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 室外测平均速度-word范文 (2页)

合集下载

物理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物理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物理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物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其实不然,简单说就是一辆小车,咱们要测测它跑得快不快。

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咱们带着小车,手里还握着一卷卷尺和一个计时器,准备大干一场,真是兴奋得不得了!实验的第一步就是选一个合适的跑道。

别小看这点儿,选好地方可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找了个平坦的地面,周围没有什么小石头或者大坑坑,这样小车才能飞驰而过。

就像咱们上学时,选座位也得找个好位置,不然看不清黑板,跑偏可就丢人了。

咱们把小车放在起点,心里默默计算着,准备开始计时。

计时器一按下去,咱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目送小车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心里那个激动啊,仿佛自己变成了赛车手!这时候,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感觉自己像是在赛车场上驰骋,真是过瘾。

等到小车跑到终点,我立马冲过去,像个小孩子一样,急忙按停计时器。

哎呀,得知时间后,我心里默默想着,这小车到底有多快啊,真让人期待。

然后,咱们就开始测量距离了。

用卷尺一量,哇塞,这小车竟然跑了十米!不过,要算平均速度,光有距离可不行。

得把总时间和总距离结合起来。

这时候,计算公式派上用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于是我在小本本上认真写下这个公式,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真的好有成就感。

再来一次!这次,我决定把小车的重量加重,看看会不会影响速度。

把几个小石头放上去,心想:“这下小车得拼命啦!”结果小车启动的时候,明显慢了很多。

就像咱们背着书包上学,书包越重,走得越慢。

哈哈,物理的道理真是贴近生活啊。

在多次实验中,我发现不光是小车的重量,发力的方式也很重要。

用不同的力度推小车,速度也会大相径庭。

有时候我轻轻一推,它飞速前进;有时候使劲一推,反而像被卡住了一样。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来物理也跟生活一样,得讲究技巧啊!就像咱们打篮球,投篮时要找到最佳的角度和力度,才能进球!实验的最后一步,我把所有的数据整理在一起。

说实话,看着一堆数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数学题,但内心其实充满了喜悦。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实验背景在物理学中,平均速度是一个基本概念。

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体所走过的总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来计算其平均速度。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走过的距离,来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并分析不同物体之间的平均速度差异。

实验材料•直尺•计时器•移动物体(可以使用小车、纸飞机、滑板等)实验步骤1.将直尺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起点位置。

2.选取一个移动物体,并将其放置在起点位置。

3.用计时器计算移动物体从起点位置到终点位置所用的时间,并记录下时间 t。

4.重复以上步骤 2-3,记录至少 3 次时间 t 值,并计算得到其平均值t_avg。

5.测量移动物体从起点位置到终点位置的距离 d,并计算得到其平均速度 v_avg,公式为:v_avg = d / t_avg。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小车、纸飞机和滑板作为移动物体,分别进行了多次测量,并得到了以下平均速度结果:移动物体平均速度(m/s)小车 1.2纸飞机 3.1滑板 5.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滑板的平均速度最高,纸飞机的平均速度次之,小车的平均速度最低。

这是因为滑板和纸飞机具有较小的空气阻力,因此它们的平均速度更快;而小车则受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其平均速度较慢。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物体之间的平均速度差异。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平均速度概念,并进一步深入了解物理世界。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走过的距离,来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并分析不同物体之间的平均速度差异。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小车、纸飞机和滑板的平均速度结果,并分析了其差异原因。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学中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物理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而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为了准确测量平均速度,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一个长直线轨道、一辆滑轮小车、一个光电门、一些标志物和一个计时器。

具体步骤如下:1. 将轨道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并确保轨道两端高度相等。

2. 通过滑轮将小车连接到一个重物,并将重物悬挂在桌子的边缘。

3. 将光电门分别放置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并与计时器相连。

4. 在轨道上标出一些等距离的标志物,用于计算小车的位移。

三、实验过程1. 先将小车静止放置在轨道的起点。

2. 启动计时器,并让小车开始运动。

3. 当小车通过起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4. 当小车通过终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5. 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时间和相应的位移。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光电门记录的时间计算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然后,利用位移和运动时间的比值,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例如,假设小车运动的总位移为10米,总运动时间为5秒,则平均速度为10/5=2 米/秒。

在实验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计算出了对应的平均速度。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平均速度与位移呈正比,与运动时间呈反比。

这符合我们对平均速度的物理认识。

五、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光电门的响应时间和测量系统的延迟,实际记录的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此外,轨道的平整度和小车的摩擦力等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的精度。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也十分重要。

六、实验应用与展望实验中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中。

例如,在交通管制中,可以利用平均速度测量来监测车辆的行驶情况,判断是否超速或者拥堵。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来计算其平均速度。

通过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探讨速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经过的距离,计算出其平均速度,并探究速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距离的仪器(如卷尺或测量标尺)4. 一个物体(如小球或玩具车)实验步骤:1. 在直线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确定两者之间的距离。

