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温措施对全麻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对围手术麻醉期不同体温保护措施的探讨

对围手术麻醉期不同体温保护措施的探讨作者:姜婉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对围手术期全麻患者的体温变化,分析不同体温保护方法对手术中患者中心体温的影响。
方法把临床中要进行下腹部手术的而且术中需要全身麻醉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保温组、室温控制组(在常规保温的基础上进行对室温的控制)、综合保温组(在室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三组患者的体温,以其双侧耳鼓膜的平均温度为准。
记录三组患者在围术期各时间段的体温变化情况。
结果以入手术室时患者的体温为基础,常规保温组患者在手术进行45秒后、室温控制组患者在手术进行75秒后均出现体温明显下降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患者手术进行中,有效的对患者体温进行控制,可以起到避免患者体温丢失的情况发生,而提高手术室温度也可避免患者在短小手术中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
【关键词】全身麻醉;体温保护;围手术麻醉期保持体温的恒定,才能保障人体各机能运作稳定,它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础条件。
人体正常恒定的体温是37℃,在临床手术麻醉期间,患者体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下降,发生率为60%左右[1]。
随着临床手术环境的逐步改善和临床手术麻醉要求的提高,对于保护患者围术期体温的意识也逐渐加强。
本文通过观察对围手术期全麻患者的体温变化,分析不同体温保护方法对手术中患者中心体温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把临床中要进行下腹部手术的而且术中需要全身麻醉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常规保温组;二祖为室温控制组;三组为综合保温组。
常规保温组是把手术室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室温控制组是在常规保温组的基础之上,运用中央空调进行对室内的温度控制,一般在22-24℃之间;综合保温组是在室温控制的基础上,又配合运用保温毯对患者进行温度控制,保温毯温度设定在43℃,在患者耻骨以及以下部位进行覆盖,同时还要对术中所需的静脉输注液或冲洗液进行控温,运用36℃恒温箱进行。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护理体会

护理经验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护理体会王燕萍甘肃省临泽县人民医院 甘肃省临泽县 734200【摘 要】目的:浅谈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全醉术后并发低体温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温度干预护理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全醉术后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在麻醉恢复室滞留的时间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全身麻醉术后低体温患者采取综合温度干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身麻醉;低体温;综合温度;干预护理全麻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术后低体温。
在全麻手术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和麻醉药物相互抑制,从而很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低体温的现象[1]。
全麻术后患者的体温如果低于35℃,对患者身体恢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患者出现低体温症状不仅影响患者切口难以愈合、容易造成感染;而且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本研究主要探究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护理方法,对比分析全麻术后患者的护理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全醉术后并发低体温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为25岁~70岁,平均年龄为(46.5±2.1)岁。
观察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为26岁~71岁,平均年龄为(47.3±1.8)岁。
所有患者全麻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中都出现了低体温的症状。
78例患者中,妇科手术26例、耳鼻喉手术14例、胆囊手术25例、骨科手术13例。
手术时间为1~2h,平均手术时间为(1.5±0.5)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温度干预护理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的影响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关健词]术后;低体温;复温;护理术后低体温是较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极易发生。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使生命体征不同程度地偏离正常轨道,60%患者出现寒战。
低体温可使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多,又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增加,易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等。
为了探讨全麻术后早期的快速复温方法,笔者对手术时间>2 h 的术后患者采取了复温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手术时间>2 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
年龄最大84岁,最小36岁。
其中胃癌根治术34例,子宫颈癌根治术23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
1.2 方法1.2.1 处置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
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 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
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 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
如在30 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2.2 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肛门 6 cm 左右,观察即刻体温。
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 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
麻醉恢复室病人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

麻醉恢复室病人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为调查研究麻醉恢复室病人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以来收治的麻醉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
