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代诗词三首 备课教案加作业设计

x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x路校区三轮备课教案的准备、十年军旅征战生涯。
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的床上坐着。
《木兰诗》作业设计班级:姓名:作业导航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2.理解词句的意义;3.了解本诗句式上的民歌特色。
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鞍鞯.(jiān)溅溅.(jiān)啾啾.(jiū)B.红妆.(zhuānɡ)霍霍.(huò)可汗.(hán)C.唧唧.(jī)朔.气(shuò)燕.山(yān)策勋.(xūn)D.胡骑.(qí)金柝.(tuò)赏赐.(cì)2.下面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但.闻黄河流水(但是)万里赴.戎机(奔赴)B.出郭.相扶将(外城)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C.关山度.若飞(度过)愿驰.千里足(奔驰)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愿为市.鞍马(集市)3.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4.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编的___ _______,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__ _。
(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下第三单元古诗教案人教版

七下第三单元古诗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七下第三单元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并能够理解和背诵所学古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学习理解和背诵所学古诗。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古诗课件、古诗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诗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a. 介绍古诗的定义和特点,如言简意赅、押韵等。
b. 分析古诗的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c. 以具体的古诗为例,讲解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3. 案例分析(15分钟):a. 选择一首七下第三单元的古诗,如《登鹳雀楼》。
b. 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韵律等。
c.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背诵该古诗。
4. 合作探究(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b. 学生们互相分享所选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讨论。
c.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所选古诗,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a.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b. 提供一些古诗欣赏的网站或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理解和背诵所学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还能进一步拓展对古诗的学习和欣赏。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内容】《蝉》、《孤雁》、《鹧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中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配乐朗读、问答、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对人生的体验。
【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二、学习新课:(一)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初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停顿。
(3)识别诗体。
2.再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不懂的词句,师生讨论解答。
(4)提出问题: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3.三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提出问题: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赏析词语,学生各抒己见)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4.背诵(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情感的把握,熟读成诵,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5.比较阅读(1)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虞世南《蝉》三首诗作简单比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并带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词。
2能体会并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3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读、赏读、说读三首诗。
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
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
(二)查读资料阅读诗歌,首先要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这是学习诗歌的基础。
请一位同学读他自己查找的资料,师生共同补充。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
号为德。
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在开元十七年,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去世。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有《樊川文集》。
(三)朗读诗歌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次北固山下》和《赤壁》分别读给大家听一下。
老师从读音、节奏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齐读这两首诗。
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熟悉背诵《古诗三首》。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古诗并能够流利朗读。
### 难点3.理解古诗中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堂素材:课文《古诗三首》、录音设备。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古诗三首》的标题,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并与学生讨论古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2. 学习《古诗一》(15分钟)老师朗读《古诗一》并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要求学生跟读朗读,模仿老师的语调和停顿。
3. 学习《古诗二》(15分钟)同上,对《古诗二》进行讲解和朗读。
4. 整合认识(1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上节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进行批评指正。
2. 学习《古诗三》(15分钟)同样的方法,对《古诗三》进行讲解、朗读和讨论。
3. 默写与背诵(15分钟)让学生尝试默写古诗三的部分内容,然后鼓励他们背诵全文,并流利地朗读。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古诗三》的内容展开自由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但在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
下一步可以增加一些朗读比赛或小组背诵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熟练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课时 1 整合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破策略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预习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诗四首》教案台山市育英中学江泽彬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导入新课1、题解: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二、感知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听录音朗读,学生仿读,学生分组读。
2、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3、[问题组]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古诗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诗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3. 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初中语文》2. PowerPoint或黑板3. 古诗选集4. 纸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特点和作用。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介绍第一首古诗,如《登鹳雀楼》。
2. 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阅读古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讨论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古诗(15分钟)1. 介绍第二首古诗,如《静夜思》。
2. 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阅读古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讨论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学习古诗(15分钟)1. 介绍第三首古诗,如《春晓》。
2. 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阅读古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讨论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创作古诗(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可以以学习的古诗为灵感。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古诗创作,班级共同欣赏和评价。
2. 总结学习古诗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诗,拓展他们的文学素养。
2.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表达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2)新人教版
备课时间教学
课题
教时
计划
2
教学
课时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过程
1、背诵《蝉》和《孤雁》
2、赏析《鹧鸪》(唐·郑谷)
(1)整体感知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而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郑谷
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
生卒年不详。
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
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酃县尉。
迁右拾遗。
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
卒于家乡别墅。
世称郑都官。
(3)分句讲解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
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
《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
夜栖以木叶蔽身。
多对啼,今俗调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
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
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
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
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
“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
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4)课堂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
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点评: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
3、朗读并背诵《鹧鸪》
课外作业抄写三首诗,并用白话文翻译这三首诗。
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三首诗学习的很好,能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不足之处:课堂上没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后应要求学生多多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