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月考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精品】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优渥.(wò)B.栏楯.(shǔn) 扃.牖(tóng) 修葺.(qì) 呱.呱(gū)C.迍迍.(dùn) 揾.泪(wèn) 余荫.(yìn) 挣揣.(chuài)D.红晕.(yūn) 矜.持(jīn) 槛(jiàn) 晤.面(w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闵凶倔强皎洁操舟架舵B.老妪先妣刺谬如弃草芥C.斜晖怂恿亲眷莞尔一笑D.秀衾谂知妒忌天涯海角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所房子看上去装修得十分豪华,但因为地点太偏僻,故而显得茕茕孑立。
B.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C.袁刚的弟弟袁田虽然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了兄长,但作为兄长的袁刚在了解情况之后选择了包容,彰显了举案齐眉的传统美德。
D.长期以来,一些官员把官场的繁文缛节当成一种为官待遇,习以为常,安之若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
(3)步入高中以来,小刚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上课迟到。
在一次谈话中,汪老师用古诗文中的语句鼓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用过分在意过去犯的错误,未来及时改正就可以了,期待你的进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7.(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理想人格,在《<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君子要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就算遭逢人生失意,也要洒脱自信。
(2)诗人常常移情于物,以物写人,比如都是写“云”,用“”一句,将“云”塑造成李凭的知音人,《春江花月夜》中则用“”写出了远方游子的漂泊。
(3)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的“,”两句,就是墨子所提倡的“兼相爱”。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针对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用“____________”为依据做出了解释,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的效果。
(2)《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省河源市紫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紫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人造明星”。
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
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
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 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一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
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
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
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
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
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內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A卷)答案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A)答案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答案】D【解析】A项,“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扩大范围。
由材料一第一段“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可知,选项将原文的“长篇小说”扩大范围为“小说”。
B项,“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曲解文意。
由材料一第四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可知,此时期拉美文学仍有划时代作品。
C项,“学界一致认为……”张冠李戴。
据材料二第二段,这是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的观点。
故选D项。
2.(3分)【答案】A【解析】A项,“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错误,“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
见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故选A项。
3.(3分)【答案】C【解析】由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可知,“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指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或运用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A、B、D三项属于“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
C项是传统的小说结构。
故选C项。
4.(4分)【答案】①首先,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
②其次,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然后论述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以及“同质化”的问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上海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上海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默写填空题。
(1)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六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诗眼是一首诗歌的最出彩之处,有时也是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此诗的诗眼。
二、选择题选择题。
(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A.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大老远的跑一趟,真是辛苦您了!谢谢您。
B.谢谢!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辛苦了。
C.多谢光临!礼物就不必带了,家里都有的。
D.放在这里吧,等父母回来,我就交给他们。
三、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刘学谦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
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
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
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
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二

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二银川二中2020-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
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不胜其烦( shēnɡ)反省(xǐng )挑拨( tiǎo )莹回曲折弓驽B.久假不归( jiǎ )阻塞 ( sài )丧失( sànɡ)朔风凛冽膺品C.呜咽( yè )畜养(xù )折耗(shé)青出于兰觥筹交错D.一蹴而就(cù)切中肯綮(zhònɡ)多才善贾(ɡǔ )抱关击柝山崖2.下列各组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1)狗彘食人食全而不知检(检讨)(2)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3)河内凶(闹饥荒)(4)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5)善假于物也(借助)(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分发)(7)弃甲曳兵而走(逃跑)(8)艰难苦恨繁霜鬓(苦难)A.(1)(7)(8)B.(2)(3)(6)C.(3)(4)(5)D.(3)(5)(8)3.从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地崩山摧壮士死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树之以桑D.砯崖转石万壑雷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石壕吏》是五言,《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
B.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依次是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E.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F.“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做到了高度概括,马嵬之变的原因、结果、过程被诗人一并凝聚在这一联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云南大理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后面题目。
铁圈〔俄〕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
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
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
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
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
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
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
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5.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①②③6.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