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读译文121-130
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中国古代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学习古代文化和提升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我特编了一份新的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旨在提供更简洁明了的翻译,并便于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助读译文的内容。
第一篇:《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而众星共之。
”【助读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坐在其中央,众多恒星围绕着它共同发光。
”解读:孔子通过比喻北极星来比喻一个为政者的德行,强调德行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北极星稳定地坐落在天空中心,象征着一个为政者应当坚守正道,起到稳定国家的作用。
第二篇:《史记·太公世家》晋文公曰:“太公望,天乎!吾闻其与文王同天,而独乘白马。
自言本天子孙贵。
”【助读译文】晋文公说:“太公望实在是天上的神仙!我听说太公望与文王同为上天派来的,而他独自骑着白马。
他自称是天子的后代,地位高贵。
”解读:这段内容描述了太公望的神秘身世和高贵地位。
他被晋文公视为神仙,因为他乘坐白马,这象征着神秘和至高无上的身份,也显示了他天子的后代身世。
第三篇:《左传·文公十四年》私淑贤者,首且申之苏氏;书墨未洽,吾惧乖人。
【助读译文】追随贤者,首先向苏氏请教;书写和墨色尚未融洽,我担心写得不合格。
解读:这段内容描绘了作者自我要求的态度。
作者表示自己在学习时,首先要向贤者请教,希望能得到正确的指导。
对于书写和墨色的要求,作者表示担心如果没有掌握好相关技巧,可能会写得不到位。
第四篇:《文选·陆机·赠卫尉》吾尝尝其水之甘,犀几,繍匣,百宝玩好之,宜哉宜哉!得尽所欲,又未始闲。
【助读译文】我曾品尝过他家的美酒,还有鹿皮小几、刺绣匣子、各种珍宝玩具,实在惬意啊!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但却从未有过闲暇。
解读:这段内容刻画了作者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内心的困扰。
文言助读121-145翻译

121.萧何远虑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着跑向金帛财物的府库而分取这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中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的法律条文及其他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烧毁了咸阳而离去。
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的贫富情况、民众的疾苦等,是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的缘故。
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122 赵人养猫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而他的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的忧患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有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毁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就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23汉文帝誉周亚夫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
于是任命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皇帝亲自慰劳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军及其下属骑马送迎。
不一会到了细柳军营,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拉弓搭箭,把弓拉圆。
皇帝的先遣侍从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遣侍从说:“皇帝将要到了。
”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节拿着节杖下诏令给周亚夫:“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的大门。
营门的军官对皇帝的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
”于是皇帝就控制马慢慢地走。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行军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皇帝被感动了,改变脸色,显出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以示敬意。
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写,”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文言文启蒙读本137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137翻译1. 文言文启蒙读本120~140翻译120.蛇衔草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并不是乱说的。
121.疱夫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
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
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
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
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
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
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122.食粥心安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
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
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123. 狮子王与豺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 豺狼说:"我将为大王你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 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理,兔子等维生,数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了.一天狮子遇到豺狼,说"你杀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好好考虑这事儿吧!" 豺狼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1--250)101. 管仲被捆绑,从鲁国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你适逢侥幸被流放到齐国没有死还被齐国任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102.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
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 释之担任廷尉。
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儿。
于是派骑兵去追捕,把他交给廷尉治罪。
释之审问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乡下人,来到这里,听说皇上出巡,禁止通行,便躲在桥下。
过了很久,以为出巡的队伍已经通过了,就出来,一看到皇上的车驾,立刻转身跑了。
」廷尉向皇上报告他的判决:「单独一个人触犯禁止通行的命令,应该判以罚金。
」文帝很生气地说:「这个人亲自惊吓到我的马儿,幸亏我的马儿驯服和顺,假使换了另一匹马,难道不会让我受伤吗?但是廷尉居然只判他罚金!」说:「法律是天子要跟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要再加重他的罪,这样法律就不被人民信任了。
况且当那个时候,皇上假使立刻处罚他,也就算了。
现在既然交下给廷尉治罪,廷尉是天下执法的标准,如果稍有偏斜,那天下执行法律都将因此而或轻或重,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要手足无措吗?希望陛下明察。
」过了很久,皇上才说:「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104.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助读译文121-130121. 萧何远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译文:沛公到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跑到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资料,并藏起来。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
项王和诸侯屠杀烧毁咸阳城就离开了。
