完全按照爱森斯 坦的“杂耍”和“理性”蒙太奇美学思想 拍摄的影片。奥德萨阶梯是影片中运用蒙 太奇结构的最杰出的段落,成为电影史上 运用蒙太奇手段的典范。在短短6分多钟的 屠杀段落里,爱森斯坦用了一百三十多个 镜头,反复在屠杀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 换。
敖德萨阶梯பைடு நூலகம்频及介绍
理性蒙太奇的实质在于通过两个或者多个画 面撞击产生思想。
例如,他在影片《十月》中,插入了一个亚力山 大三世的雕塑从基位上坍塌下来的画面,表达沙 皇专制的覆灭,而后来临时政府复辟沙皇制度时, 他又插入了一个亚力山大三世的雕塑重新竖立起 来的镜头,以全现“反动势力”的反扑。在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中,他分别切入了石狮卧睡、 抬头、跃起三个镜头,以此来说明人民从觉睡到 觉醒到反抗的思想主题。
一、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 吉加· 维尔托夫,原名丹尼斯· 考夫曼。 吉加· 维尔托夫是他的笔名,意为推翻、 旋转。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 新闻电影部工作,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 闻片《电影周报》的剪辑工作。20世纪 20年代初,维尔托夫与妻子伊里沙维 塔· 斯维洛夫、弟弟米哈依尔· 考夫曼组 成“三个小组”。不久,在“三人小组” 周围,又吸引了一批富有挑战精神的纪 录片艺术家,形成了闻名世界的电影眼 睛派。
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主张: (1)摄影机是人眼所不能比拟的 “电影眼睛”。 (2)电影工作者应出其不意地捕 捉生活细节,纪录现实生活。 (3)零散的素材通过巧妙的剪接 可以创造出生活的诗意与特定的意 义。
维尔托夫的主要作品有《电影眼睛》 (1924)、《前进吧,苏维埃》(1926)、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第十一年》(1928)、《带摄影机的人》 (1929)、《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 《带摄影机的人》并不强调客观记录的中立 立场,相反,维尔托夫意在突出剪辑和摄影 机的控制力,将大量日常生活场景剪辑组合 成一部高度风格化(甚至可称“实验性”) 的纪录片。 《带摄像机的人》片段欣赏
安德烈· 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 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 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 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 主编。 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 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 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 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 德烈· 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 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 里士多德”
首先,爱森斯坦在这一屠杀段落中 不断插入一些激烈而悲痛的杂耍镜 头,充分显示了爱森斯坦杂耍蒙太 奇的创造力。 如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空着的婴 儿车孤零零地从石阶上滑下来、铁 边夹眼镜下面裂开的流着鲜血的眼 睛……影片中的“瞬间—杂耍”造 成了对观众心理的巨大冲击,创造 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3、建立总体的、完整的电影结构理 论的时期(1930-1948) 这一时期爱森斯坦发表的最重要的 著作是《蒙太奇1938》。这篇文章集 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画面与形象 关系;二是形象与思想关系。
在《蒙太奇在1938》一文中指出: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 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 水+目=泪; 门+耳=闻; 犬+口=吠; 口+子=叫; 口+鸟=鸣; 刀+心=忍
四、普多夫金与《母亲》 1926年,普多夫金发表了两篇著名论著《电影导演 与电影素材》和《电影剧本》。 《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全面阐述了电影创作所涉 及到的主要问题。他分析过银幕形象的两个组成元 素:蒙太奇和演员的表现性。蒙太奇是为表演服务 的,也就是说,电影所有手法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目 的:衬托演员的表现性。两者密切相关,均纳入 综合的银幕形象整体之中。为此他提出了核心的定 义:“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
通过大量实验,库里肖夫得出结论 是:“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 础”。他认为,拍摄完成胶片仅仅 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的开始, 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 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 的准备过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 的工作是从剪辑开始,将拍摄完成 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将产 生完全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