经比对分析我们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样本数各25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低体温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复温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各项数据进行统一比对后,发现低体温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复温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可以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快患者身体恢复。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体温护理能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加快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值,缩短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可以明显看出低体温护理的优势。
所以此护理方法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低体温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效果分析前言目前手术治疗在临床治疗各种病症中的使用率较高,而手术治疗不可避免的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
大多数患者在麻醉后会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这会导致患者全身系统发生变化,例如患者出现缺氧、凝血功能障碍、寒战等[1]。
此次我院通过对麻醉恢复室病人实施低体温护理的方法,想要以此找出最优的护理方案,减少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以下是关于此次研究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课题为满足实验要求挑选的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麻醉恢复室低体温患者。
研究对象共5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27岁-58岁,平均为(38.3±2.3)岁。
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26岁-57岁,平均为(37.9±2.4)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低体温护理,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麻醉和消毒时仅裸露患者局部皮肤,并且动作需要加快,避免患者体温损耗。
温度干预护理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的影响

温度干预护理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的影响薛广燕【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恢复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以避免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4例择期腹部手术后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7例.分别监测术前和人麻醉复苏室(PACU)时的体温,记录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和停留时间.结果温度干预护理后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和在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加强对PACU患者的体温护理,可缩短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减少低体温造成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08(007)003【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低温/预防和控制;低温/护理;麻醉;全身/副作用【作者】薛广燕【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复苏室,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3.5;R614.2;R472重大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低体温(低于36℃)。
低体温的程度取决于麻醉方法、手术暴露面积及周围温度等多种因素。
通过在麻醉复苏室(PACU)加强对全麻术后患者体温的护理,观察对腹部手术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转归的影响,以便为优化临床护理程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后发生低体温患者54例,手术时间2~4h,术前体温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7例。
对照组男性14 例,女性13 例,年龄52±12.7岁,体重62.5±12.1kg。
试验组男性12 例,女性15 例,年龄55±13.0 岁,体重63.4±10.6kg。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mg/kg,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4ug/kg,阿曲库铵0.6~0.8mg/kg依次静注,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通气。
不同室温下全麻病人体温变化

不同室温下全麻病人体温变化柯丹;胡海立;刘海洋;郑秀英【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28)2【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温度对全麻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分两组: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6℃.以直肠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两组病人诱导前、诱导后20、40、60、90、120分钟各体温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核心体温在诱导后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Ⅰ组诱导后60-120分钟,病人核心体温与诱导前比明显降低;Ⅱ组诱导后120分钟与诱导前核心体温相比明显降低,但显著高于Ⅰ组诱导后120分钟时的核心体温;而体表温度在诱导后40分钟与诱导前比均明显上升,以后Ⅰ组呈逐渐趋势,诱导后90、120分钟与诱导后40分钟相比明显下降;与Ⅱ组诱导后同一时间比较也明显下降,Ⅱ组病人在诱导后40分钟保持稳定,无明显差异.结论将室温提高到26℃可使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在2小时之内不低于36℃,体表温度不下降.可以减缓病人中心体温及体表温度的下降速度.【总页数】2页(P139-140)【作者】柯丹;胡海立;刘海洋;郑秀英【作者单位】北京普仁医院,北京,100062;北京普仁医院,北京,100062;北京普仁医院,北京,100062;北京普仁医院,北京,1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1【相关文献】1.全麻病人不同通气方式时血气变化的观察 [J], 高庆珍;张医婵;;2.速滑运动员基础体温与不同负荷强度时体温变化的研究 [J], 曹士云;范秀彬;王大伟3.低体温下重度颅脑挫裂伤病人胃内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J], 朱应康;尤毓元;李志前;蒙佳莲4.低温下不同发酵剂对牛粪与鸡粪混合堆肥养分变化的影响 [J], 张勇学;徐凤花;李佳;刘春梅5.对速滑运动员基础体温的研究——兼谈不同负荷强度时体温变化的特点 [J], 范秀彬;王大伟;曹土云;崔万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低温的护理

探讨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低温的护理冯锦英【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目的观察脊柱手术患者全麻术后体温的变化,研究全麻患者在麻醉恢复室低温的护理,防止低温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收治我院的60例进行脊柱手术的全麻患者,分别对患者术前及进入麻醉恢复室时的体温进行监测,记录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复温时间及发生寒颤的几率。
