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发展史论文: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化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化学发展史;渗透策略一、化学史能为新课创设饶有兴趣的意境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应用化学史设置故事情景。
在学习原电池时,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9世纪初就十分及时地用伏打电堆产生的电流,从而开创了电化学研究。
他用250个电池串联的巨大电堆,在各种化合物的水溶液或熔融物中通过强大的电流,寻找尚未发现的“元素”先后发现了钾、钠、钡、镁、钙、锶和硼等元素(即得到它们的单质),他还从氯(cl2)不能被电解而得出是单质的结论,由此证实氯化氢的组成中没有氧只有氢和氯,得出氢才是“酸之源”的结论,从而使原电池——空洞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二、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些人认为:化学就是瓶瓶罐罐,是冷冰冰的。
引入化学史可以改变人们对化学的看法。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
1859年24岁的门捷列夫到德国海森堡大学本生的实验室进修。
此时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仪,用光谱仪发现了一些新元素。
但由于当时没有任何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对元素大家族的信息并不完整,且当时公认的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价是错误的,所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次序——原子序数是十分困难的。
门捷列夫通过对比元素的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重新测定了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先后调整了17种元素的序列,得到了元素周期律。
他还大胆地预言了11种尚未发现的元素,预言了它们的性质,并在相对原子质量序中留下空位,在1896年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三、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追求科学的勇气在化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为了崇高的化学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后取得了成功。
居里夫人夫妇在近4年的时间里辛勤地工作,从数吨的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克氯化镭,并初步测出其相对原子质量。
1886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中说“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作出像门捷列夫那样深信不疑的预言”。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腊时期,化学的雏形开始出现。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开始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进行探讨。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物质构成和性质的假说,为后来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阿拉伯帝国成为了化学知识的传播中心。
阿拉伯人在炼金术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他们发展了很多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对物质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化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突破。
伽利略、布鲁诺、赫尔墨斯等著名科学家对化学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假说,为后来化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化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众多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门捷列夫、达尔文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定律。
这些成就推动了化学从实验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20世纪以后,随着量子力学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化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们对分子、原子和化学键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很多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模型。
这些成就使得化学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
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化学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与创新的结晶。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与不懈探索,化学从最初的炼金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领悟并应用到教学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的,欢送阅读借鉴。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屡次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珍贵的一局部,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孕育、形成、开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
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可以对学生进展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当前中学教育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深的学科教育(或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视野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开展缺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到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那么之一是化学、化学史和化学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原那么。
化学教学同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开展的一种趋向,应当引起我国化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我国现在试用的各种新教材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化学史知识,但给人的感觉是:化学史知识好似是味精。
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史知识常常被轻描淡写,甚至被打入冷宫,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没能充分发挥。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进展讲授,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开展的规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时间、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纯理论的化学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呆板。
化学史描述从远古时代直至现代漫长时期中化学开展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个个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苯分子构造的讨论,它的不饱和程度增大,但不具备不饱和烃易发生加成反响的性质。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日苦思冥想,集中精力研究。
化学史的篇章

化学史的篇章化学,这门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科学,从远古时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高科技材料研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汇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地拓宽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边界。
在古代,化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对火的使用。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们能够烧制陶器、冶炼金属,这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践。
然而,当时的人们对于化学现象的理解还十分有限,更多地是基于经验和直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对物质的本质进行思考。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世界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
尽管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它却是人类对物质构成的早期探索,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中世纪,炼金术在欧洲盛行。
炼金术士们试图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他们相信通过一系列神秘的仪式和操作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虽然他们最终没有成功地炼出黄金,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实验经验,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学物质和反应。
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出版了《怀疑派化学家》一书,对炼金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为化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化学知识。
波义耳被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工作标志着化学从炼金术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18 世纪,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实验,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氧化学说。
他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某种神秘的“燃素”的释放。
拉瓦锡的工作使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还编制了第一张元素表,为化学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化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化学元素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这一理论为化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后,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进一步完善了原子论。
在这个时期,化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也逐渐形成。
有机化学从对天然有机物的研究发展到人工合成有机物;无机化学在元素的发现和化合物的制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析化学的方法不断改进,使得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更加精确。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标题:化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和影响
摘要:
本文回顾了化学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科学的重要影响。
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化学工业,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化学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审视历史文献和科学成果,提出了一些主要的历史里程碑和贡献者,并讨论了他们的贡献对现代化学的影响。
1.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产物。
本文将探讨化学的历史,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科学的贡献。
2. 古代化学
2.1 炼金术的兴起与发展
2.2 印度和中国的贡献
2.3 古希腊和罗马的化学思想
3.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3.1 魔法、草药和秘术
3.2 阿拉伯化学家的贡献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家
4. 化学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4.1 稀有与可恢复性
4.2 发现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4.3 酸碱理论的发展
4.4 原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4.5 有机化学的崛起
5.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5.1 工业革命与化学工业
5.2 农业革命与化学农业
5.3 化学对医学的贡献
6. 结论
化学是一个极具前景和重要性的科学领域。
通过回顾化学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追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应用。
通过研究和推动化学的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化学史论文摘要:化学史教育将化学教材作为化学史内容呈现的载体,既可以了解中外化学家发现化学物质的过程、学习思维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叹前人科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化学人才。
通过化学史教育,学生可以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论文化学化学史论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摘要:对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做了简单的综述。
从化学史的概念,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化学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几方面阐述了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最后提出化学史可以使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更好地把握化学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史与教育;科学素养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活动。
从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到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来发现新的物质,都应用到了化学。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发展,包括化学家发现原理的过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各学派的发展历史以及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