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位置上,并准备好计时器。

3. 开始计时,并同时将物体推动或释放,使其沿着直线跑道运动。

4. 当物体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5. 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经过的时间和距离。

实验数据: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三次测量,并记录下了每次的时间和距离。

以下是实验数据的总结:实验一:时间:2秒距离:10米实验二:时间:3秒距离:15米实验三:时间:4秒距离:20米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距离/时间。

实验一:速度=10米/2秒=5米/秒实验二:速度=15米/3秒=5米/秒实验三:速度=20米/4秒=5米/秒通过对三次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平均速度始终为5米/秒。

这表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经过的距离,并计算出了其平均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平均速度与其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成正比。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本次实验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虽然本次实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但我们也意识到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假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匀速运动,而实际情况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测量记,科学启航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测量记,科学启航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测量记,科学启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

无论是汽车的行驶速度、运动员的奔跑速度,还是飞机的飞行速度,速度的快慢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了解和测量平均速度,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关键。

要测量平均速度,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平均速度。

简单来说,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总距离除以所用的总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在 1 小时内走了 5 千米,那么他的平均速度就是 5千米/小时。

那么,我们该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一探究竟。

假设我们要测量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带有刻度的斜面、一个小球以及一个秒表。

首先,在斜面上选定两个位置,标记为起点和终点,并测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实验开始时,将小球放在起点处,然后轻轻释放小球,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当小球滚到终点时,立即停止秒表,记录下所用的时间。

通过测量得到的距离和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

比如说,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 2 米,小球从起点滚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是 4 秒,那么小球的平均速度就是 2÷4 = 05 米/秒。

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却能让我们直观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比如,交通部门需要测量车辆的平均速度来监管道路交通,确保交通安全和流畅。

警察会使用测速仪器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行驶。

这些测速仪器通常基于雷达或激光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车辆的瞬间速度,并通过一段时间内的监测计算出平均速度。

在体育领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也离不开平均速度的测量。

比如跑步运动员,教练会通过测量他们在一定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来评估训练效果和制定比赛策略。

同样,在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中,平均速度也是衡量运动员表现的重要指标。

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科学研究中对平均速度的测量更是至关重要。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基础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2.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4. 一个物体(如小球)。

实验步骤:1. 在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并准备计时器;3. 开始计时,同时将物体推动并让其运动到终点;4. 停止计时,并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数据:在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5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1 10 22 10 2.53 10 2.24 10 2.35 10 2.1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1 102 52 10 2.5 43 10 2.2 4.54 10 2.3 4.35 10 2.1 4.8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得到的平均速度都在4米/秒左右,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稳定。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测量距离的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计时器的精确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等)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距离测量;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六、实验步骤: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八、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可以用公式v = s/t进行计算。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停表;4. 实验桌;5. 导线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器材,放置小车于实验桌边缘;2. 启动停表,记录小车运动开始的时间t0;3.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4. 再次启动停表,记录小车运动结束的时间t1;5.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v = s/t。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记录:| 时间(t)| 路程(s)| 平均速度(v)|| --- | --- | --- || t0 | 0 | || t1 | x | || 总时间| 总路程| 平均速度|2. 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通过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正确,测量准确,实验结果应该与理论值相符。

3.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进行数据处理和后续分析。

4.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

通过误差分析,可以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为提高实验精度提供参考。

六、实验总结与思考1.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加深了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测量准确,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误差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实验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实验提供参考。

2. 思考题:请思考如何提高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请提出一种或几种可行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3. 延伸题:请思考在其他情况下(如物体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请提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并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室外测平均速度-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室外测平均速度
【目的和要求】
用手表和卷尺测短跑者的平均速度;练习用手表测运动的时间。

【仪器和器材】
秒表(或手表2只),卷尺(皮尺),发令旗或发令枪,石灰。

【实验方法】
1.练习使用计时工具。

学校中常见的计时工具有机械式秒表、电子秒表、秒钟、闹钟和手表。

本实验可根据学校已有条件选用,若有秒表当然是最好,它可以
测到百分之一秒;若只有手表,只要求测到秒就可以了。

实验前先熟悉一下并
练习使用已有的计时工具,避免读数错误。

2.在跑道一端用石灰画出起跑线。

用卷尺沿跑道量出30米处和60米处,各用石灰撒出一条横线。

3.每4个人为一个小组,先由甲跑,乙发起跑口令,丙、丁分别在30米处和
60米处测时间,然后依次轮换,各就各位。

4.乙发出“跑”的口令的同时,将高举的发令旗甩下(或同时击发发令枪)。

丙、丁看到发令旗甩下(或看见枪的烟雾),立即开始计时(若用手表或闹钟,则必须记住这时秒针所指的时刻)。

5.丙、丁分别记住甲跑到30米处、60米处所花的时间(若用手表或闹钟,则
必须记住这时秒针所指的时刻)。

6.丙、丁分别将记住的时间(或两次记的时刻)填入表1.10-1中,算出甲
跑30米的平均速度和跑60米的平均速度,填入表内。

7.按照上面的步骤,依次测出乙、丙、丁的平均速度,填入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