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
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使用初中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文化为主,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社会由形成走向稳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它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在秦汉时期的特点,并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初一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
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对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较为兴趣,可能加强多种资料来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本身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可能对这一节课中所介绍到的宗教、文化、哲学缺乏了解,因而在回答中可能出现比较片面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七、教学流程设计作业设计:1、材料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1)、鲁迅指的是什么著作?(2)、它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皇帝在为时候?(3)、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我来比划你来猜(老师做了一个“阿弥陀佛”的动作),猜猜这是哪种宗教?3、谜语:道教重地,请勿嬉笑打一个成语,(不容乐观)板书设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宗教佛教起源教义原因(传播)影响道教时间地点创始教主尊称教义原因(传播)(二)、史学:司马迁时代著作内容体例评价(三)、雕塑艺术:代表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吗?相信《西游记》大家都读过或看过,其中的很多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太上老君等,《西游记》不光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着一些宗教背景,那此话怎讲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大家就自然会明白了。
【板书】一、宗教讲到宗教,现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同学们知道吗?(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是由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信仰真主安拉,信徒被称作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
佛教,就是我们本课第一部分要讲的内容。
【板书】1、佛教由公元前6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作为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但是,宫廷外的现实世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到因年迈而步履艰难的老人、看到因疾病而痛苦万分的病人、看到因亲人过世而嚎啕大哭的人,看到烈日下辛苦耕种的农民等,他觉得即使将来自己继承王位,成为国王,也无法改变人生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所以他决定放弃王位,开始出家修行,寻求人生解脱之法。
他的父皇看到他这样,劝他回来,但悉达多决意已定,于是父皇给了他5名随从一起出发。
路途非常艰辛,常常没有饭吃,最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得道成佛。
之前课程中我们讲到了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板书】时间:西汉末年起源:古印度教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佛教主要宣扬的是灵魂不灭、来世投胎,因果报应;要求“修行积善”,为来世积德,它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要消灭欲望,要忍耐,从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涅槃,来世也就有了幸福。
讲到这里,大家来看看书93页的动脑筋,想想错在哪里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大家来举些例子文学:《西游记》中如来佛、观音菩萨、金刚罗汉建筑: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莫高窟。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4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篇1教学目标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孙栋梁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道教的兴起;掌握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史实;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通过分析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佛教、道教的传播情况;司马迁的《史记》【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动画版《西游记》片尾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出问题:历史上有一匹白马身驮佛经,但它的蹄却是朝东,这是怎么一回事?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汉文化。
二、出示板块明帝梦:白马驮经佛教兴;武帝梦:仙方何求道教隆史公梦:古今之变史学荣;始皇梦:赳赳老秦军容整三、明帝梦:白马驮经佛教兴1、出示视频,学生看视频,引导学生说出汉明帝梦的内容。
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汉明帝做梦之后又做了什么事情?3、出示佛教传播和丝绸之路两幅图片,学生回答佛教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
4、赏诗话史,出示古诗,引导学生知道佛教迅速传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佛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6、出示相关图片,分析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武帝梦:仙方何求道教隆1、出示资料,讲述汉武帝的梦是得道修仙、长生不死。
2、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道教的思想来源、教主、创始者。
3、利用动脑比一比环节,出示佛教、道教的比较表格,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
4、出示鲁迅先生的话,引导学生分析道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史公梦:古今之变史学荣1、出示司马迁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生讨论得出司马迁的梦是写一本史书—《史记》。
2、出示赵翼《廿二史札记》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史记》的组成部分,得出其体例是纪传体。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3、出示图片,出示《史记》内容是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史事,得出“史家绝唱”的结论。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教案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教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王充与《论衡》。
佛教传入中国。
道教的兴起。
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
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
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
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
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
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上/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教材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教材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宗教,分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王充和《论衡》;第三部分司马迁和《史记》;第四部分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有关图片和相关影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然后再提问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书中思考题;最后做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峨眉山:/baike/pic/item/b6045da950c7d7ea1f17a25d.jpg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pic/item/adee30dd69ceems/vi%C0%C0%D6%CD%C1%5F/pic/item/cd4adddf6486fe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18《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武宁中学仇冬梅
【教学流程】
导学案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_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_________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_____的发展有_______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
2、____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______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_______,道教尊_______为教主,称他为_________
道教的主张:
3、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是________,他生活在_______时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编写成________