结果进入研究的全麻患者70%出现术后低温。
结论加强…对麻醉恢复室患者的体温护理,有利于减少低温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缩短在此的停留时间及发生寒颤的次数。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pinal surgery patients’ postoperative body temperature during anesthesia, to study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in anesthesia recovery room nursing at low temperature, and to prevent low temperature leading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Selected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who proceeded the spinal operation and admitted by our hospital,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to preoperative patients and when entering the anesthesia recovery room, the retention period of records patients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room, the thawing time and the chance of shivering. Results 70% patients in the study had low body temperature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Conclusion Strengthen the body care for patients in anesthesia recoveryroom, it is beneficial to eliminat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low temperature, and shorten the reten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shivering times.【总页数】3页(P102-104)【作者】冯锦英【作者单位】广宁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广东肇庆 52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低温的保温护理效果 [J], 许美养;陈碧莲;吴蓓蓓2.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J], 兰莹3.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J], 兰莹4.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低温的护理分析 [J], 施惠芳5.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低温的护理分析 [J], 施惠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技术与方法·162·不同复温措施对全麻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观察王文芸 李 娟 杨文辉 吴 婧 王 慧【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6)05-0162-02【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全麻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72例,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棉被复温措施;实验组39例采用保温毯进行复温,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入复苏室后体温变化、复温时间及麻醉复苏效果。
结果:实验组体温升高速度、复温时间及麻醉复苏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保温毯可有效促进全麻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复苏期间低体温复温,可有效改善该类患者麻醉复苏的效果。
【关键词】 脊柱侧弯矫形术 低体温 复温临床上常把低体温定义为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适度的低体温可降低机体代谢,减少组织氧耗,在缺血、缺氧时减少机体组织器官受损。
但很多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低体温可导致复苏期寒颤、躁动,另外,对机体的循环系统、凝血、免疫等功能亦产生多方面的明显危害[1],增高手术后心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2]。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因手术创面大,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多,术中需要大量输入未加温液体及库血等原因可引起患者体热大量散失,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体温过低。
减少低体温对机体的副作用,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体温是麻醉复苏期对患者病情重点观察的项目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脊柱侧弯矫形术后低体温患者麻醉复苏期采用不同复温保暖措施,观察对该类患者术后复温有效性及麻醉复苏效果的影响。
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手术室实施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病人72例。
手术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3~5h。
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2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44例,胸段侧弯39例,胸腰段侧弯26例,腰段侧弯17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21±9.241)岁。
依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所采取保温措施的不同,将1月-6月手术的33例作为对照组(单纯棉被复温),7月-12月手术的39例作为实验组(保温毯复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法、术前体温、入复苏室体温、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麻醉复苏室室温恒定设置为24℃~25℃。
对照组患者进入复苏室后采用单纯棉被覆盖,实验组:患者进入复苏室后采用一次性充气式保温毯覆盖于患者体表,根据使用安全说明,将温度调整在第3档位(42℃~45℃),根据患者体温变化适时进行档位调节,加盖一层薄棉被覆盖在保温毯上,以确保充气后的保温毯更贴服患者身体。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体核温度:患者进入复苏室起至离室时,15分测量一次腋下体温并记录。
②复温时间:患者进入复苏室后温度恢复至36℃时间。
③麻醉清醒时间:意识恢复,呼之有反应。
