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考试标准(历史)
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试纲要》

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试纲要增加部分:一、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识记陈胜、吴广起义2.统一国家的建立运用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3.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5.思想文化识记《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二、中国近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识记邓世昌的事实运用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2.近代化的起步识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理解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4.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理解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识记重庆谈判三、中国现代史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解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用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3.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四、世界古代史1.史前时期人类与上古人类文明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五、世界近代史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识记达芬奇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2.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4.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难度加大,2013年为识记)5.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6.科学与思想文化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六、世界现代史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理解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法西斯的暴行3.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4.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识记科索沃战争5.科学技术和文化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七、安徽史1.古代篇识记名医华佗;淝水之战;“宋画第一”李公麟2.近代篇识记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安徽近代经济的缓慢发展;近代教育的兴起删减部分:一、中国古代史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识记夏朝建立的史实2.统一国家的建立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中的作用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4.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识记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识记雅克萨之战6.思想文化识记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二、中国近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运用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识记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经济和社会生活识记《申报》、商务印书馆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三、中国现代史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2.科技、教育与文化识记我国在教育、文化艺术和体育方面的成就3.社会生活识记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就业制度的变化四、世界古代史1.史前时期人类与上古人类文明识记《汉谟拉比法典》;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2.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以及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识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史实五、世界近代史1.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识记玻利瓦尔与章西女王六、世界现代史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整章删除七、安徽史1.古代篇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2.近代篇识记近代文化的演变考试层次变化1.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由识记上升理解2.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由运用降低理解3.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由运用降低理解。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8页)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居民D .河姆渡居民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
为此,秦孝公( )A .实行分封制B .任用商鞅变法C .推进大一统D .推行汉化政策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
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 .增强地方军事权力C .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 .丞相、太尉职位合一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
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A .①B .②C .③D .④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
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 .康熙帝B .雍正帝C .乾隆帝D .道光帝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综合下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 .虎门销烟B .鸦片战争C .第二次鸦片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物竞”“天择”等词,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
“他”是( )A .魏源B .严复C .康有为D .陈独秀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
2014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22页)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 史本试卷满分75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B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C .战国铁农具D .汉代耕作石画像2.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宋代妇女缠足、坐轿B .唐都长安城内坊、市分开;宋代城市瓦子、勾栏随处可见C .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宋代指南针、火药得到应用D .唐代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宋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3.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
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
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B .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 .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D .“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4.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
这样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923年,上海《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如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 ②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④国民革命失败,国共进入长达十年的对峙时期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
2014年菏泽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菏泽市二○一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号填写清楚。
3.用黑色、蓝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ABCD)填写在第3页相应的“答题栏”内。
1.(2014·菏泽市)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燕、楚、齐、秦B.燕、齐、秦、楚C.齐、秦、楚、燕D.楚、燕、齐、秦2.(2014·菏泽市)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司隶校尉③刺史④太尉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2014·菏泽市)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用汉姓B.穿汉服C.说汉话D.与汉族通婚4.(2014·菏泽市)有同学在阅读《可爱的菏泽》一书时发现:宋朝以前,菏泽曾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辈出;两宋以后,经济落后,杰出人物寥若寒星。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菏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B.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重心南移C.黄河改道频繁,对下游影响大 D.菏泽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5.(2014·菏泽市)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资治通鉴》编成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③道教的兴起④《齐民要术》的问世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③②④①6.(2014·菏泽市)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
2014年中考江苏宿迁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14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吸人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2014·江苏宿迁)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B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2014·江苏宿迁)2.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C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2014·江苏宿迁)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方向南转移的过程,至__▲__最终完成。
()C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014·江苏宿迁)4.它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它”指()D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2014·江苏宿迁)5.右表表明我国古代就对__▲__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AA.新疆 B.西藏C.蒙古 D.云南(2014·江苏宿迁)6.反帝爱国运动__▲__运动,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
()BA.太平天国 B.义和团 C.反割台 D.三元里抗英(2014·江苏宿迁)7.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下列有关新、旧民主革命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DA.革命性质不同 B.领导阶级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发展前途不同(2014·江苏宿迁)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进行不懈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
请将下列四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C①井冈山会师②南昌起义③长征胜利④南京解放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2014·江苏宿迁)9.最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宪法是()B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14·江苏宿迁)10.依据右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C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手工业(2014·江苏宿迁)11.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的__▲__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河北省2014年中考文综试题分析(历史部分)

