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_发展乡镇企业的新模式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
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
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形成原因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中国商品粮的苏南模式主要基地;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该地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农村素有家庭手工业传统,加之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苏南农村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些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文革期间大城市知青、干部的下放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城市工业因动乱受挫,生产和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
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面向市场,参与竞争。
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乡镇企业集聚发展

聚 的发 展 , 加 大 了工 作 力 度 , 强 化 了工 作 措 施 . 有 力 地 推 进 了 城乡一体化进程 . 逐 步走 出 了 一 条 以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为 主 要 载体 . 以 乡镇 企 业 聚集 发 展 化 为 动 力 机 制 的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道路。随着城乡一体化迅速兴起 , 乡镇 企业 和 人 口向 城 镇 快 速集聚 . 已呈 现 出加 速 发 展 的 态势 。 1 . 城 乡一 体 化 是 乡 镇 企 业 聚 集发 展 的重 要 载 体 城 乡 一 体 化 的迅 速 发展 是 构 筑 现 代 化 大 都 市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城乡
一
的 主 要 载体 通 过 政 策 引 导 乡镇 企 业 进 入 园 区并 适 度 控 制 园 区 外 企 业 的建 设 . 集 聚了大量 乡镇企业 . 形 成 了 具 有 区域 特 色 的块 状 经 济 .成 为 城 乡 一 体 化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 近年 来 . 通 过 重 视 乡 镇 企 业 聚 集 发 展 与 城 乡一 体 化 的协 同 推 进, 实现 良性互动 , 统 一规划 , 依 托 主 要 城 乡 一 体 化 城 镇 建
运 营 指 南
詈
基 于城 乡一 体 化 建 设 的 乡镇 企 业 集 聚 发展
刘 嘉 俊
、
—
1
I
前, 我 国区域化竞争越来 越激烈 , 我 国对 城 乡一体 化发展 的重 视程 度也 在逐 渐提高 。 统筹 城 乡 发 展 必 须 以 更 加 开 放 的 思 想 走 全
等 问 题 上 谈 些 笔 者 的 意 见 产 业 集 聚 是 指 属 于 某 种 特 定 产 业 及 其 相 关 支 撑 产 业 或 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 . 在 一 定 地 域 范 围 内 的地 理 集 中 推 进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乡镇企业原义较广,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包括在这个范畴里,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我们在本书中所研究的乡镇企业则是广义的乡镇企业,并不局限于上述官方定义。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后。
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成群地涌现出来,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促使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突破原有二元经济结构、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
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发展阶段。
1. 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1978--1983年)。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启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
为了吸收消化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在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困难被取消的社队企业,经过“文化革命”中作为补充城市生产能力的不足逐步恢复后,又在改革后农村就业压力下进一步得到扩张,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苏州学习心得体会陈玉英2010年10月23日至30日,本人有幸参加了旗委组织部在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组织举办的全旗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在为期八天的培训中,我们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
期间,我们进行了对口交流、实地考察和专题培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通过参加这次学习,我实实在在地领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气魄与工作智慧,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势,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路,也看到了不足、增强了压力、比出了差距。
一、印象与感受:苏州人善抓机遇、善借外力、善长营销、善于服务这次异地培训交流的时间虽短,但每一次听课、每一趟考察,苏州无论是思想观念、干事气魄还是开放形象、发展态势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我认为,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苏州人的“四个善于”:一是善抓机遇。
从80年代初至今,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四个阶段,实现了四次跨越,而每一次跨越都是苏州在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中抢抓了机遇。
第一阶段为80年代集体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苏州抓住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先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扩张了苏州经济总量,开创了农村工业化的先河,创造了集体经济迅猛发展的“苏南模式”;第二阶段是90年代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
苏州抓住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引进发展“三资”企业,外资、外企大量涌入苏州,对外开放交流迅速提升了苏州经济运行质量;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2000年至2005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阶段。
苏州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民本经济,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第四阶段是2005年以后进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阶段。
苏州抓住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努力创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新模式。
二是善借外力。
苏州人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巧借“外力、外智和外资”上。
在经济辐射推动方面,善借上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优势,确定符合苏州实际的“大树底下种碧螺春”的发展思路,并利用上海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上海工程师星期天到苏州“上班”,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的引智案例。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周健悦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5期摘要:苏南模式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摸索出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苏南模式。
文章分析了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南模式特点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260-02一、苏南模式的概念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其特点为:乡镇集体经济占主导,县乡领导是企业实际决策人,提倡共同富裕。
这一体制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它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而非单指某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选择和组合。
