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量表
MMPI常用量表

Q量表
未回答量表
L量表
说谎量表
F量表
夸大量表/稀有回答量表
F-Fb量表
后F量表
F-Fp量表
精神病稀有回答量表
K量表
防卫量表
其他效度量表和效度指数
O量表和S量表
意义明显的和隐含的量表
关键条目
一系列有明显意义的或表面效度的条目
F-K指数
F量表原始分减K量表原始分
Ds-r量表
类似F和Fb量表,但内容更隐蔽且少与精神病性障碍相关。
D1
主观性抑郁
D2
精神运动迟滞
D3
躯体功能失调
D4
精神迟钝
D5
沉思
量表3(Hy)亚量表
Hy1
否认社会焦虑
Hy2
需要关注
Hy3
懒散-不适
Hy4
躯体不适
Hy5
攻击性的抑制
量表4(Pd)亚量表
Pd1
家庭不和
Pd2
权威冲突
Pd3
社交场合的稳重性
Pd4A
社会疏远
Pd4B
自我异己
量表5(Mf-m)亚量表
Mf1
自恋,过分敏感
Sc3
感觉运动分离;古怪感知体验
量表9(Ma)亚量表
Ma1
缺乏道德感
Ma2
精神运动兴奋
Ma3
沉着冷静
Ma4
自我夸大
量表0(Si)亚量表--Serkownek
Si1
自卑-社交不适
Si2
社会回避
Si3
陈静-僵化
Si4
高度敏感性
Si5
自我正义、信任
Si6
躯体症状
量表0(Si)亚量表--Ben-Porath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内容提要】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的历程和后果。
本章系统阐述了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过程发生的条件、基本的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简要介绍了社会认同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社会认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价值。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认同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
2.认识社会认同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群际关系最简群体范式社会心理学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奥尔波特(F.Allport)在他本人晚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说:“我们必须尝试去发现更加令人满意的‘群体与个体’的范式。
必须发现某种方式以一般性的术语来描述被我们称作‘群体’的那些条件安排,这些条件包围和进入了个体,我们也必须发现某种方式,简要地说,以普遍的科学方式来系统阐述在被我们称作‘集合’行为的情境中实际发生了什么。
从这个更广泛的角度看,个体与群体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中真正的‘总问题’”。
〔F.H.Allport(1962)A structuronomic conception of behaviour: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4,7.〕对于个体与群体(包括社会类别)的关系,自20世纪之初当代社会心理学诞生时就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Turner,et al.,1987)〔J.C.Turner,M.A.Hogg,P.J.Oakes,S.D.Reicher & S.M.Wetherell(1987).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 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以群际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过程(group processes)以及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认同,并以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219525007_中文版自我概念与认同量表(SCIM)的结构及信效度检验

中文版自我概念与认同量表(SCIM )的结构及信效度检验①刘妍君1,黄嘉敏2,宋丹2(1.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641;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自我认同又被译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和体验[1]。
自埃里克森之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认同作了探索。
其中Marcia 从自我认同状态出发,提出自我认同可划分出四种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2]。
Berzonsky 等则从自我认同的过程角度研究[3]。
近年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会导致一系列人格障碍、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
DSM-5将自我认同作为判断人格障碍的核心内容,这表明自我认同是个体发展及临床方面的重要概念。
不同的研究角度催生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如Ben-nion 等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4],该问卷在Marcia 的研究范式下测量个体自我认同状态;Balistreri 从自我认同过程入手,编制自我认同过程问卷(Ego identity process questionnaire ,EIPQ )[5]。
Berzonsky 则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编制ISI-5问卷[6]。
以上量表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自我认同并应用于正常人群自我认同的测量。
临床研究中,有关自我认同的测量有Goth 等修订的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量表(AIDA )[7]以及Berman 等编制的身份困扰问卷(IDS )[8]。
国内学者对EOM-EIS-2问卷进行了修订,王树青等将其应用于我国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测量[9]。
此外,陈昇香和张日修订了加藤厚编制的量表,将之应用于中日青年自我认同的跨文化研究中[10]。
从上面研究可以看出,中文版自我认同量表的修订主要集中在个体发展方面。
本研究拟修订Kaufman 编制的自我概念与认同量表(Self-concept and Identity Measure ,SCIM )[11]。
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

