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_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6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主审人:林媚珍执笔者:刘毅华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教学的作用和任务主要表现为:第一,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⑴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地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强调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交通、市场等。
探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1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探讨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2.2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分析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
介绍农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作物类型、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等划分。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3.1 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工业发展的特点,如集聚、扩散等。
探讨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3.2 工业布局与工业区划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介绍工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工业部门、工业地域等划分。
3.3 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4.1 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城市发展的特点,如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中等。
探讨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等。
4.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分析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等。
介绍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
4.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等。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图4.10 廖什中心地系统(1~9)的最小市场圈
图4.11 10种商品的市场圈
表4.2 10种商品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3、廖什中心地系统模型
图4.12 完全系统下的各中心点的位置
(数字表示i个市场圈的中心点)
图4.13 廖什的经济景观
(a)城市密集区(阴影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的扇形图 ; (b) 一个扇形区内所有中心的分布 ;(c)大城市的分布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 1986.461 )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 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 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 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图4.2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4.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 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 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 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 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 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 离的31/2倍。
经济地理学_李小建_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2.1 空间分析概述2.2 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与空间结构2.3 空间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2.4 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案例解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3.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3.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3.3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实践案例第四章:产业地理与产业布局4.1 产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4.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原则4.3 产业布局类型与模式4.4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优化第五章:城市地理与城市化5.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5.2 城市化的概念、发展与动力5.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5.4 我国城市化现状与挑战第六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6.1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布局6.2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6.3 农业产业带与农业区域发展规划6.4 我国农业地理研究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7.2 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7.3 工业集聚与工业扩散7.4 我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演变及案例分析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研究的重要性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8.3 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与管理8.4 我国服务业地理与布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9.2 交通网络布局与交通规划9.3 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9.4 我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0.2 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0.3 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政策10.4 我国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析: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与衡量方法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与演化2.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第三章: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3.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2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布局特征3.3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4.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4.2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4.3 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4.4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指标体系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4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第六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6.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6.2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6.3 中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的演变6.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7.2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模式7.3 中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特点7.4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优化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8.3 中国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的特点8.4 服务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9.2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9.3 中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演变9.4 交通现代化与交通发展战略第十章:环境、资源与经济地理10.1 环境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2 资源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0.3 环境问题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地理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11.3 全球经济地理的特征与变化11.4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地理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12.1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2.2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术12.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2.4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1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3.2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3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4 经济地理学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14.1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2 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4.3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分析14.4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前沿15.1 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5.2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15.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内前沿15.4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学进行展开,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证研究与应用领域。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15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分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
商业
地
租
住宅
$
工业
/
距离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分化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二、传统技术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等。
实地考察:是指研究者进入被考察对象所在区域,是其它形式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统计图表:是指显示统计数字的图件,它使统计资料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经济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表述的一种方法,如农业分布图。
三、现代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与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主要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
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
二、近代经济地理学16世纪到19世纪是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3、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
三、现代经济地理学二战后,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2、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3、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划等新方向;4、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第一章复习思考内容1、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特性;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概述第一节产业结构概述产业(industry):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如工业企业的集合体构成工业这一产业),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等。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大分类法)分类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分类情况: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其它劳务性服务行业。
分类方法评价:该分类方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该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是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存在一些矛盾。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这十大类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1) 要调整已经落后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经济增长。
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才能有相应较快增长的国民收入。
而在较快增长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较多的资金集中于有增长前景的产业,使他们实现高于平均值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2)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资本、原料、土地等要素可以较顺利地实现行业上的流动和转移,其结果是导致要素组合的优化,可加强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3)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城市化的发展要带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在产业总体结构中地位的提高。
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4)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会促进外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增加,其结果会引进外部的技术,进口外部的商品、设备。
这样,将会改善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新产业的引进、发展及原有产业的改造。
(三)产业结构状态与结构性调整1、产业结构状态:指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成熟化”、“老化”状态。
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指一个区域中,总是具有若干个行业或部门的新产品不断开发研制并走向区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
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指一个区域中,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产业,产业结构表现有合理的层次,即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老化”:指一个区域中,主导产业技术发展停滞,产品更新换代慢甚至不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愈来愈小,失业人口愈来愈多,人口与劳动力大量迁出,导致区内税收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2、结构性调整对地区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在新的生长点上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产业群体;二是创造条件,转换主导产业。
第二节产业布局概述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一、产业布局模式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一) 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
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点轴(线)开发模式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三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三)网络开发模式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
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均质布局→ 点状布局(增长极)→ 点轴布局→ 网络布局。
第二章复习思考内容1、解释产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产业布局等概念。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3、分析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4、产业布局有哪些主要模式?为海南省(或某个区域)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第一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一、基本概念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包括人类改造利用与未改造利用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