汉王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人口的多少、地方的富庶与贫穷、民众的疾苦的原因,是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萧何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122. 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去夫猫也!‛译文:有一个赵国人担忧鼠患,向中山求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善于捉老鼠和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父亲说:“这就不是你知道的了。
我的祸害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偷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毁坏我的用具,我将会饥寒交迫,比没有鸡不是更有害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赶走那猫呢?”【注释】1.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省略句,“乎”相当于“于”。
应当是这样:吾之患在于鼠,不在于无鸡。
2. 垣墉:矮墙叫垣,高墙叫墉。
123. 汉文帝誉周亚夫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汉文帝继位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
于是任命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皇帝亲自慰劳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径直驰进军营,将军及其下属骑马送迎。
不一会到了细柳军营,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拉弓搭箭,把弓拉圆。
皇帝的先遣侍从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遣侍从说:“皇帝将要到了。
”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了没多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节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亚夫:“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的大门。
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皇帝的车马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策马疾驰。
”于是皇帝就控制着车马慢慢地走。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
”皇帝被感动了,改变脸色,显出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
派人转达敬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
”完成劳军的礼节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
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本来可以袭击而俘获呀。
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说“好”了很久。
124.疏广论遗产疏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买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译文:疏广回归乡里后,每天让家里供给酒肴安排酒席,邀请族人老朋友和宾客,与他相互娱乐。
(疏广)多次询问自家的剩余的钱还有多少,催促家人去买东西来供给酒肴。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所喜爱相信的兄弟老人说:“子孙后代希望趁着他在世时多建立基业,如今饮食耗费将尽。
应该到他老人家那里,劝说他买田地和住宅。
”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个建议,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只是他们本有旧田老宅,让子孙在田地上辛勤努力地劳动,就足够用来供其衣食,与普通人相同。
如今又增加(他们的)收入,成为他们赢余的钱财,只会教子孙懈怠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加了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人是众人怨恨的啊;我既然没有用来教化子孙的办法,也不想增长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
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用来赡养老臣的,所以我很乐意与乡党宗族共同享用圣上的恩赐,来过完我今后的日子,不也可以吗!”于是族人都心悦诚服。
125. 杜太后遗嘱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
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
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
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之广,万几之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
‛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
藏之金匮(ɡuì),命谨密宫人掌之。
译文:建隆二年,杜太后身体不安适,宋太祖侍奉(杜太后)喝药不离左右。
(杜太后)病危时,召来赵普进宫接受遗命。
杜太后于是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
杜太后执意问他,宋太祖说:“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都是因为祖宗和太后的积德啊。
”杜太后说:“不是这样的。
恰好是由于周世宗让幼小的儿子主宰天下罢了。
如果周朝有年长的皇帝,天下怎会被你占有?你死后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
广阔的地域,要处理的事很多,能够立年长的皇帝,是社稷的福气啊。
”宋太祖叩头哭着说:“怎敢不听从教诲。
”杜太后回过头对赵普说:“你同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
”(杜太后)命令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誓书的最后写上“臣普书”。
把它藏在黄金做的箱子里,命令谨慎周密的宫人掌管它。
【注释】1. 四海之广,万几之众:定语后置句,“之”,定后标志词。
直译为:广阔的地域,繁多的事务。
126.商鞅事魏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勿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译文: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探问病情,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对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
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接受(我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公叔痤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担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
我方才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就对他说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
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
你应该赶快离开啊,(不快走)将要被擒。
”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采纳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
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痤病得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让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注释】1. 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2. 嘿:同“默”。
3. 我方先君后臣:先、后,意动用法。
127.楚庄王伐陈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译文:楚庄王想要讨伐陈国,派人侦察陈国。
出使的人说:“陈国不可以讨伐。
”楚庄王说:“什么原因?”出使的人回答说:“(因为)城墙高,护城河深,蓄积的粮食又多。
”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
陈国是个小国,但蓄积的粮食多,(可见)赋税繁重,那么百姓埋怨国君了!城墙高,护城河深,那么百姓的力量疲惫了!发兵讨伐陈国,陈国可以攻取。
”楚庄王听从了他,于是就攻取了陈国。
【注释】1、城郭:城墙。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泛指城邑。
128.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不谬。
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打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下面挖井,果然都找到了泉水,只不过打水需要长绳罢了。
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果是明白透彻不错的。
129.华佗治病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