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治国必先富民》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文言文《治国之道》,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贾谊治国文言文翻译

原文:贾生者,楚人也,才智过人,博学多识。
汉文帝时,以其辩才授以诸侯使,令其治国之术。
贾生治国有道,以德为本,以法为辅,修明政治,选拔贤能,安民心,强国富民。
翻译:贾谊,字子云,楚地之人,才智超群,博学多才。
在汉文帝时期,因其辩论之才,被任命为诸侯使者,负责治理国家的策略。
贾谊治国之道,以道德为根本,以法律为辅助,整治政治,选拔贤能之士,安抚民心,使国家强大,民众富裕。
贾生以为,治国之道,首在修身齐家。
人君者,当以德行为先,以仁爱为本,以身作则,以感化天下。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贾生屡进直言,劝帝修德,亲贤臣,远小人。
原文:贾生谓曰:“君人者,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四邻。
不修其德,不敬其民,不治其政,不养其才,则国将不国。
”翻译:贾谊对汉文帝说:“作为君主,应当将天下视为一家,将四海视为四邻。
如果不修养自己的德行,不敬重自己的民众,不治理好国家政治,不培养国家人才,那么国家将不成其为国家。
”贾生又曰:“夫治国之道,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是以先王之政,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原文:贾生又曰:“夫治国之道,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是以先王之政,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翻译:贾谊还说:“治国的道路,必须首先选拔贤能之人,其次是养育民众,然后才是教化。
因此,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必须首先选拔贤能,其次是养育民众,然后才是教化。
”贾生以为,选贤之道,在于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
故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以贾生建议帝,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以选贤能。
原文:贾生谓曰:“君人者,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则天下之贤才,必归心矣。
”翻译:贾谊对汉文帝说:“作为君主,应当广泛开放言路,听取政事必须诚信,观察言辞和脸色,明辨是非,那么天下的贤能之士,必将心悦诚服。
”贾生之治国之道,虽古已有之,然其言辞之精辟,见解之独到,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文言文《治国之道》,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文言文贾谊治国之道翻译

古之贤者,贾生其人也。
生,楚人也,才子也,以文章见称,尤善论国事。
其《过秦论》、《治安策》等篇,皆言治国之道,其理深远,其言切要,故后世论治者,多取法焉。
贾生之治国之道,首重民心。
民者,国之根本也。
民心向背,国之兴衰。
故贾生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是以,治国者,必先顺民心,而后求治。
其次,贾生主张法度严明。
法者,国之权衡也,度者,国之准绳也。
法度不明,则民无所依,国无以治。
贾生曰:“法者,国之重器也,不可轻用。
”故治国者,必使法度严明,刑赏必信。
再者,贾生注重贤能之用。
贤能者,国之栋梁也。
治国之道,必先选贤与能,而后国家可兴。
贾生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天下治。
”是以,治国者,必广求贤才,使各得其所。
又,贾生认为,治国之道,宜宽严相济。
宽者,使人得其所,严者,使人不敢为非。
宽而不失法,严而不失恩,则国治而民安。
贾生曰:“宽则得众,严则不犯,是谓得其中。
”此外,贾生主张重农抑商。
农者,国之根本也,商者,国之末也。
农事兴,则国富民强;商事盛,则国贫民弱。
贾生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之所恃以生也。
”是以,治国者,必重农抑商,使农事昌盛。
又,贾生重视教育。
教育者,国之基础也。
国无教育,则民无知识,国无知识,则国无未来。
贾生曰:“教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是以,治国者,必兴教育,使民知礼义,识廉耻。
最后,贾生主张节俭。
节俭者,国之宝也。
国无节俭,则财用不足,国无财用,则国无以立。
贾生曰:“节俭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是以,治国者,必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综上所述,贾生之治国之道,可谓深谋远虑,切中时弊。
其言治国之道,虽千载之下,仍具启示意义。
夫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贾生之治国之道,实为后世治国者之借鉴也。
译文:古代的贤人,贾谊就是其中之一。
贾谊,楚国人,是位才子,以文章著称,尤其擅长议论国家大事。
他的《过秦论》、《治安策》等文章,都阐述了治国之道,其理论深刻,言辞恳切,因此后世谈论治国之道的学者,多借鉴其思想。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治国先富名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富而教之,则善矣。
