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伤急救
急救知识大全及操作方法

急救知识大全及操作方法
急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意外发生时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以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1. 心肺复苏术(CPR):在发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首先要确保
安全,然后呼叫急救电话。
接着按照CPR的操作方法进行心
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为止。
2. 创伤处理:对于外伤患者,要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压迫伤口,以止血。
若有骨折,要尽量不移动患处,并用固定物托住骨折部位。
3. 烧伤及烫伤处理:及时将受伤部位放入凉水中冷却,盖上干净的布以保护受伤皮肤,然后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4. 中暑及热衰竭:将中暑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冷水或冰块冷敷,同时让其饮用适量的盐开水或葡萄糖水。
5. 骨折处理:如果发现有人骨折,要防止受伤者移动,用绷带或干净的布固定患处,并及时送往医院。
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因为它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并且学习急救知识,让我们在面对意外时能够及时正确地处理。
灾害现场医疗救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灾害现场医疗救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灾害现场的医疗救护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受伤者提供有效的急救和抢救措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灾害现场医疗救护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受伤者的最佳救治效果。
一、基本原则1.人民至上: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确保受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和抢救。
2.救死扶伤:在灾害现场,医疗救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救助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员,并对伤员实施抢救措施。
3.迅速响应:在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人员应当迅速启动救援机制,并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快速响应。
4.协同合作:医疗救护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协同合作,确保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工作的高效率。
5.切实安全:在灾害现场医疗救护工作是危险的,医护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二、基本方法1.快速评估:医疗救护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对灾区进行快速评估,确定受伤者的数量和伤势严重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救治。
2.分级救护:根据伤势的轻重,将受伤者进行分级,优先处理那些生命垂危的伤员,确保救护资源的有效利用。
3.现场抢救:在灾害现场,医疗救护人员需要进行基本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固定骨折等,以减轻伤者的痛苦并稳定伤情。
4.运送救治:对于能够移动的伤者,及时将其转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对于严重的伤员,可以使用直升机和救护车等专业的转送工具。
5.临时医疗服务:在灾害现场,需要建立临时医疗服务点,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和抢救服务。
这些服务点需要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并由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
6.心理干预:灾害对伤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需要医疗救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伤者重新建立自信和重新面对生活。
7.数据收集和研究:在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人员需要收集数据并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以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在灾害现场医疗救护工作中,医疗救护人员的责任重大,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事故现场急救应按照紧急呼救、判断伤情和救护三大步骤进行。
(一)、紧急呼救当事故发生,发现了危重伤员,经过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救护,同时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EMS)或附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医疗部门、社区卫生单位报告,常用的急救电话为120。
由急救机构立即派出专业救护人员、救护车至现场抢救。
1.救护启动救护启动称为呼救系统开始。
