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

《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

“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画地学书是指宋朝欧阳修传所用,名为修葺,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

1030年(天圣八年)。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XX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23欧阳修《诲学说》(节选)

23欧阳修《诲学说》(节选)

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原文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师亦非吾之所能及也,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诲学》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最终是不会解决的。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效。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别人却能看到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快,但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我的老师也不是我能比得上的,我跟从他学习。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诲学文言文翻译感悟

诲学文言文翻译感悟

夫学海无涯,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自幼习之,渐入佳境,然文言文翻译之难,亦如登天。

余尝研习之,感悟良多,遂作此文以记之。

余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积年累月,方能窥其门径。

盖文言文者,语言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瑰宝也。

译之,需心领神会,字斟句酌,方能达意传神。

首先,译文言文需有深厚之古文功底。

古文者,文言文之基石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通古文。

古文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余常读书自省,见古人之文,意境高远,辞藻典雅,心中暗自赞叹,遂下定决心,刻苦研习。

其次,译文言文需有广泛之知识储备。

文言文涉及历史、地理、天文、人事等各个方面,译者需博学多才,方能应对。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涉及许多古代官职,若非事先了解,恐难以为继。

于是,余查阅史书,遍访名师,力求知识渊博,以便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再者,译文言文需有敏锐之洞察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译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把握文意。

余曾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日暮途穷”,若仅从字面理解,恐难达其意。

余反复揣摩,终悟其意,方知“日暮途穷”并非字面之意,而是形容困境之意。

此等洞察力,非一日之功可至,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用心感悟。

此外,译文言文还需有严谨之态度。

翻译之事,一丝不苟,方能称得上佳作。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若译为“桃花潭水深一千米”,恐失其意。

余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力求准确无误。

总之,译文言文之感悟,在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余虽非翻译高手,然深知翻译之道,需严谨治学,虚心求教。

译文之优劣,在于译者之功底与态度。

余愿以勤学苦练之心,探寻文言文翻译之道,以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译文言文亦非易事。

余尝思之,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古今之隔阂。

古人之言,虽简练典雅,然今人阅读,多有隔阂。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译为现代汉语,恐难达其意。

余深感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而又不失其意。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
了 。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以:用...来干什么。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及:等到。

稍:稍微。

闾里:乡里、邻里。

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或:有的时候。

因:趁机,借……的机会。

抄录:抄写。

务:致力。

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原文翻译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原文翻译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原文翻译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国学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
作者: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注释:
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成:成为;变成。

琢:雕刻。

器:大器,有用的东西。

道:道理,也指学问。

之:在这里意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害:妨碍;影响。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

迁:改变。

舍:放弃。

念:考虑;思考。

成:制成。

迁:迁徒。

道:道理。

然:但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