通常所指的苏南地区除了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外,还包括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
这一地区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由工业化向市场化逐步转型,由于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特征,且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能出现自适应而转危为安。
因此,研究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二、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对于苏南模式的理解最为各方面接受的表述为“三为主一共同”,其简要地揭示了苏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是苏南经济的所有制特征;“以乡镇工业为主”是苏南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以市场调节为主”则揭示了苏南经济运行方面的特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分配机制的特征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乡镇 企 业产 权 制 度 的缺 陷 。 为 一种 从 事营 利性 活动 的 经济 组 织 , 作 绝 大多数 乡 镇企业 由乡镇 政府 充 当 了乡镇集 体 资产 的所有 权实 现主 体 。 这种 以行政 权 力为 核 心 的乡镇 政 府在 乡镇 企 业产 权 关 系 中充当 了难 以明晰 的 角 色 。 体表 现 为 : 具 l、政企 不 分 , 责不 明 。2、 权 主体 缺 位 , 职 产 产权 关 系 模 糊 。3、 有权 的 约 束激 励 机 制 不健 全 。 所 () 2 乡镇 企 业 产 权制 度 改 革 的模 式 选 择 l 前期 改 革模 式 的 简单 总 结 、 将 集体股 权变 换为 集体 债权 : 即作为 集体 产权 所有 者代表 的 乡镇政府 将 定期 获取 固定利 息 或 固定股 息 , 而不再 享 有 剩余 索取 权 , 不再 行使 企业 所 也 有者 职 能 。 同时 按照 一 定 比例为 乡镇 企业 引 入 一 定数 量 的非 集 体 的股 权 投 资 , 企 业增 加 新 的 非政 府 控股 股 东 。 为 2 集 体股 权 的 转让 、 将 乡镇 企业 的集体 股 权 转让 给 非政 府 的法 人或 私 人 , 形 式上 可分 为 从 非定 向 公开 售让 、 偿 均分 、 向集 中转 让三 类 :1 非 定 向公 开售 让 。 无 定 () 是 指 采 取公 开 拍 卖方 式 将 集 体股 权 公 开 向社 会 出售 , 转让 给 私 人投 资者 。2 () 无 偿均分 。 是指 在集 体所 有制 的意 义上 将集 体 产权平 均 分配给 集 体内 的全体 成 员 。() 向性 集体 转 让 。 指 将 乡镇 企 业 的集 体股 权 集 中地 转 让给 一 定 3定 是 数 量 的 中介 陛产权 投 资公 司 , 由其成 为 原乡 镇企 业 的控 股 者 。 这种 转让 是一 种 新模 式 , 转让 给 产 权 投 资公 司 , 现 控股 股 东 和政 府 的 完 全分 离 , 以做 实 可 到 产权 清 晰 , 个 乡 镇企 业 间 独立 经 营 , 各 自负 盈 亏 , 自我发 展 , 照 现代 企 按 业 制度 模 式 建立 企 业 ( 公司 ) 的经 理 结构 。 从理 论 上 和 以长 远 的 目光 看 , 这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一、引言农村乡镇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了解其发展历程,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农村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乡镇企业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
此时,乡镇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2、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改善。
3、转型升级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乡镇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
为此,乡镇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提升。
三、未来发展方向1、绿色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约束,农村乡镇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2、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应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品牌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
5、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水平,实现全球化发展。
四、结论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农村乡镇企业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坚持绿色发展、智能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城乡一体化的_三位一体_发展模式

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刘维新一、“三位一体”模式的内涵及其背景“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是江苏昆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乡镇企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乡通盘考虑、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其内涵是: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集中开辟“工业小区”,将乡镇企业通过调整改造,集中在该区,以解决“村村冒烟”与污染问题,并将乡镇企业的职工迁到小城镇居住,从离土不离乡,变为离土又离乡,成为城镇居民。
与此同时,将过密的自然村,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合并,把宅基地返还于田,以增加耕地面积。
我们在总结昆山经验时,把这种做法称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昆山是苏南地区的后起之秀。
这一地区早在7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就有一定发展。
80年代初,乡镇企业得到较大发展,村村都办企业。
不过,这个时期发展的乡镇企业不少处于低水平、污染严重的档次上;80年代中期,在全国横向经济大联合的背景下,昆山面对上海工业梯度转移和“三线企业”回迁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联营办厂,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企业。
1992年以后,又利用浦东开发和沿江大开放的新形势,引进一批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使地方经济迅速腾飞。
这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他们认识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企业方式,不仅企业效益差,环境污染难以处理,而且产品也很难上档次,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济发展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了,子孙后代怎么生存?基于这种认识,昆山市陆家镇便率先着手在建制镇周围建立“工业小区”,将各村办的“乡镇企业”,逐步通过产品升级换代的改造,集中安置在“工业小区’,以改变布局零乱、村村冒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陆家镇这样做了之后,不仅取得明显的集聚规模效益,而且污染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环境大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容易配套。
之后,昆山市的20个镇都纷纷效仿,统一规划,办起了“工业小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薛艳兰,女,1965年1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吕梁师专,农经师,033000,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收稿日期:2004-12-06
百业科技
工业园区 发展乡镇企业的新模式
薛艳兰
(离石市农牧局)
摘 要:建设城镇工业园区,是提升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使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焕发出新活力,发
挥新作用的一个崭新思路和目标模式。
关键词:工业园区;乡镇企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05)01-0104-02
二十世纪的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
的飞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困难重重。
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
当前,建没城镇工业园区,是提升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使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焕发出新活力,发挥新作用的一个崭新思路和目标模式。
1 工业园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小作坊、小规模生产经营产生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企业!三合一∀作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许多乡镇企业集生产、住宅、仓库于一体,使得企业生产场所狭窄、简陋,安全隐患大,事故时有发生。
