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文言文诗词练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

一. 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祖逖即更刮目相待2. 填空题。

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5)蹴琨觉(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7)自相鱼肉(8)人思自奋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遗民既遭残贼(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二. 强化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

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8课(醉翁亭记)拓展练习及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8课(醉翁亭记)拓展练习及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8课(醉翁亭记)拓展练习及解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判。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请指出以下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
〔2
〔3
3、欧阳修是文学大伙,你明白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吗?
4、结合课文与选文说说欧阳修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拓展练习参考答案
1、曾经方法超过
2、代欧阳修代文章代疵病
3、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4、欧阳修为官为文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官他讲究以民为乐,为文他认为应勤奋,假如我们今天也能做到,我们就能做优秀的文章,做优秀的人。

初中八年级语文题库 语文:第28课《诗五首》同步练习(鲁教版八年级上)

初中八年级语文题库 语文:第28课《诗五首》同步练习(鲁教版八年级上)

诗五首饮酒(其五)一、做个小诗人请把这首诗默写在下面。

(你一定行!)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没错的!)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其一)一、做个小诗人请把这首诗默写在下面!(看你的了!)二、你一定可以准确解答下列问题!(加油!加油!)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做个小诗人请把这首长诗默写在下面!(有难度!加油啊!)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1.这首长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1)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做个小诗人请把这首诗默写在下面!(看你的啦!)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来吧!)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代诗人。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8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8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3分)给加点的字注音。

卒.辇而致之亡.何曾.子就傅.读书其人亡.蔡璘.2.(3分)解释加点词语。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亡何..相去..几何时矣。

3.(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蔡勉旃友人在蔡勉旃那里寄存一千两银子而不立券,是因为他相信蔡勉旃的为人。

B.友人子不相信蔡勉旃的话,从侧面烘托了其品质的难能可贵。

C.《戴震难师》是戴震的学生段玉裁写的。

D.段玉裁认为老师戴震说的是对的,朱熹是不可能知道孔子的事情的。

4.(3分)对“此非常儿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不平常的孩子。

B.这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C.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D.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二、阅读理解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解释加点词语。

相去几何..时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2)文章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戴震难师是通过的方式进行的。

(3)从哪里可以看出戴震幼时聪明过人?(4)通过戴震难师这件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涸辙之鲋庄子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七年级上册 28 古文二则同步测控优化训练试题(共10页)

七年级上册 28 古文二则同步测控优化训练试题(共10页)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cè kònɡ)优化训练28 古文二那么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勉旃.〔〕愕.然不受〔〕不立券.〔〕卒辇.而致之〔〕懋.堂〔〕答案:zhān è quànniǎnmào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2〕归之,愕然..不受〔〕〔3〕敦.风义〔〕〔4〕日数千言不肯休.〔〕答案:(1)票据,凭证(2)惊讶的样子(3)重视(4)停3.解释以下加点词,并指出活用类型。

〔1〕重.诺责〔〕〔2〕且父未尝语.我〔〕〔3〕卒辇.而致之〔〕 (4)乃能言.〔〕答案:〔1〕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2〕名词用作动词,告诉〔3〕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chē zi)装运〔4〕名词作动词,说话。

4.文学常识填空。

(1)?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人。

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

是南社重要诗人。

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

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

(2)?戴震难师?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人。

他是戴震的学生。

戴震,字东原,清朝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答案:〔1〕?清稗类钞·敬信? 徐珂仲可〔2〕?戴东原先生年谱? 段玉裁假设膺懋堂清语言文字学经学思想语言文字学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区分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是.年〔〕〔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4〕此非常..儿也〔〕答案:(1)这,代词。

浙江专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基础专项练28 古诗文默写专项练:第4轮 28(含解析)

基础专项练28古诗文默写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2)____________,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李密《陈情表》)(4)于是饮酒乐甚,__________________。

歌曰:“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2)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_____。

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刑罚不中,___________。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

(《论语·子路》)(2)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28课 《醉翁亭记》巩固练习题 答案

28课《醉翁亭记》巩固练习题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北宋(朝代)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作品《欧阳修散文选集》、《六一词》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林霏开(fēi )雾气②宴酣之乐(hān )尽兴的喝酒③岩穴暝(míng )昏暗④山肴野蔌( sù)菜蔬⑤弈者胜(y ì)下棋⑥觥筹交错(gōng)酒杯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A、太守与客 / 来饮于此,饮少 / 辄醉。

