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1.杜甫的《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杜甫的《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5.《春望》一诗中,“,”两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6.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7.杜甫《春望》中用拟人手法写自己因时伤怀苦闷沉痛情感的诗句是:,8.《春望》中,“,”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9.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10.杜甫的“,”(《春望》)借眼前杂草丛生之态传达了自己忧国伤世的情感。
1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1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13.45岁的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春望》中“,”即是这种情形,令诗人心生伤感。
14.杜甫的《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15.《春望》中借眼前明媚之景抒发诗人忧伤之情的句子是:,16.杜甫在《春望》中用“,”传递自己目睹春城败象的沉痛之情。
17.杜甫的《春望》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苍老之态,以及其愁绪不得排解的诗句是:,。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因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选择题: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
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春望读后感篇二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杜甫《春望》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3.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 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安史之乱
7.统领在 “”字中,视野由远到近,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小,由到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xx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分)
二、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 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6.“连三月”说明战祸之长,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答: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4分)5.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分)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2分)
2.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春望》练习题及答案

《春望》练习题及答案《春望》练习题及答案《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望》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A. 四月十六日天气晴B. 四五花时节C. 一年中计较不如其他季节D. 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B2. 根据诗句“去年老守经纶守,意气风发还少年”可以推测杜甫写春望时的心情是:A. 焦虑不安B. 幸福满足C. 高兴愉悦D. 忧郁迷茫答案:A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 每逢佳节倍思亲B. 忍将沧海换桑田C. 南风不竞百花开D. 春城无处不飞花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世间的驿站、旅程5. “侯门一入深如海”中的“侯门”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权贵之家6. 填入适当的词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空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百年苦短歌慈航第三部分:简答题7. 请简要解释杜甫在《春望》中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杜甫以春望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的衰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人深感时光流逝,英才匮乏,朝政腐败,国家危在旦夕。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警醒、唤起国家的责任感,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改善局势而奋斗。
8. 试分析下面这句诗的意义:“梦梦远书吏,况值边臣俭。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杜甫身世复杂,面对朝廷官僚体制时常感到无奈和寒酸。
他以“梦梦远书吏”形容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僚体制和职位的无论和期待。
而“况值边臣俭”一句,则指的是边境官员生活俭朴、廉洁的形象。
通过对比,杜甫既惋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赞扬。
第四部分:问答题9. 根据你对《春望》的理解,你认为杜甫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春望》是杜甫借由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描绘,表达自己对权贵之家的失望、对天下艰难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春望》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春望》杜甫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
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
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选择题: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解析】C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赏析简答题:
1、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
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
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