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往事依依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

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自学交流1、悟一悟: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2、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

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3、反复读第六段中“老师”的教导。

4、练一练:1.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四、展示点评五、达标检测1、修改病句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六、学生分组讨论: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参考: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十一:检测题王静。

七年级语文上册 6《往事依依》精品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6《往事依依》精品教案 (新版)苏教版

《往事依依》【学生课前准备】1、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重点)3、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①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目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而巴金的《繁星》和冰心的诗四首,又让我们领略了文学的无穷魅力,我们时而随着巴金仰望星空,开怀畅想;时而随着冰心感恩母亲,勉励自我。

而今天,我们将随着于漪老师一起去回忆她的一些往事,去感受文学带给她的深刻影响。

(板书课题)②解题:题目中的“依依”一词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利用早读时间,认真阅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部分的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后,准确读出词语。

模.糊(mó)徜徉..(cháng yáng)烟波浩淼.(miǎo)青女素娥.(é)婵.(chán)娟绚.丽(xuàn)雕镂.(lò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教诲.(huì)2、抄写并掌握下列形近字。

嘹亮、缭乱、潦草谆谆教诲、淳朴竟然、竞争3、解释下列词语。

①搜索枯肠②徜徉③浩淼④心旷神怡⑤眼花缭乱⑥风物⑦雕镂⑧镌刻⑨身历⑩绚丽⑩滚瓜烂熟⑾依稀⑿凝注4、认真阅读,走进作者,画出你感兴趣的资料。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第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第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往事依依》(第1课时)教学案(无
答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个性调整
2.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3.懂得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学习重、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预习思考】
1.走近作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
作。

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系上海市第七、
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
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
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
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
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主要著作有《语文
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
《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
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在中流露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的几事,理出思路,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道理。

3、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品味优美的语言。

4、仿照的写法,摹写人物的情态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概括作者回忆的几往事;体会作者在中表现的深厚感情;品味的优美语言。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第一时一、走近本,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徜徉()()浩淼()阴晴雨晦()雕镂()镌刻()谆谆教导( )2.生词解释走投无路:美不胜收:绚(xuàn)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油然而生:谆谆教导: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中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那几往事?2在读懂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结构中所缺内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往——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事回忆——领略祖国风物之美——依往事听讲——使“我”深受感动——依——使“我”铭刻在心——收束全:往事依依,催“我”奋进三、研读本,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对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四、盘点收获,学(教)后感言我的收获:我的疑惑:秦都中学师生交流案六往事依依年级:七年级型:精读时:2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组时间:2010-9-22 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在中流露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写的几事,理出思路,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道理。

3、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品味优美的语言。

4、仿照的写法,摹写人物的情态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概括作者回忆的几往事;体会作者在中表现的深厚感情;品味的优美语言。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第一时一、走近本,自主学习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学案引导学生体会我看画,读书甚得其乐、身临其境的情态,理解其精神生活。

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l预备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淼()如晦()雕镂()镌刻()1.用下列词语造句。

心旷神怡眼花缭乱记忆犹新l课堂达标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以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浓阴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第一段概述主要是为了。

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而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等语是为了具体地说明。

3.浪线划出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的句子。

4.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语,原诗句应该是:5.回忆所学的诗歌,写出带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

l课堂提高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一会儿,校长领着新老师来了,竟是陈老三。

虽然他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胡子也刮光了,但他哪黝黑的脸,让人怎么也不能把他和老师联系在一起。

校长介绍后,陈老三就正式成了我们的老师。

站在讲台上,脸憋得发青,嗫嚅嗫嚅,不知道说什么好。

看见我,更加慌乱,最后一拍手,说:我先当你们得老师,教不好,我去种庄稼。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

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

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

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2、作者简介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丰富的词汇
2•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作者作品】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著名语
文特级教师。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
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60多篇,总计50万字。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相关知识】
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自主学习】
1.积累词汇:
chdigy 印g ( 浩淼()阴晴雨hu i() 雕I du ()
ju m ( )刻心旷神怡()
我的补充:
2.春夏秋冬的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绿树浓夏日长,___________________ 。

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____ 0一年好景君须记,_________________ 0 草木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依依”是什么意思?
2..作者回忆哪几件往事?为什么“至今记忆犹新”?
3•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
4.第一段中,作者对往事有哪两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回忆的往事都与什么有关?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
6.找出文中对两位老师讲课情状的描写,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样写作用是什
么?
7.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9.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拓展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 )
2•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
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3.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你熟悉的人吃饭、说话、玩耍等时候的情状和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