呼救系统的畅通,在国际上被列为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链”中的“第一环”。
有效的呼救系统,对保障危重伤员获得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应用无线电和电话呼救。
通常在急救中心配备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话务员,能够对呼救作出迅速适当应答,并能把电话接到合适的急救机构。
城市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指挥中心”,应当接收所有的医疗(包括灾难等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电话,根据伤员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定就近的急救站去救护伤员。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伤员救护和转运。
2.呼救电话须知紧急事故发生时,须报警呼救,最常使用的是呼救电话。
使用呼救电话时必须要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伤员目前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及存在的危险,需要何类急救。
如果不清楚身处位置的话,不要惊慌,因为救护医疗服务系统控制室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追踪其正确位置。
一般应简要清楚地说明以下几点:(1)报告人电话号码与姓名,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2)伤员所在地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
(3)伤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
(5)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护医疗服务系统(EMS)的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
3.单人及多人呼救在专业急救人员尚未到达时,如果有多人在现场,一名救护人员留在伤员身边开展救护,其他人通知医疗急救部门机构。
如意外伤害事故,要分配好救护人员各自的工作,分秒必争组织有序地实施伤员的寻找、脱险、医疗救护工作。
地震救援心肺复苏技巧

地震救援心肺复苏技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灾难。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通常会被困于废墟之下,很可能遭受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地震救援是至关重要的,而心肺复苏技巧则是一项必备的生命救护技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震救援中的心肺复苏技巧。
一、胸外心脏按压地震发生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受伤或被压在废墟下而导致心脏骤停。
在这种情况下,胸外心脏按压是最关键的急救操作之一。
以下是胸外心脏按压的步骤:1. 确认患者无反应-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之前,首先要确认患者是否无意识、无呼吸,并找到合适的地方进行急救。
2. 张开患者的衣领-这样可以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按压操作。
3. 手掌叠放-将掌心紧贴患者的胸骨中心位置,然后将另一只手叠放在上方。
4. 施力-以一定的频率和力度用直臂向下按压,使胸骨下沉1/3至1/2的深度。
5. 控制按压节奏-遵循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即进行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工呼吸在地震救援中,胸外心脏按压往往会结合人工呼吸进行,以确保氧气供应到达患者的肺部。
以下是人工呼吸的步骤:1. 张开患者的气道-将患者的头后仰,用一个手指从嘴角侧将下唇向下拉动。
2. 吹气-深吸一口气后,将嘴对准患者的嘴,用力将气吹入患者的口中,吹气持续1秒钟。
3. 观察胸廓抬升-吹气时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胸廓抬升,这意味着气体已经成功进入肺部。
4. 确认胸廓降落-当吹气结束后,观察胸廓是否自然降落。
5. 控制呼吸节奏-遵循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三、持续监测和急救在地震救援中,心肺复苏技巧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操作,还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急救。
以下是一些持续监测和急救的要点:1. 呼叫急救人员-地震救援中,第一时间呼叫急救人员非常关键。
2. 检查呼吸和脉搏-在进行心肺复苏技巧之前,要确保患者停止呼吸和脉搏。
3. 病人转移-在救援过程中,可能需要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继续进行急救操作。
4. 控制出血-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出血,要立即采取止血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如何抢救伤员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如何抢救伤员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地震发生时,众多的伤员需要紧急医疗救援。
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迅速的医疗援助能够大大提高受伤人员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以下将介绍地震灾害中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包括抢救流程和常见的救援技术。
一、抢救流程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来保证救援效率和伤员的生命安全。