b)企业!低、散、小∀,抗风险能力弱。
很多企业都以个体合作经营为主,产业层次低,生产规模小。
c)技改难度大。
由于受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制约,企业技术改造难以得到落实,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品牌难以推出,市场竞争能力弱。
d)环境污染难以根治。
乡镇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分散生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给整个环境的有效整治造成了很大难度。
e)产品结构雷同,低价竞销严重。
在买方市场形成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尤其突出。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虽然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但同时因产品雷同,低价竞争过度,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同时影响产品档次和质量的提升。
f)管理方式落后。
许多企业存在家庭色彩,父子公司,兄弟企业,家庭式的经营弊端充分暴露,灵活的经营机制弱化,市场营销策略低。
针对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许多省市提出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没想,通过工业园区建没,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乡村工业有效集中,把乡镇企业做强做大。
2 工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a)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观实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而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工业适当集中,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批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生活方式落后的状况。
促进消费水平提高,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b)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调整结构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优化重组第二产业,提高发展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现有资产向支柱产业、大集团、名优特产品聚集。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以建立起以资金为纽带,以产品品牌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大型企业,改变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离散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加快产业升级。
c)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业园区建设可为乡镇企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促进乡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家庭工业向园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
通过提高工业集聚度,有效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资源的共享,促进环境的有效集中治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工业园区的建设将有力地带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入口的集聚和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城镇化步伐。
3 工业园区建设的几个特点
a)再创机制新优势。
工业园区建设是以入园的龙头骨干企业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的。
这种股份责任有限公司不仅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而且呈现出机制创新后的明显优势。
b)再创产品新优势。
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核心,组建工业园区,形成了分工配套协作的生产格局。
c)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地一品∀块状经济格局的基础上,对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的产业着力加以培育,从而巩固发展了区域经济。
d)推动科技进步。
支持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园区大都要用总投资的20%~25%的资金用于设备改造,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统一的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和统一的质量检测中心,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竞争力。
e)推进工商联动。
工业园区发挥工业特色,兴办商品专业市场,形成工业支撑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促进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校对:张 岩)
(英文摘要下转第106页)
氯联苯。
介绍用掺有多氯联苯的食物喂小白鼠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给小白鼠喂含有多氯联苯的食物,小白鼠的肝脏会肿大。
持续喂养三个月,小白鼠便患上可怕的癌症。
而这种化学物质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如人们朝夕相处的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的油墨中含有多氯联苯。
通过讲座,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可用旧报纸、旧杂志来包裹食品。
此外,选择一些环境保护的录像,以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形象,语言配合教学,能增强教育效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结合当地污染实际情况,进行环保教育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污染物。
如大同是一煤城,以煤为支柱产业。
整个矿区弥漫有煤粉,当地矿工由于煤尘的污染得肺的较多。
一些用煤企业,如发电厂、焦碳厂、供热厂等,由于煤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硫化物等进一步污染空气,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又如,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汽车发动机、喇叭等噪音也在污染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些都是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且身受其害的东西,因而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21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有机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教育,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就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改善和提高我国的环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龚书椿,陈应新等.环境化学(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戴大模.实用化学基础(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化学(基础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校对:张岩)
A Discussion abou 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Teaching in Special Secondary Schools
Zuo Liping
ABSTRACT:The article has explained from four respects how in chemical teaching to perme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i n or der to train students∃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KEY WOR DS:chemicla teach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上接第104页)
Industrial Parks a New Mode to Promote Township Enterprises
Xue Yanlan
ABSTRACT:Building industrial parks in towns is a new idea and goal mod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q ualities of township enterprises,and to give them new vigor and new uses in a new period.
KEY WOR DS:industrial parks;township en terprises;mode
欢迎广大读者诵跃投稿
E-mail:SXZLS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