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依》课件苏教版

这些文章不仅回忆了作者的成长 历程,还表达了对往事的感慨和 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习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感 悟,培养积极的人生 态度。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 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建议
01
02
03
04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分析细 节描写。
0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 技巧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在《往事依依》中,作者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像一串串美丽的脚印”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 述的场景和情感。
拟人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征。在《往事依依》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如“那一张张陈旧的相片, 像是在对我诉说往日的情怀”,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本单元学习小结
知识点梳理 学习了如何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掌握了如何通过归纳和总结来提炼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本单元学习小结
• 学会了如何结合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
本单元学习小结
能力提升 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 依》课件(苏教版)
目 录
• 单元导读 • 《往事依依》课文解析 •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 单元小结与作业布置
01 单元导读
单元主题介绍
01
本单元以“往事”为主题,收录 了五篇回忆性散文,通过描绘个 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生活的多 彩和人生的美好。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7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
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29年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解题:导入: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江苏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某某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首句用“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
第二句将思绪一下子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对这幅“极普通的画”“竟百看不厌”,表明“我”的入迷;“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的入神;“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明观画能怡情。
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形,用“一……就……”的句式表明“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临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然后用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形象之鲜明。
最后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
往事依依的赏析

往事依依的赏析
1. 往事依依,就像那老照片,虽然泛黄,却承载着无数珍贵的瞬间。
比如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在田野里疯跑的日子,那是多么纯粹的快乐呀!难道不是吗?
2. 往事依依啊,好比一首悠扬的老歌,轻轻吟唱就能勾起心底的情愫。
像我第一次收到情书时的羞涩与惊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3. 回忆起往事依依,真的如同漫步在那满是花香的小径。
我记得和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旁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4. 往事依依,恰似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故事。
就像我曾经在雨中倔强前行的经历,不也是一种难忘吗?
5. 那些往事依依呀,仿佛是一本厚厚的日记,记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我和朋友争吵后又和好的曲折,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呢!
6. 往事依依,像那温暖的阳光,穿过岁月的缝隙洒在我们身上。
我想起老师鼓励的眼神,那给了我多大的力量呀!不是吗?
7. 一说起往事依依,就好像看到了那一串串糖葫芦,甜蜜又诱人。
像我曾经偷偷吃零食被发现的小尴尬,也是很有趣的回忆呢!
8. 往事依依,宛如那宁静的湖水,偶尔泛起的涟漪都是美好的记忆。
比如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光,多让人怀念啊!
9. 回忆起往事依依,好似那美丽的彩虹,短暂却绚丽无比。
我记得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那一刻,真的好棒啊!
10. 往事依依,如同那轻轻飘落的雪花,每一片都带着别样的情愫。
像我和他一起漫步雪中的浪漫,是永远也忘不掉的呀!
我觉得往事依依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时常去回味。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原文回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原文回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0e17ef0c22590102029d3e.png)
《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中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会用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3、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3、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对老师的形象描述;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3、相关多媒体素材,包括朗读、图片的准备。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莫言《卖白菜》,相信,文学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原文回放】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
“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
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的主要原因。
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
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