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简介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The 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被试的社会认同性。
该量表由马尔洛和克罗恩于1960年开发,旨在测量被试在评估中对社会期望的回答倾向。
测量内容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是一套自陈式问卷,其中包含一系列与个人价值观、社交行为和社会期望有关的问题。
测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宣称的社会行为:通过询问被试对某些道德、伦理或社会规范行为的立场,来评估被试在回答中是否倾向于符合社会期望。
2. 社会期望的态度:通过对被试对某些社交行为的态度进行评估,来推断其与社会期望的关系。
3. 反社会行为倾向:通过探究被试对社会期望的态度以及其行为倾向,来分析其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
使用方法使用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进行测量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将问卷分发给被试,确保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下填写。
2. 引导被试阅读每个问题,并根据其真实观点进行回答。
被试需要尽量真实地回答问题,而不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给出虚假答案。
3. 收集被试填写完毕的问卷,并确保保密性和匿名性。
4. 对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以便进行数据解读和结果报告。
应用领域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以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1. 人格特点和社会适应性的评估:通过测量被试的社会认同性,可以了解其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态度,进而推断其在社交互动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
2. 社会心理研究:通过分析大量被试的社会认同性量表结果,可以揭示某些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念。
3. 人际关系和沟通研究:通过了解个体的社会认同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沟通方式,有助于改进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
总结马洛-克罗恩社会认同性量表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可用于评估个体的社会认同性。
社会认同理论课件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定义
Tajfel(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 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 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基本观点
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 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 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 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 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 尊。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 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 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对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的建议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迪卡侬购物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思路图
提出研究问题
国内外研究文献 梳理和讨论
构建概念模型
问卷问项量表设计与
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开发,形成初始问卷
预调研,数据分析, 概念模型和假设修正
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 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 假设1:顾客信 任度越高则顾客 满意度越高。
• 假设2:顾客信 任度越高则顾客 忠诚度越高。
在线网站特 性与顾客满 意度的关系
• 假设3: 在线网站特 性完善顾客 满意度越高
门店服务质 量与顾客满 意度的关系
顾客满意度 与顾客忠诚 度的关系
转换成本与 顾客忠诚度
的关系
•假设4: 门店服务质 量越好则顾客 满意度越高。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基本过程
积极区分
社会比较
社会类化
社会类化是指把对象事件和人归类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试图把内 群体(心理上所属的群体)和外群 体(心理上对抗的群体)的区别最 大化,夸大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似 和与群体外成员的区别。
自我认同感量表sis介绍

自我认同感量表sis介绍自我认同感量表(SIS)介绍什么是自我认同感量表(SIS)•自我认同感量表(SIS)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对自身身份、价值和存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SIS由一系列问题组成,旨在了解被试者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对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同水平。
SIS问卷构成•SIS采用自报方式,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回答问题。
•通常,SIS问卷由多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有一系列陈述,被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对应的回答。
•回答通常采用5或7个级别的评分,表示被试者对陈述的同意程度、满意程度或认知水平。
•SIS包含了多个维度,如自尊、自信、自我接纳和自我理解等,通过多个维度的测量来全面评估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如何使用SIS1.确定使用目的:SIS可用于研究领域、个体咨询、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使用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的和侧重点。
2.选择适当版本:SIS有多个版本可供选择,不同版本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人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
3.问卷分发与回收:将SIS问卷发送给被试者,搜集回答后进行整理和统计。
4.数据分析与解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个体的自我认同感水平,并解读结果。
5.结合其他测量工具:为了全面评估个体自我认同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综合分析。
SIS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简单易行:SIS问卷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被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回答问题。
•多维度测量:SIS涵盖了多个维度,可以全面评估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应用广泛:SIS可应用于不同领域和人群,适用范围广泛。
局限性•主观性:SIS采用主观评价方式,结果受到被试者主观意识和评估能力的影响。
•语言表述限制:SIS中的陈述可能存在理解差异,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对被试者的理解产生影响。
•依赖人口学特征:SIS的结果可能受到被试者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总结自我认同感量表(SIS)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对自身身份、价值和存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及量表编制

社会规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的重要维度之一,涉 及个体对所属民族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循。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维度关注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循 情况,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以及 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符合规范的言行举止。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的维度与内容 社会认同维度
调整和优化。
推广应用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应用于国 际社会,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和相互理解。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 析,提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相关的信息和模式。
智能化研究工具
开发智能化研究工具,如人工智能辅助的问卷调查、语料分析等, 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3. 优化问卷设计和施测过程:可以优化问卷设计 和施测过程,以提高被试的配合程度,确保数据 的可靠性。
04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 的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受试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具有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地区差异。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量表(ICPI)进行测量,并收集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和背景 资料。
3. 专家咨询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量表的编制提供指导 意见和建议。
4. 制定指标
根据理论构建和专家意见,制定具体的心理指 标。
5. 编制量表
根据制定的指标,编制适合的量表。
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步骤
6. 试测与修订
在小范围内进行试测,并根据试测结果对量表进行修 订。
7. 正式施测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
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2001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2009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一)社会认同的界定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
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
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
郑杭生教授[2]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即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3]。
此外,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性界定。
比如,按照王春光[4]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总之,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