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双语教学策略
中西文化英语教程

中西文化英语教程摘要:一、引言1.中西文化英语教程的背景与意义2.教程的目标与适用人群二、教程内容概述1.教程的结构与模块划分2.教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3.教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程的优势与创新点1.结合中西文化背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3.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四、教程的实践应用与反馈1.学习者通过教程提高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2.教师与专家对教程的评价与建议五、结论1.中西文化英语教程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的贡献2.对未来英语教程发展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英语教程应运而生。
本教程适用于广大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希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者。
二、教程内容概述中西文化英语教程结合中西文化背景,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教程分为若干模块,涵盖了英语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程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实践操作和互动活动,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此外,教程还结合了中西文化背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程的优势与创新点1.结合中西文化背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英语教程注重将英语学习与中西文化相结合,使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并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有助于学习者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教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例、实践操作和互动活动,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3.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西文化英语教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要了解和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通过双向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中西方文化元素,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向导入: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蕴含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作为教学材料。
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句式和表达习惯的异同,培养对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西方文化的讨论和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文化差异,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展示演讲等,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感受文化氛围,增进语言及文化认知。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信息。
三、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堂环境、悬挂文化海报、播放背景音乐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中西方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和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四、评价方式的改革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中西方文化相关的测试题目,如文化常识测试、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等,用以考核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考试中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以此激励学生对文化的深入探索。
中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上出现了许多困扰。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现时期英语课必备的一个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语言英语教学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人类学家Douglas Brown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从这个定义反映出文化包括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一)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以儒家思想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英汉文化差异研究教案

英汉文化差异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 掌握英汉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表现。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英汉词汇差异:词义、词序、词性等方面的差异。
2. 英汉语法差异: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的差异。
3. 英汉表达方式差异:习惯用法、礼貌用语、非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
4. 英汉文化背景差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5. 英汉文化心理差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汉文化差异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英汉文化差异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提高实际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英汉文化差异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英汉词汇差异:通过举例说明英汉词汇在词义、词序、词性等方面的差异。
3. 分析英汉语法差异:对比英汉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探讨英汉表达方式差异:介绍英汉在习惯用法、礼貌用语、非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实践演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环节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跨文化交际实践: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英汉文化差异研究教材、英汉词典、英语语法书籍。
2. 辅助材料:英汉文化差异案例分析、英汉表达方式示例、相关视频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英语教学中的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英语言文化差异1、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于一种语言来说,文化的内在差异会外显为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因此,只有从文化的差异着手才可以理解并把握语言的差异和本质。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是语言的精髓和内容。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某种文化体系和社会环境中的,它们内在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所培育和形成的鲜明的表现方式,体现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性、价值趋向、劳动创造等,具有明显的国家性和民族性。
[1]但是每个民族都存在独特的文化属性,每一种语言又具备了差异的文化背景。
在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表达的涵义和方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我们忽略这种差异,便会降低教学质量,进而降低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无法保证学生灵活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常常会犯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