(2)材料认为,2023年“脱美入亚” 也许会成为日后日 本政客的现实选择。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2分)请结 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 分) 答案:观点一:同意。(2分) 日本实用主义的立场(或传统)(来自材料);日本丧失 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来自问题);欧盟一体化解决领土 争端的成功范例(来自材料);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 问题,无法通过谈判解决(来自材料);东亚崛起(所学 知识与材料);中国强大(所学知识与材料);日本政客 呼吁等(所学知识与材料) 。 观点二:不同意。(2分) 美国不会丧失为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所学知识);美国仍 将扶持日本;日本仍将是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所学 知识);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解 决;中国等东亚国家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学知识);日本 右翼势力不会消失;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 地位等。这些都可能使日本不会在2023年“脱美入亚”。 (6分)
如果说有一个词沉 淀了过去30多年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 寄托着未来30多年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这个词一定非 “改革”莫属。回答21~22题。 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 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 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 应是 A.斯大林模式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分析:什么是历史悲剧?斯大林模式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社化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 文化大革命则全盘否定,答案只能选D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表明 清朝末年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分) 答案:入不敷出。(2分) 分析:此题主要是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特征?主要是考查学 生的概况能力,这样题对学生来说大多要丢分!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4 分) 答案:抗日战火,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内战。(4分) 分析:一定要依托材料分析,这样很多学生会得到应该得到 的分值。老师要引导学生一句的分析,首先早出与原因有 关的语言。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南京国 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3分) 答案:使政权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或成为政权垮台的主要原 因。 分析影响:要考虑 影响的概念。
2014年江苏泰州中考历史试卷考试大纲

2014年江苏泰州中考历史试卷考试大纲历史科Ⅰ.命题指导思想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Ⅱ.命题原则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适度注意学科间渗透,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反映社会的时代特征。
4.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Ⅲ.能力考查目标1.知识掌握: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能力要求: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文字表达:语言组织力求规范,答题紧扣题目要求,注意表达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的结合。
Ⅳ.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北师大版七一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2014年安徽中考《安徽历史》

2014年安徽中考《安徽历史》古代篇一:名相管仲P91.安徽颖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为齐国相。
2..改革措施:在国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在外交上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3.结果:齐国因此日益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4.后人将朋友间真诚的情谊称之为“管鲍之交”。
二:.老子和老庄。
P10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境内诞生了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
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老庄”老子:1.春秋末年楚国人,出生在涡阳县附近,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2.相传,《道德经)一书是他所著。
3.(1)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此外,他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1)战国蒙城人(今蒙城县人)。
(2)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他鄙视功名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他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
(3)所著《庄子》一书是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也是散文的典范。
三:刘安与《淮南子》P151.刘安系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西汉哲学家2.主要著作有《淮南子》,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多门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同时崇尚道教思想和吸取儒学精神,在先秦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名医华佗P171.东汉末年著名的民间医生,安徽亳州人。
2.成就:a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b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在给患者服用麻沸散后,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c他还创制了”五禽戏”。
3.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们誉为“神医”。
五:淝水之战P19: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初稿)
(一)命题说明
1.根据2001年7月第一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关内容为考试命题要求,结合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参考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相应内容。
严格遵照本《考试标准》的规定实施命题。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试题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体现发展性。
3.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理念。
命题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体现历史学科素养,重视发挥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5.试题主要以常见题型为主,以教材中的习题、例题及相关训练题中的题型为参考。
试卷长度与政治、地理合约12页。
(二)考试范围
由于考试时间和分值的限制,确定7—9年级的部分内容为本次考试的范围(请详见考试具体内容及要求一条),原则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相应内容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教材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为考试的范围。
(三)内容及要求
1.目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将课程目标具体化,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标准对考试内容作出如下相应层次的规定:
识记要求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以及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识记层次。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理解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