一般而言,抢救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现与报告:地震发生后,人们需要立即进行伤员的发现与报告工作。
这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地震灾害区域的搜索,尽快找到被困和受伤的人员,并及时向上级报告,以获得更多的救援资源。
2. 初步评估与分类:一旦发现伤员,医疗人员需要对每位伤员进行初步评估,并给予其分类。
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将伤员分为重伤员、中伤员和轻伤员。
这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并优先救助重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伤员。
3. 紧急治疗与抢救:针对重伤员,医疗人员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与抢救。
这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如开放气道、呼吸支持、心脏复苏等。
同时,还需要对骨折、出血等常见伤情进行及时处理。
4. 转运与后续救治:一旦伤员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医疗人员需要安排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伤员的稳定状态,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和伤情监测。
5. 康复与心理疏导:地震灾害对伤员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救援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心理疏导。
这包括物理康复、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等工作,以帮助伤员重新适应正常生活。
二、常见的救援技术在地震灾害中,救援队伍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抢救伤员的效率和成功率。
以下是常见的救援技术:1. 搜救技术:搜救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搜救技术。
这些专业训练的犬只能够通过嗅觉识别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大大提高了搜救效率。
此外,也可以运用声呐、探头摄像机等设备来辅助搜索工作。
2. 重型起重设备: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经常会导致伤员被困。
地震急救方法

地震急救方法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够提供紧急救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以下是地震急救方法的详细介绍:1. 保护自己和他人- 在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迅速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如桌子下、墙角或者门框下,逃避掉落物品和坠落的建造物。
- 如果有可能,匡助他人找到安全的位置,避免他们受伤。
- 尽量保持镇静,避免惊慌失措。
2. 拨打紧急电话- 地震发生后,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如119(火警)或者120(急救),向相关部门报告地震情况,并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 如果可能,向家人或者朋友发送短信或者拨打电话,让他们知道你的安全情况。
3. 搜救受困者- 如果你身边有人被困在建造物中,切勿盲目行动。
确保自己的安全后,尽量寻觅其他人的生命迹象。
- 使用手电筒或者其他光源,寻觅被困者的声音或者呼救声。
- 尽量不要挪移重物,以免加重被困者的伤势。
4. 做好伤员急救- 如果有人受伤,首先检查他们的呼吸和脉搏。
如果没有呼吸或者脉搏,即将开始心肺复苏(CPR)。
- 如果有大量出血,使用干净的布或者救生衣等物品进行止血。
- 如果有骨折或者关节脱位,尽量不要挪移伤者,以免加重伤势。
使用固定带或者类似物品固定伤处。
5. 防止二次灾害- 地震后可能会发生余震、火灾、气体泄漏等二次灾害。
保持警惕,避免进入受损的建造物。
- 如果发现火灾,即将拨打火警电话,并尽量使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无法控制火势,迅速撤离。
- 如果发现气体泄漏,即将通知相关部门,并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6. 提供心理支持- 地震对受灾者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提供心理支持,匡助他们缓解紧张和恐怖。
- 鼓励受灾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如果需要,引导受灾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匡助。
总结:地震急救方法是在地震发生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拨打紧急电话,搜救受困者,做好伤员急救,防止二次灾害,并提供心理支持。
地震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

地震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在地震发生时,我们需要掌握地震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自救。
一、地震急救措施1. 保护头部:地震发生时,首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可以通过用手遮护或者找到坚固的物体躲避。
2. 寻找安全位置: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快寻找到开阔的空地或者坚固的建筑,避免站在高楼或者易倒塌的建筑物旁边。
3. 躲避危险物品:地震发生时,应尽量避开易倒塌的物品,比如家具、落地灯等,以免被压伤。
4. 闭合防护:如果地震发生时,无法迅速逃生,应找到桌子或者其他坚固的物体,躲在底下,避免被碎片割伤。
5. 紧急自救:如果身处坍塌建筑中,应该保持镇定,挖掘周围的残骸,寻找到逃生的机会。