B、其西南 / 诸峰,林壑 / 尤美,望之蔚然 / 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 / 而林霏开,云归 / 而岩穴暝。

D、树林 / 阴翳,鸣声 / 上下,游人去 / 而禽鸟乐也。

4、判断下面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把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A、表示判断语气的是:(①③)B、表示解释语气的是:(②⑥)C、表示肯定语气的是:( ④⑦)D、表示感叹语气的是:( ⑤)5、填空。

①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文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②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③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两种人是老人小孩,《桃花源记》中则是用“黄发垂髫”来指代。

④文中照应“饮酒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⑤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觥筹交错。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乐”字,“醉”字只是表象。

“太守醉也”,“醉”有两层含义,你知道怎么理解?①喝醉了;②陶醉了。

人教版语文八级下册第二十八课醉翁亭记欧阳修练习学生用答案

(答案)____姓名_____八年级下《醉翁亭记》小测练习题班级一,完成填空文,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1,本文作者(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家醉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政治理想以及旷达情怀。

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靠近)①名之者谁(命名)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散开)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放)6.临溪而渔(到)(捕鱼而幽香⑤野芳发(香花)(....弦乐器)(管乐器)⑧树林阴翳(遮蔽)⑦非丝非竹(...⑨觥筹交错。

(交相错杂)⑩已而夕阳在山(不久)....美(特别)12.泉香而酒冽。

(清)11.林壑尤..寄。

(之酒幽深秀丽)14、得之心而寓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托)这里指代老人搀扶指小驼背)16、伛偻提携。

(15、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孩尽兴地喝之乐。

()18、宴酣摆开17、杂然而前陈者。

(杂乱的样子)(在面前)(.....)酒(在))19、苍颜白发。

(脸色苍白20、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的样子).....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雾气云归开。

(而岩穴暝。

(凝聚若夫日出而林霏)..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②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吾谁与归。

(归依)临溪而渔(到)..④把酒临风。

(面对).③太守自谓(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太守谓谁(是)颓然乎其间(在)..山水之乐乐其乐(乐趣、以…为乐、快乐)⑥....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词吧)..潺潺而泻出于(表修饰).朝而往(表修饰)⑧泄出于两峰之间者(从)..泉香而酒冽(表并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⑦游人去而禽鸟乐(表顺承).1 / 4佳木秀()茂盛)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⑨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得之心而寓之酒(表并列).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一)环滁皆山也。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28天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不分版本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增分练第28天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不分版本第28天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

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

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

明年,举进士..。

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一甲第一,赐宴礼部。

进士宴礼部..,自鼐始。

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

《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

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

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

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

朝臣交.章谏,不听。

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

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朱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

振不许,趣.诸军进。

大将朱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

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假设前,恐危乘舆。

振詈曰:“尔何知!假设有此,亦天命也。

〞鼐曰:“臣子固缺乏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

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

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

〞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

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

瓦剌大至,据南河。

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

帝召鼐草诏答之。

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

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

鼐、益等俱及于难。

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

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

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曹鼐传》,有删改) 1.以下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寇:侵犯B.朝臣交.章谏交:提交C.趣.诸军进趣:催促D.八月辛酉次.土木次:驻扎解析:选B 交:交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28)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
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

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
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
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
疑。

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
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
用他。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①,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

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

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

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

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
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

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
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
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

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
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
诚。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

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

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

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

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②,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

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

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

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
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若高阳齐生③者,其起④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

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抱负其业,东归于家。

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
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
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

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
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
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

”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

我观
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

像齐生,已经达
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

”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
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
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韩愈《送高阳齐啤下第序》) [注]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廷尉的事。

②世:三十年。

○3齐生:指齐嗥,其兄齐映曾为当朝宰相。

○4起:启发。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去:离开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A.其下之.视上也始臣之.解牛之时
B.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实迷途其.未远
D.为时名相,出藩于.南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作者肯定古代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本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之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有司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4.翻译下面句子
○1.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2.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句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有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缺少的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却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论语〃泰伯》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在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寺内有寒光亭。

6、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4分)
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

(评分说明: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7、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赏析。

(4分)
①运用拟人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
动,丝丝擦着我面。

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

②运用比喻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评分说明: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1分。

第二点只答拟人或者动静结合,均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