________记述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王充与《论衡》。
佛教传入中国。
道教的兴起。
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
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
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
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
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
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
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
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
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
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
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
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
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
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
于是他婉言谢绝了。
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
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
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
《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
主要内容:(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
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
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板书),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
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
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现在看一下课本上的王充画像。
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
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先启发学生讲,后由教师小结)第一,王充的战斗精神。
面对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推崇董仲舒的思想,王充大胆提出反对意见。
第二,王充的批判精神。
《论衡》一书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第三,王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传统。
继承了谁的思想?(荀子)王充把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下面介绍汉代的两大宗教,先讲佛教。
2.佛教的东来(板书)西汉时候,西域有些小国家已经信仰佛教,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之一,世界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东来,“东来”是什么意思?(指佛教由西向东传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
他大约生在2500多年前,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释迦牟尼明明是人,后来又怎么会变成佛,成了神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世界史上讲,今天不讲了。
我国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前世、未来化身,不过不是古印度人的本相了,佛的面庞已经汉族化。
由此说明,佛教是外来的,其发展已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佛教的传入及其流传佛教是怎样东来的?请同学们看地图(指示路线示意图)谁来说佛教东来的路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路线:古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向一个叫景卢的读书人口授佛经。
是什么时候?(西汉哀帝时)哀帝在位是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1年,计算一下距今有多少年了?(约2000年不到了。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影响逐步扩大。
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播开来,表现在哪里?(求佛法、造寺庙、译佛经)。
现在介绍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称汉明帝。
皇帝一个梦引出了到西域求佛法,派去蔡愔和秦景等18人“西天取经”,比以后的“唐僧取经”要早5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他们请来了两名高僧,官府在洛阳特地营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白马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白马寺,位于洛东郊离城12公里的地方。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看课本上的插图。
白马寺门口有一著名的石雕,雕的是一匹健壮的驮经白马。
石雕雕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为什么用白马?佛教以白色象征“洁净”,在印度大多用白象。
在白马寺内,还有两尊西域最早来华的高僧像在白马寺内,他俩的墓就在白马寺大门内两侧。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这样的欢迎和支持?这就要了解一个佛教的教义。
请看课本123页第三段。
概括起来有3点:1.转生来世;2.来世幸福;3.从活着的苦到死去的乐是要有条件的,即虔诚地信佛。
什么叫“虔诚”?就是对佛教要恭恭敬敬又诚心诚意。
这样宣扬的结果,自然就会减弱受压迫人民对统治者反抗斗争的情绪,起到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
但是,对这些宣传,有人不信,有人相信。
那时,王充早就批判了人死变鬼的迷信思想。
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人的生死。
(2)佛教的影响有人说佛教就是求神拜佛,这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些片面。
课本上有个讨论题,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你接触的事物中,找一找佛教对我国影响的实例。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学生讲,后教师作小结)教师小结: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2000多年,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上所说,是消极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容易被剥削阶级所利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信“神”,把希望寄托于“幻想的幸福”,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举例来说,我们日常口语中有好多来自于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觉司、境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等。
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成就,一种是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一种是雕刻,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内容在下面要学到。
又如到风景区去玩,我们经常看到有寺庙、有宝塔,这就是佛教建筑物。
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
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是用与佛教有关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写成的。
总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是积极的一面。
有一点应提请同学们遵守,宗教建筑和文物,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自觉保护,不得损坏。
佛教是外来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有,这就是道教。
课本上是怎么说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道教的兴起(板书)(1)道教的兴起及思想来源(板书)道教先在民间流传。
东汉末年,战乱、瘟疫和饥饿频繁。
这就使最早的道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是什么组织?(黄巾起义的太平道)。
太平道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就是属于道教早期的教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才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的宗教。
佛教把举行宗教活动和供奉神像的建筑叫“庙”、“寺”、“庵”。
道教一般称“观”、“宫”,例如“三清观”、“玄妙观”等。
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秦汉时期的神仙艺术。
先说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道家学派是谁创立的?(老子)。
到东汉时期,老子已死去700多年,道教以他为“教主”,并尊奉为“太上老君”。
实际上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后来的道教也吸收了一些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这是道教的一个思想来源。
道教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
什么叫神仙方术?进入封建社会,帝王、贵族的享受更为豪奢,梦想长生不死,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出现寻仙求药的活动。
搞这种迷信活动的人称方士,自称能通神仙。
到西汉初年还出现寻求不死的药,吃了不死的药可以飞升上天,还搞什么炼丹,炼丹的方法就叫方术。
方士正是神仙说的编造者和鼓吹者。
下面先介绍早期的道教。
(2)早期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张角)张角就是太平道的道领。
他懂得医道,一面治病,一面传道,用“符水咒说以疗病”,就是念着除灾降灾的词句(叫符咒),把符咒纸烧成灰放入水中,让病人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