一、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18世纪随着气体化学的研究才真正使化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首先积极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提早开设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科学史教育。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先生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张子高也在东南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
20世纪50年代,袁翰青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史课中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1】摘要:当前我国化学史的教育并没有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而化学史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化学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引起我们对化学史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史教育意义1.引言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1]。
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和大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2.我国化学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应试教育还左右着中学教学,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更重视解题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重视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方面并不是连贯的和整体的,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形成整体的观念,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其次,化学式教育有培养学生兴趣和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师较少涉及化学史的教育问题的探索,教师的热情不够,因此削弱了化学史教育的实施效果。
就课本来说,化学史知识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人教社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按页码粗略统计仅占全书篇幅的约1.6%[2],而且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化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史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至今,人类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简要介绍化学的历史发展史。
古代的化学起源于人类对环境和世界的观察。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和应用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矿石进行金属冶炼,希腊人也对火、水、空气和土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到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阿拉伯化学家通过翻译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著作,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了西方世界。
同时,阿拉伯化学家还进行了很多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使得他们在药物、香料和颜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6世纪至17世纪,化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瑞士化学家帕拉塞尔若斯,他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认为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更基本的组成部分。
同时,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利也提出了反应质量守恒定律,这对于后来的化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8世纪是化学的黄金时代。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和实验,建立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并提出了化学物质的守恒定律和比例律。
同时,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也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氧气,为氧化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19世纪是化学的现代发展阶段。
德国化学家门德勒夫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奠定了化学的基本分类体系。
随后,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发现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为生物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化学的研究领域继续扩展。
人们开始研究更微观的化学反应和材料结构,发展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等新学科。
同时,人工合成材料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化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
从古代的简单实践到现代的高度理论化,人类对化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之母”—居里夫人摘要:居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
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关键词:居里夫人,科学成就,刻苦钻研,镭和钋的发现。
1.前言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常被稱为玛丽·居里(法语: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法语: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
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共同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
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2.正文2.1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
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
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
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
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练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
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
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
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
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
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
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
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
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
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
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
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
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
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2.2镭之光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
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
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
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
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
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
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
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
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
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
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
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
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
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
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
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
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
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
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
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
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
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
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
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
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
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
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像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
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
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
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
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
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
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
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
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
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金子一般的心灵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
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
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
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
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
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
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
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
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
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
3.结束语居里夫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理学博士。
她和丈夫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获得成就,先后发现钚和镭。
她在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至今世界上只有两位科学家曾两次获诺贝尔奖。
有些人认为她全力以赴搞科学,她的信仰不虔诚,实际她终身信神。
为了传扬基督的爱的精神,她和丈夫决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不申请专利,无偿地奉献给全世界人民。
居里夫人虽然那样谦虚,但世界各国给她的荣誉称号是空前的。
除获诺贝尔奖外,她的各种荣誉称号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另外获得奖金10项,奖章16枚。
爱因斯坦说:“所有知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
参考文献【1】]J.R,柏廷顿. 化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135 【2】袁莉,白蒲婴,郭效军. 化学史简明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5-148【3】无机化学,上册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57【4】杨宏孝主编《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23-27【5】[美]F.A.科顿,[英]G.威尔金森著,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译,《高等无机化学》(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123-129 【6】刘波涛主编《普通化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25-29【7】赵士峰主编《普通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年,78-79【8】- 《燃料化学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期刊-核心期刊燃料化学学报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2001年第02期【9】《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ACTA ACADENUIAE MEDICINAE SINICAE 2001年第02期【10】《无机材料学报》参考文献中中文期刊的著录作者:张惠丰,张林妹,吴秀君, 期刊-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 2001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