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中文言文翻译
《醉翁亭记(节选)》和《游天平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醉翁亭记(节选)》和《游天平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游天平山记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旁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②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
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选自《明代散文选》,作者高启) [注] ①狙杙(jū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①蟠(pán):盘曲。
拏:牵引。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有亭翼然..提携伛偻:_________..临于泉上者翼然:_____(2)伛偻(3)至则舍舟就.舆就:________(4)不可名.状名: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2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萧索。
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róng) 起来。
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余韵未绝。
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
一片青色(cāng) 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yáng) ,天平山看枫叶,古人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
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jìng) 的色彩和拒霜耐寒的品格提醒。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①雍(róng) ②(cāng)茫③飞(yáng) ④明(jìng)【答案】容苍扬净【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答题时,可以结合语境,注意同音字、形近字。
(1)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容”不要写成“荣”;(2)“(cāng)茫”的“苍”是草字头,不要写成三点水的“沧”:(3)“飞(yáng) ”的“扬”是提手旁。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22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萧索。
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róng)起来。
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余韵未绝。
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
一片青色(cāng)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yáng)。
天平山看枫叶,古人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
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jìng)的色彩和拒霜耐寒的品格提醒。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雍(róng)②(cāng)茫③飞(yáng)④明(jìng)(2)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色不寒②绿意犹存③树头枝梢④仿佛五彩着色⑤层林尽染A.①⑤④③②B.①④②③⑤C.③④②⑤①D.③①④⑤②2.(8分)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2),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3)感时花溅泪,。
(杜甫《》)(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论语》)(6)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3.(4分)名著阅读。
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灵霄。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①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②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
中考语文面对面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1112131415课件新人教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考点三】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周亚夫治军有方,细柳营军纪严明;对前来劳军的汉文帝也以 军规加以约束,绝不奉迎媚上而松懈军队的战备状态,他恪守 军礼,刚正不阿,出色地履行着一个将军的职责,所以被称为“ 真将军”。侯蒙善于处理政务,当庭判决民讼,使受罚者不怨, 检察者无可指责;他善于劝谏,援引典故说服宋徽宗,使十八 人免于蒙冤,不愧为“真能吏”。
【解析】B项句意为: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 乡前骄傲。骄:对……骄傲。故选:B。
(2)根据语境,给下列问句填上恰当的语气词,正确的一项是( D )(3 分)【考点一】 ①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________? ②此其故何________?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________?庭学 其试归而求________? A.哉 焉 乎 也 B.哉 乎 焉 也 C.哉 乎 也 焉 D.哉 也 乎 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 过清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 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 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 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 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解析】①句意为: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 傲,难道是了解我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故结尾使用表疑问或反诘 的语气助词“哉”。②句意为: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 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结合 上下文及句意可知第一个问句后使用语气助词“也”,第二个问 句后使用语气助词“乎”,第三个问句后使用语气助词“焉”。 故选:D。
游天平山记原文及翻译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
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2、译文:至道元年,我寓住在汤阴。
不多久,桂林有个叫惟深的和尚,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来见我,说:“从前您曾经同我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
游天平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天平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4一8题。
(22分)游天平山记高启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②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洞谷唅呀,鸟兽鸣吼。
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③,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①狙杙(jū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
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
〔5〕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6〕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
游天平山记译文

游天平山记译文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蟠拏撑住,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
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风翏)(风翏),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
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
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译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
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平山中文言文翻译
作者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
字孟载,号眉庵。
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
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
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
相府记室,后辞去。
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
死于
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
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
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
”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天平山中
作者: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
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作品概况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植物名称,春夏之间开淡紫色
的小花。
③枇杷:树的名称。
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④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⑤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
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
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赏析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
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
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
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
黄色的枇杷。
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
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
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
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
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
门口。
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
于是,在
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
这两句
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
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
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
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
田园气息,令人神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