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对仗、平仄、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3. 分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学会分析古代诗歌。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古代诗歌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提问: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 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2.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三、诗歌分析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
2. 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各组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谈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代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_朴__素__自__然__(_或__通__俗__化___、__口__语__化__)_。__如__“__是__谁__来__折__花__”__“___ _知__折__去__,__向__谁__家___”__“__折__时__高__折__些__”__等__语__言__,__都__是__口__语__化__的___ _语__句__,__明__白__晓__畅__,__一__看__就__懂__。____ 【解析】 答出语言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不加 修饰,真切易懂。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 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 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 作用。 答:_①__“__翠__袖__殷__勤__,___金__杯__错__落__,__玉__手__琵__琶__”__写___的__是__繁__华__热_ 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景__。___②__通__过__写__繁__华__热_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_景__,__与__前__面__的__ _“__归__雁__横__秋_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或__后__面__的__“__一__抹__斜__阳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或__前__后__的__“__归__雁__横__秋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_一__抹__斜__阳__,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形__成__强__烈__对__比__,__凸__显__诗__人__此__时__孤__寂__而__思__家__的__感__情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先指出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 再结合曲的内容分析作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诗歌鉴赏里的一个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你知道吗,古代诗歌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而语言就是那把打开盒子的钥匙。
这语言啊,有的像欢快的小溪,潺潺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无尽奥秘;有的像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光彩。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孩子一开始对诗歌语言那是一脸懵,觉得那些古人说话咋这么绕。
有一次我们讲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孩子就问我:“老师,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说看到月光以为是霜嘛。
”我笑着跟他说:“孩子呀,你可别小看这两句,你想想,李白为啥不说‘地上雪’或者‘地上冰’,偏偏说‘地上霜’呢?”他眨巴着眼睛摇摇头。
我就接着给他解释:“霜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又冷又清寂?李白当时一个人在他乡,看到这月光,心里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一下子就通过‘霜’这个字给表现出来啦。
”这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咱再来说说诗歌语言里的用词。
有的诗人用词那叫一个精准,一个字就能让整首诗活起来。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王安石为了这个字那可是绞尽脑汁,换了好几个,最后定下“绿”,一下子就把春风拂过,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写活了。
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想想,这一个“闹”字,是不是让你感觉满枝头的杏花都在欢腾,春天热闹得不行?诗歌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比喻、拟人、夸张,那是花样百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夸张的手法,把庐山瀑布写得那叫一个壮观,好像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一条银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春风的灵巧。
还有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溜?总之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你得细心去琢磨每个字、每个词,感受诗人藏在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三 关键语句的赏析 知识梳理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 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 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 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 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 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 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 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方法归纳 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 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 五个字。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 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 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典例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 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
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古代诗歌鉴赏2——鉴赏诗歌语言概述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 活动。
二、 (2014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答分案) :①通过特有意象表现“早”:残灯言出发之早,鸡唱说人在 旅途天还未亮。②通过关键词点明“早”:“独向”暗示出行早路 上无人相伴,“微有路”指天未明荒野有路难辨。(5分)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 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 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 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 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 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 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 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 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5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 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 《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鉴赏“打”字的妙处。
• “打”正是少妇当时的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 对爱唱歌的黄莺吵醒美梦的怨和对征战在外的丈 夫的无比思念,一个“打”字使生动活泼、娇憨 真情的闺妇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蕴含神奇。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寒”, 交代的是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
•
鉴赏诗歌语言注意事项
• 1、是否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 心世界和环境特点。
• 2、是否有弦外之音,发人深思。
• 3、是否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使用修 辞手法等。
• 4、是否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和韵律 感,渲染某种气氛,表现心情。
• 总之,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上面从四个角度谈了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 强调的是,语言的鉴赏角度远不止这四个方面, 同时这四个角度也总是常常交叉在一起的,鉴 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
•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
双调·蟾宫曲 自乐
•
[元]孙周卿
•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 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 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
李华《春行即兴》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自”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 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 “春山一路”,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 “空”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
• 3、是否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使用修辞手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注:瞑色:夜色
1.“宿鸟归飞急”中的“归”字表面上写的是 ______,作用是_______。 2.“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更”字表达 了作者_________情感。
1.归鸟归家;反衬自己的远离家人,远 离家乡。2.有家不能归的惆怅、无奈。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 孤 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又写人心之孤苦。
• 2007高考
(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平仄
可换韵,奇、 偶数句都可押 字数、句数不定 不讲究 韵,平、仄声 韵均可 只有五言、七言 只能用一个韵, 两种,律诗八句, 只在偶数句押 讲究 绝句四句,八句 韵,一般只用 以上为排律 平声韵
格律诗的特点
律诗每篇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均有 一定规则。包括五律和七律。一、二两句叫首
联或起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 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结联。每联上 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颔联和颈联必须须 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
一、解读古典诗歌必备的基本常识
•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 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 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因)感 阅读时,要善于将补节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 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体会意蕴。 •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解释含义 2描述景象
此诗无一“情”处,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 四两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 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之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 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3烘托意境 答:一个“凉”字,明写天凉,暗写诗人心境,由床 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用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离 愁别怨的意境。
(《哀江南》孔尚任)
1、“剩”字是被动的,有“残存”,“残余”的意 思; 2、“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 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 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 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 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 “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 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 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 “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 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 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 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 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 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 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 辉。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 绿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 翠 白 青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 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
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 画面静中有动,富有 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五:要关注特殊词
鉴 赏 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古体诗
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五言(五律) 七言(七律) 五言(五绝) 七言(七绝)
行、吟、歌、引 (隋唐时期 ) 律诗
古 典 诗 歌
格律诗
词 曲
(近体诗) 绝句 婉约派
豪放派 散曲
小令
套曲 剧曲(杂剧)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句法 古 体 诗
近 体 诗
用韵
(叠词、拟声词、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 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 “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 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 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 “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 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一、推敲字词
• 晴景 王驾 •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为什 么? •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 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 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 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留、见)
• 所谓互文,是指古代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使上下文有关词语互相辉映、暗示,收到意思全面 而行文简洁的效果。碰到互文现象,应上下补充, 参互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诗句意思。 • 王昌齡《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 •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家。 •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 无管弦。
• 菩萨蛮(李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 •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1、“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 的意思。 • 2、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 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 情,引起无限愁思。 • 3、“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 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 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请从这首诗中找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并加以分析。 1解释含义 2描述景象 3烘托意境
答:诗中一个“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 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 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着一“浮”字让人从 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 怨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 惊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 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 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 剩一树柳弯腰。
•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 1、“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2、 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 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 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 3、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 凉之感。
1、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2、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 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 “读之骚逸欲绝”。
三:要关注数量词
•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 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 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 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 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 寻味。
三、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1、看,在诗中指回望。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 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 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3、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 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一、解读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