”此言治国之道,必先使民富足,而后方可施教化之。
夫富者,国之根本也;名者,国之荣光也。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而后国家可长治久安。
夫富者,国之元气也。
民富则国安,国富则民乐。
故治国之道,首在富民。
民富,则农工商各业兴旺,财源广进,国家自然富强。
然富民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方能实现。
名者,国之荣光也。
名之重,莫大于国名。
国名昭著,则四方归附,天下景仰。
故治国者,必先重名。
重名者,必先立德。
德者,国之魂也。
君臣有德,国家方能安定。
君以德服人,民以德归心。
德者,名之源也。
治国先富名,二者相辅相成。
富民而名不扬,则民虽富,国家亦难以长治久安。
名不扬而民不富,则国家虽盛,亦难以久立。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
富民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者,广开财路,使民得以丰衣足食;节流者,节省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节流,国家财政自然充裕,民亦得以安居乐业。
重名之道,在于立德修身。
君臣有德,国家自然威望日增。
立德修身,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曰修身齐家。
修身者,修己之身,使之端正;齐家者,使家庭和睦,风气端正。
家庭和睦,风气端正,则国家风气亦然。
二曰治国安邦。
治国者,以德治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安邦者,使国家长治久安,民生幸福。
三曰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者,与邻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邻国友好,则国家无外患,民生得以安宁。
四曰弘扬正气。
弘扬正气者,使国家风气端正,社会道德风气良好。
风气端正,道德良好,则国家繁荣昌盛。
治国先富名,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不懈努力。
然唯有富名兼备,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是故,治国者,当以富民重名为己任,励精图治,共创国家繁荣昌盛之盛景。
夫治国之道,如烹小鲜。
火候适中,则鲜香可口;火候过猛,则鲜焦难食。
治国亦然,需适度而为之。
富民重名,治国之要也。
愿天下贤君,皆能以此为准则,兴邦立国,惠及子孙。
必先富民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富民而教之,必先利其器。
”此言富民之先,必先求其器之利,而后教之,使民得以自养,各得其所。
夫富民者,国之本也,民之福也。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富民,而后论其治也。
夫富民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术之能。
盖富民者,必先求其本,而后及其末。
本者,民之心也;末者,民之用也。
民心者,富之源泉;民者,富之根本。
民心既安,然后民之用可得而利也。
夫民心之安,莫大于安其居。
居者,民生之始也。
民生而无所托,则其心不安。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居。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营其居,使民有所安。
居安而后思治,思治而后求富。
居不安,则民无所依,国无以立。
夫民之用,莫急于食。
食者,民生之先也。
民生而无所食,则其用不立。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食。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务其食,使民有所养。
食足而后思教,思教而后求富。
食不足,则民无所养,国无以存。
夫民之富,莫大于其业。
业者,民生之终也。
民生而无所业,则其富不立。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业。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兴其业,使民有所事。
业兴而后思教,思教而后求富。
业不兴,则民无所事,国无以固。
然富民之道,非止于此。
必先兴学校,养士大夫,使民知礼义,明道德。
礼义者,民之规矩;道德者,民之精神。
规矩正,则民之行正;精神充,则民之气壮。
行正而气壮,然后可以富民。
又必广开农工商之路,使民各得其所。
农工商者,民之业也。
业得其所,则民富;业不得其所,则民贫。
故王者之政,必先广其业,使民各得其所,而后论其富。
总之,富民者,必先利其器,而后教之。
利器者,居也;教之者,食与业也。
居安食足,业兴教广,然后可以富民。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天下太平。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富民,而后论其治也。
【译文】昔日孔子曾经说过:“要使民众富裕,必须先让他们得到有用的工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使民众富裕,必须先让他们得到有用的工具,然后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各得其所。
富裕的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民众的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