6. 急救处理:如果有人受伤,应该尽快进行急救处理,比如止血、包扎等,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7. 妥善安置伤者:对于受伤的人员,应尽快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以免再次受伤。
二、地震急救注意事项1. 保持镇定:地震发生时,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避免逃生堵塞点: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会选择逃生,但要避免涌向出口,以免造成拥挤和踩踏。
3. 监测人员安全:对于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员,要优先保护他们的安全,避免受伤。
4. 防止恐慌蔓延:地震发生后,有些人会产生恐慌情绪,这时需要冷静劝说,并指引他们逃生。
5. 留意余震:地震虽然一时结束,但往往会有余震,因此要时刻留意周围的动态,以免受伤。
6. 保护水源:地震发生后,有可能造成水源中毒,因此要注意保护水源,避免饮用污染的水。
7. 防范火灾:地震有可能导致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应该尽快逃生,并告知消防部门。
综上所述,地震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并且定期参加地震应急知识培训,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自救。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地震现场的急救措施

地震现场的急救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情况,使人们无法正常进行日常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正确的急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地震现场的急救措施。
常见伤情及处理1.窒息地震过程中,人们可能被埋在废墟下或者被压迫,导致缺氧或者窒息。
应该及时将其救出,并进行人工呼吸或氧气呼吸。
2.骨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倒塌或者抖动,导致人员受到伤害。
如果发现骨折,应该及时将受伤者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并用固定带或床单将其固定,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头部受伤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会倒塌或者物品掉落,造成头部受到伤害。
如果发现头部流血,应该及时用清洁的干布进行覆盖,并尽快前往医院。
4.烧伤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发生火灾等事故,导致人员受到烧伤。
如果发现烧伤,应该用冷水进行清洗,并涂抹少量的消毒药膏,然后覆盖干净的绷带或纱布。
常见急救方法1.人工呼吸地震过程中,受伤者很可能由于吸入灰尘或被物体覆盖而窒息,此时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可先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畅通,然后用手将患者头部稍微仰起来。
在救护者呼气的同时,将患者嘴巴捏住,用另一只手捏住其鼻孔,让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然后松开手,让患者呼气,重复几次即可。
2.包扎止血地震过程中,受伤者可能会出现流血的情况。
此时,应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用力缠绕,但不要过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3.找到水源在地震过程中,水源往往会被污染或中断,导致人们无法正常饮水。
如果周围没有合适的饮用水源,可以尝试利用自己的尿液或者植物汁液进行补水,但切忌大量饮用含盐分高的液体,否则会加重身体脱水的情况。
总结如何正确进行地震现场的急救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并掌握正确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灾难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伤
有人统计,在1974年以前的20年中,美国每年平均约有1.2万人死于火灾,即每天因火灾死亡32.9人,日本1985年统计,全年因火灾死亡的有1741人。
我国1971~1980年间,平均每年死于火灾4000余人,平均每天11人。
如果加上森林起火、地下矿井发生火灾而死亡的人数,恐怕还要上升1倍。
火灾造成人类死亡的直接原因归纳起来有三条:
1.烟雾中毒窒息死亡,这是火灾致死的首要原因。
因为大火烟雾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
当人体血液中含有10%的碳氧血红蛋白时,就会发生中毒,占50%时就会窒息死亡。
2.被火烧死。
3.跳楼摔死,多数发生在高楼失火,又缺乏自救知识,被火逼得走投无路而跳楼摔死。
【火口脱险五大要点】
1.沉着冷静:根据火势实情选择最佳的自救方案,千万不要慌乱。
2.防烟堵火: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紧闭门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
若发现门、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可开窗、开门,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其除烟率达60%~100%,可滤去10%~40%一氧化碳。
1983年,哈尔滨“4·17”大火中,河图街73号居民大楼绝大部分被烧毁了,只有一户居民用堵火办法阻挡了烈火入侵,坚持到消防队把火势压下后才得救,创造了“火海孤岛”的奇迹。
3.设法脱离险境:利用各种地形、设施,选择各种比较安全的办法下楼。
首先是在正常楼梯下楼,如果没有起火,或火势不大,可以裹上一件雨衣(尼龙、塑料禁用)、用水浸湿的毯子、棉被包裹全身后,快速从楼梯冲下去。
如果楼梯脱险已不可能,可利用墙外排水管下滑;或用绳子,顺绳而下,二楼、三楼可将棉被、席梦思垫等扔到窗外,然后跳在这些垫子上。
跳时,可先爬到窗外,双手拉住窗台,再跳,这样可减少一人加一手臂高度,还可保持头朝上体位,减少内脏特别头颅损伤。