实质上说,进行语言的学习往往就是学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所以,要想有效的学习英语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英语使用国家的文化、风俗和民族价值观,并和我国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2]不但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育,还要意识到中国人进行英语的学习是在国内的文化环境下的,所以必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直接决定了国人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让国人学会英语的过程是让汉英背后的异国文化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融的过程,是在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语言意识下引入英语文化进行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最终体现在语言学习者能够快速的进行汉英双语文化的切换。
在这样的过程里,由于高校学生的汉语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学习中必然会存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
所以,以何种方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打造一种语言文化观念,改变因为忽视文化而产生的问题。
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交流对象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提升其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研究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研究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来推进。
”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的。
由于特定的语言必然和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不能脱离文化因素而独立存在。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育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英语为母语国家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在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歧义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
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的语言学习,也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体现1.1 表达方式差异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beat around the bush),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喜欢“直来直去”,“直截了当”(go straight;talk frankly;or to the point),你尽可不管别人,直抒己见,只要言词不唐突别人,意见上的争执是无伤大雅的。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
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
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1.2 思维方式差异由于地理、宗家、历史的原因,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而西方人比较具体;中国人注重整体论,而西方人注重细节论;中国人讲理论,西方人看实践;中国人崇尚求善、务虚,西方人崇拜求真、务实。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2. 西方的饮食文化3. 中国的传统节日4. 西方的传统节日5. 中国的社交礼仪6. 西方的社交礼仪7. 中国的家庭观念8. 西方的家庭观念9. 中国的教育观念10. 西方的教育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化案例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饮食文化: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等。
3. 讲授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分餐制、餐桌礼仪等。
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如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案例,如春节和圣诞节,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社交礼仪: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特点,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3. 讲授西方的社交礼仪:介绍西方的社交礼仪特点,如个人主义、尊重隐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础更是 薄弱 。专业课 听匿尚且 有难度 , 更 不用说 用英 文授课 。而在 对外交 流
科思维 ,用双语开展学科学习与交流。
华东 师范 大学 课程 与教 学研 究所 双语 教育研 究 中心主任 、 《 中小 学英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杂 志 主 编 、博 士 生 导
教 学 研 究
JzAo Ⅳ 删
独立学 院 中西文化 比较课程双语教学策 略
昆 明 理 工 大 学津 桥 学 院外 语 系
摘
刘
丹
要 :双语教学正成为我 国 教 育改革的热 点。昆明理工大学津桥 学院对双语教 学给 予了极 大支持 ,建设 了一批 双语 示范课 。 中西文化
比较课程是其 中一 门,主要从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 学课程现存的 问题 ,双语教 学课程的必要性和 中西文化 比较 双语课 程基本策略几方 面
( 一 ) 双 语 教 学 课 堂 难 组 织 独 立 学 院 学 生 基 础 薄 弱 , 英 语 基
、
“ 双 语教 学 ” 的定 义
站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上 ,不同的学 者对 双语 教学 (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有 不 同的定 义,目前 比较经典的说法有 以
不 是 学生 在 家使 用 的语 言 进 行教 学 ,
即沉浸式 双语 教学 ( i mm e r s i o n p r o g r a —
史 、地理 等学科 内容 的教 育 。我 国 目 前 开展 的双语 教学基 本符 合狭 义 的双
语 教育 的界定 。教 育部课 程教 材研 究
进行 阐述 ,提 出了中西文化 比较双语课程建设基本理 念及 策略 。为独立院校双语课 的发展提供 一些借鉴 。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中西文化 ;双语 ; 教 学策略
昆 明理 工 大 学 津桥 学 院与 英 国 、
言 的运 用来 达到 掌握两 种语 言 的最终
目标 。 上 海 市 双 语 实 验 学 校 评 委 钱 源
的教 学 ,其 他学 科 仍使 用 母 语 教学 ,
即保 留性双语教学( ma i n t e n a n c e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 ;学生 进 人学 校 以后部 分 或
是 将母语 之外 的另 外一种 语 言直接 应
用 于 语 言学 科 以外 的 其他 学 科 教 学 , 使 第二 语言 的学 习与各科 知 识 的获 取
中有些专 业课 程又 不得 不用 双语 ,故
而 很多 学生失 去专业 学 习 的兴趣 。教
师 上 课 不 得 不 中英 文 各 重 复 一 遍 ,P P 1 ’
英 国朗文 出版 社 出版 的 《 朗文应 用语 言学 词典》 是这样 论述 的 :双语 教 学即 能在学校 里使用 第 二语 言或外
一
伟教授 认 为 ,对 双语教 学 的思考 ,是 用英语 进行 非母 语语 言学科 教学 的一 种探 索 ,是 在充 分关注 我 国的文 化背 景 与母 语交 往环 境 的条 件支 持下 ,稳 妥地 在一定 学科 及相应 内容 范 围 内实 施 的学科教 学 ,其价值 追求 是使 学生 能较 为熟 练地运 用汉语 、英 语进 行学
所 副 研 究 员 王 本 华 指 出 ,双 语 教 学 就
mm e )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科
还 要兼 顾英 语知识 的补 充 。 中国传统
英 文教 育重 读写 、轻 听说 ,对 于三本 学生来 说 ,令其 听一 堂全英 文 的专业 课 难度相 当大。如果教材是全英 文的 , 学 生要 么 看不 懂 ,要 么理 解 有偏 差 。
语 言 水 平 的 限 制 , 学 生 回答 问 题 根 本
形 式多样 ,主要 包括 :学 校使 用一种
语 教育指 的是 ,学校 中使用 第 二语 言
或 外 语 传 授 数 学 、物 理 、化 学 、 历
不用英文 ,课堂活动难以开展。 ( 二)教师授课方式受制约 鉴 于学 生英 文水 平差 ,老师 上课
语 进 行 各 门 学 科 的 教 学 。 双 语 教 学 的
师 王斌华认 为 ,双语教 学有 广 义和 狭 义 之分 :广义 的双语教 育指 的是 ,学 校 中使用 两种语 言 的教育 ;狭 义 的双
课 件也 是 中英 文各 一遍 。课 堂上讲 授 的东西 自然有 限 ,难 以拓展 更多 。受
实施 的双语 教育 区别 开来 ,国外实 施 双语教育 和我国实施双语教学 在属性 、 背 景 、 目的 、师资 、方法 等方 面存 在
较多的差异。
二 、 津 桥 学 院 双 语 课 程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美 国 、澳 大利亚 等 国家 的 多所大 学建 立 了合作关 系 ,因而双 语教 学必 不可 少 。学 院对 双语 教学给予 了极大支 持。 不仅 成立 了专 门的双语 教学 小组 ,还 建设 了一批 双语 示范课 ,希 冀找 到适 合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 的基本模 式。
如果 老师不 顾学 生实 际水 平全 英文 授
课 ,学 生 就 会 一 无 所 获 ; 如 果 老 师 顾
我 国之 所 以采取 “ 双语教 学 ” 的 提法 :一是 尊重约 定俗 成 的叫法 ;二 是 区别 “ 教育”和 “ 教 学 ” 的概 念 ,
双语 教育家Ma c k e y 和S i up g a n 认为, 双语 教学这 个术语 指 的是 以两种语 言
同步 。
全 部使 用母语 ,然 后逐 步转 变为 只使
用 第二 语言 进行教 学 ,即过 渡性双 语
教学 (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b i l i n ua g l e d u c a t i o n ) 。
老 师必 须要 把 所 讲 内容 先 翻 译一 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