④复苏室停留时间:患者入室至达到复苏室离室标准(改良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由(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后体温变化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后体温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复苏室后体温变化 (℃)测量时间点对照组实验组F P复温15分35.48±0.3935.53±0.41 1.8220.178复温30分35.64±0.3335.89±0.25 2.9470.042复温45分35.85±0.4636.16±0.24 4.2160.009复温60分36.01±0.2736.48±0.37 6.2850.000 2.2 复温时间 患者复温时间为术毕体温恢复至36℃时间,对照组复温时间在50~65分,平均时间为(58.89±1.13)分,实验组复温时间在30~45分,平均时间为(35.63±1.67)分,实验组回复至正常体温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复苏相关指标比较 (min)项目对照组实验组F/χ2P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9.05±27.0721.67±21.516.3300.041复苏室停留时间75.47±30.1759.48±22.035.9780.048寒颤发生例数1510 2.1630.141 2.3 麻醉复苏效果指标比较 麻醉清醒时间、自主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南区麻醉科 安徽合肥 230036 2016-06-21收稿,2016-08-16修回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5卷第5期·163·呼吸恢复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等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 论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手术切口长(10~40cm)、手术时间较长、创面大,使得手术野长时间大面积持续暴露在较低温的手术室环境之中,再加上术中失血及输注大量液体和库存血等原因,导致体内的热量大量散发,这些因素均容易导致该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低体温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复苏效果,还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减少术后低体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采取及时有效的复温方法很有必要[3]。
3.1 保温毯可有效促进术后复苏期间低体温复温 本研究患者手术后即进入复苏室进行复温护理,两组术后患者入室时都为低体温状态,采取不同的复温措施后,两组患者体温均呈上升趋势,至30分钟起保温毯组温度回升明显超过棉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的复温时间,实验组复温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果显示较之棉被的术后被动保温措施,保温毯可缩短脊柱矫形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期间低体温的复温时间。
机体代谢而产生热量的90%是经皮肤散失,通过皮肤的复温措施可有效提升机体的温度。
棉被是通过隔绝机体热量向外扩散减少辐射散热而起到保温的作用,复温效果缓慢。
保温毯的加温装置是由主机升温系统和一次性盖毯构成,复温过程中,暖风由主机持续向盖毯夹层中吹送,并参考患者体核温度对档位进行动态调节,使得夹层内始终充满较恒定的温热气体,持续围绕在患者躯体周围,从而形成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
既增加了患者热能的提供,使外周皮温升高减少了辐射散热,又减少了患者体表热量的丢失。
3.2 保温毯复温可明显改善患者麻醉复苏的效果 体温是影响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时间的主要因素之一[4],体温过低使得麻醉药物在机体的作用时间延长,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增加其呼吸抑制发生机率[5]。
本研究中,实验组麻醉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复苏室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表明及时复温可有效改善患者麻醉复苏的效果。
大多数全麻药物,低体温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时间均延长,患者体温恢复,促进了体内残余麻醉药物的代谢,从而缩短了患者麻醉清醒的进程。
除了麻醉药,药物代谢是温度依赖性的[6],大多数药物代谢酶都对温度极其敏感,维库溴铵等肌松药亦是如此,及早复温可加快该类药物代谢,促进呼吸肌肌力恢复,从而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
使患者及时脱机拔管,减少在复苏室停留时间。
参考文献[1] Daniel I,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J].Anesthesiology,2001,95:531~543.[2] Valeri CR, Khabbaz K, Khuri SF,et al.Effect of skin temperatureon platelet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xtracorporeal bypass[J].J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2,104:108~116.[3] Burns SM, M Wojnakowski,K Piotrowski, et al. 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Implications for perianesthesia nurses [J]. J Perianesth Nurs, 2009,24(3):167~176.[4] Hart SR, B Bordes, J Hart, et al.Unintended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h y p o t h e r m i a[J].O c h s n e r J,2011,11(3):259~270.[5] 张淑月,朱君宇,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6~178.[6]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74~676.Different thawing measures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orthopedicsgeneral anesthesia effect observation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in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anesthesiology, Hefei 230036,AnhuiWANG Wen-yun,LI Juan,YANG Wen-hui,et al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eat preservation measures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orthopedics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General anesthesia downlink scoliosis orthopedics patients 72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operating tim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33 cases use quilt thawing measures; Experimental group 39 cases using temperature blanket.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recovery room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thawing time and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recovery.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body temperature speed, the thawing time and anesthesia recovery effect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emperature blanke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coliosis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during hypotherm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recovery in patients.Key Words:Scoliosis orthopedics; Low temperature; Rewarming /(编审:程光存 施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