4.显示求救信号: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勿因财物而贻误逃生良机,一旦发生火灾,则应因火制宜,在可能情况下,顾及财物,但危急火势下,切不可舍命救物。
水灾伤
5~10月是洪涝灾害好发季节。
由于暴雨、山洪,在短期内造成水位迅速上涨,建筑物被淹,房屋倒塌。
暴雨来临时,又往往夹着雷击、龙卷风等,因此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塌方伤、溺水、雷击伤、触电、毒蛇咬伤、毒虫咬蜇伤、外伤等。
1.塌方伤急救:
(1)迅速救出伤员;
(2)救出现场时,搬动要细心,严禁拖拉伤员而加重伤情;
(3)清除口腔、鼻腔泥沙、痰液等杂物,对呼吸困难者或呼吸停止者,作人工呼吸;大出血伤员须止血;骨折者就地固定后运送。
颈椎骨折者搬运时需一人扶住伤员头部并稍加牵引,同时头部两侧放砂袋固定;
(4)伤员清醒后喂少量盐开水;
(5)送医院急救。
2.溺水急救:速将溺水者从水中托出水面,上岸后以最快速度清除口鼻污物,人工呼吸(详见溺水急救)。
3.雷击伤急救:当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时应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恢复其自动呼吸能力。
有心跳停止或呼吸、心跳均停止时宜作心肺复苏术(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加胸外心脏按压),直至心肺功能恢复或出现尸斑方可停止(详见触电急救)。
4.触电急救:(参见触电急救547页)。
5.毒蛇咬伤急救:(参见毒蛇咬伤急救555页)。
6.毒虫咬螯伤急救:(参见虫螯伤或咬伤急救556页)。
7.外伤急救(参见外伤急救548~552页)。
8.防止疾病流行。
地震伤
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
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参见止血法580~582页)抬高患肢,同时呼救。
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转运。
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见现场急救基础知识)。
并对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
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大面积创作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
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
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
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预防疾病流行。
车祸伤
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为城市人口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车祸造成的伤害大体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压榨伤及跌扑伤等,其中以减速伤、撞击伤为多。
减速伤是由于车辆突然而强大的减速所致伤害,如颅脑损伤、颈椎损伤,主动脉破裂、心脏及心包损伤,以及“方向盘胸”等。
撞击伤多由机动车直接撞击所致。
碾挫伤及压榨伤多由车辆碾压挫伤,或被变形车厢、车身和驾驶室挤压而致伤。
实际上,机动车致伤常是几种伤害同时发生于一体。
因此,伤势重、变化快、死亡率高。
1.现场组织:临时组织救护小组,统一指挥,避免慌乱,要立即扑灭烈火或排除发生火灾的一切诱因,如熄灭发动机、关闭电源、搬开易燃物品,同时派人向急救中心呼救。
指派人员负责保护肇事现场,维持秩序。
开展自救互救,做好检伤分类,以便及时救护。
2.根据分类,分轻重缓急进行救护,对垂危病人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对意识丧失者宜用手帕、手指清除伤员口鼻中泥土、呕吐物、假牙等,随后让伤员侧卧或俯卧。
对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
如发现开放性气胸,进行严密封闭包扎。
伴呼吸困难张力性气胸,条件许可时,可在第二肋骨与锁骨中线交叉点行穿刺排气或放置引流管。
骨折处进行固定。
对呼吸困难、缺氧并有胸廓损伤、胸壁浮动(呼吸反常运动)者,应立即用衣物、棉垫等充填,并适当加压包扎,以限制浮动。
3.正确搬运: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抢救人员特别要预防颈椎错位、脊髓损伤,须注意:(1)凡重伤员从车内搬动、移出前,首先应在草地放置颈托,或行颈部固定,以防颈椎错位,损伤脊髓,发生高位截瘫。
一时无颈托,可用硬纸板、硬橡皮、厚的帆布,仿照颈托,剪成前后两片,用布条包扎固定。
(2)对昏倒在坐椅上伤员,安放颈托后,可以将其颈及躯于一并固定在靠背上,然后拆卸座椅,与伤员一起搬出。
(3)对抛离座位的危重、昏迷伤员,应原地上颈托,包扎伤口,再由数人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伤员。
动作要轻柔,腰臀部托住,搬运者用力要整齐一致,平放在木板或担架上。
现场急救后伤员根据轻重缓急由急救车运送。
千万不要现场拦车运送危重病人,否则由于其他车辆缺乏特殊抢救设备,伤员多半采用不正确半坐位、半卧位、歪侧卧位等而加重伤势,甚至死于途中。
空难伤
飞机起飞后的6分钟和着陆的7分钟内,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国际上称为“可怕的13分钟”。
据航空医学家统计,在我国有65%的事故发生在这13分钟内。
因此,乘坐飞机应按要求,在起飞前就要系好安全带。
空中常见的紧急情况有密封增压舱突然低落、失火或机械故障等。
一般机长和乘务长会简明地向乘客宣布紧急迫降的决定,并指导乘客应采取应急处理。
水上迫降时,空中小姐会讲解救生衣的用法,但在紧急脱离前,乘客仍应系好安全带。
若飞机高度在3660~4000米,旅客头顶上的氧气面罩会自动下垂,此时应立即吸氧,绝对禁止吸烟。
如果机舱内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瓶和药粉灭火瓶(驾驶舱禁用);非电器和非油类失火,应用水灭火瓶。
乘客要听从指挥,尽量蹲下,处于低水平位,屏住呼吸,或用湿毛巾堵住口鼻,防止吸入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