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视阈下转类词的学习策略研究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近十几年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者们着眼于人们编码和解码信息时的语言行为,重视其深层认知机理的探究,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修辞功能,这一切以转喻为例,尤其是从认知语用视域下研究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转喻,以及它的功能及意义。
转喻是人类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它以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即把一个非比较领域里的概念用另一个领域里的形象性词语来描绘,以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转喻表达时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
首先,转喻可以在表达上起到增强语义的作用,甚至可以突出表达的主要语义。
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它可以启动人们的共情,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客观关注。
例如,“他的心如铁”,“他的心如磐石”,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其次,转喻可以增加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效率。
从语言学的结构来看,它可以短小精悍地表达多种意义,使语言表达招数更丰富,也更灵活多变。
例如,“她住在书海里”,“她住在书库里”,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此外,转喻也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它可以极大地增强表达的美感,让表达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例如,“桃花飞舞,声声情话”,“春风拂面,心花怒放”,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转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出转喻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及其修辞意义,可以说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它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语义,亦可以提高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展现出丰富的修辞功能。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研究,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喻的本质特征,还能够增强我们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认知,以把其更好地纳入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也被称为比喻或典型,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语言变得活泼而生动,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它们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转喻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作文中,它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尽管传统的话语分析把转喻看成直白的和客观的,但是认知语用学研究认为,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学重新审视了转喻,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也就是说,转喻不仅仅能表达想法,而且给读者以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首先,转喻能有助于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评价。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以客观的方式表达评价。
例如,当提到“海洋”时,人们可能会用“巨龙”来比喻它,以此来表达“海洋”的浩大,令人畏惧。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美丽”比作“明月”,表达“美丽”的辉煌和完美无瑕。
使用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评价。
其次,转喻还能有助于理解文本。
转喻可以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例如,当提到“一个文明的沉沦”,人们可能会把它比喻成“一座古城沉沦”,以此来突出文明灭亡的恐怖,令读者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
此外,转喻还能促进行动。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激发读者采取行动。
例如,当一篇文章把“改变世界”比做“燃起一把火”时,读者可能就会想做出贡献,使自己成为一名“火炬手”。
因此,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可以引导读者的读写行为,激发行动。
最后,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由于转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读者里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地使用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索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然后阐述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唐诗中的体现及其艺术效果。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处理转喻现象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转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为转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转喻理论及其认知语言学视角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
转喻理论源于修辞学,但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转喻现象得到了全新的解读。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是人们在理解和表达世界时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被赋予了更深的认知意义。
转喻的核心在于用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去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但更复杂的概念。
这种指代关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屡见不鲜。
诗人们通过转喻,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思想以及难以言说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
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唐诗中的转喻翻译,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也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转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
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现象在唐诗的经典作品中,转喻现象的运用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诗人们的高超语言技巧,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转喻思维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

转喻思维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转喻已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英语词汇习得是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词汇意义的变化发展是很显著的;这种显著变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上。
因此,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要重视转喻思维对词汇的影响。
关键词:转喻;认知;词汇习得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隐喻和转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Lakoff & Johnson合作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我们对于隐喻的认识。
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喻并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现在转喻已被广泛地看做是一种心理表征的特殊方式,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转喻在人们认识事物以及习得语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隐喻及其本质转喻(metonymy),源自希腊语meta - (变化)和onoma - (命名),最早被人们当做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加以研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它是一种认知重要的手段,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转喻是在“理想化认知模式”(ICMs)内操作的。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人们凭借自己大脑中的知识表征以及所生存的文化模式而达到的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事件以及自身行为的典型状态的认知。
“Radden & K?觟vecses给转喻下了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中,其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的认知操作过程。
”[1]首先,转喻所涉及的是同一概念域的突显(salience),即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同一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其次,转喻的投射一般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
当我们学习词汇时就会发现有些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邻近性”特征,处于同一个域中,属于同一个域中的映射(mapping),这就是转喻思维在延伸,体现了人类更加注意事物突显性的特征。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修辞,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对具体文本进行美化,增强其表达效果。
在认知语用学中,修辞的研究是由马丁和雅克布斯( martinandjaw, 1981)最先提出并且得到很大发展。
近年来修辞学界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语言交际者通过选择或运用一定的方式将一个概念隐含在另一个概念中,来使前后两种概念的外延重合,因而我们称这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为“转喻”。
而转喻又分为普通转喻和人称转喻,不同类型的转喻会导致不同的语用效果。
认知语用学家认为,一种说话策略(策略说)要产生效果,它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条件:(1)必须为所指向的人或物所共知;(2)必须指向某一存在物;(3)必须涉及说话人自己的特征或属性;(4)必须与所指向的事物的属性有关。
基于此,本文以语料库为依托,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从三个维度对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进行探讨,即:修辞意图、语境意义和语篇效果。
1、转喻作为修辞手法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
转喻在语义上蕴含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态度,表达修辞意图。
修辞学理论指出,语义转喻可以促使一种新观点的诞生,并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词汇转喻和意义转喻分别满足这些特征。
根据张洪溪和杜立勋的研究,意义转喻包括隐喻、明喻、暗喻、借喻四种形式。
例如,“我们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着孙子/孙女,有说有笑地走过/门前”(“我们”和“白发苍苍的老人”构成转喻关系,“白发苍苍的老人”是指“孙子孙女”,指的是被领者),就是典型的隐喻,而转喻所传达出的信息更加简洁凝练,并且比喻意更清晰。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个文本的语境意义不同,转喻的类型也不同,所以转喻在句法结构上的位置也不同。
2、从意义角度来看,转喻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形成一种虚拟的语境,使语言变得活泼生动,富有文采。
例如,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大型舞蹈《画卷》以转喻的方式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与现代的科技手段完美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
转喻也可以表达感情。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伴随着“语言与认知”理论在社会福昕斯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转喻已经成为修辞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认知语用学领域,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于转喻的研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转喻的修辞功能,强调了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语言,增强写作的跳跃性。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使用更加具体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观念和事物表达得更清楚、更有趣。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转喻是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使运用语言的人们快速理解表达式,从而节约时间,更快地获取信息。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来讲,转喻的修辞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喻可以加强指代功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声音像糖果般甜美”,这里用糖果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指代“甜美”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转喻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意义,有助于表达出诗文中的情感气氛。
通过使用转喻,可以丰富作品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有感染力。
例如,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以盘中餐这一具体形象来指代人们的辛苦劳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较好地表达出屈原对贫穷和悲惨的感受。
同时,转喻可以赋予表达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共同理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江东去”这一具体象征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繁华,以及历史上的名人大臣,这种隐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古人思想的诸多精神。
此外,转喻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社会意义。
转喻是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表达语言的含义,而且可以唤起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的“不穿睡衣的人,就像没有衣服的皇帝。
”这里的转化暗示了民众没有穿衣服的悲惨处境,反映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就是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利用喻比、引申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概念,使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均有较为丰富的转喻艺术,说明转喻的修辞功效之可观。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以深入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以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看,转喻的修辞功效可以归结为三点:一,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转喻主要是通过对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模拟,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表达力。
比如当有人把两个用自然场景比喻成飞翔的鸟儿时,它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用自然场景表达的概念。
第二,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转喻非常灵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性,使文章显得格外有趣和生动。
比如有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个人柔弱的身体时,他用“像一株佝偻的稻草”这种形容来比喻,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概念。
第三,转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转喻可以帮助文学作者把一个概念细化成许多方面,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一个作家想要描述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精神,他可以把这个人比作一只勤劳的蚂蚁,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且也使文章更有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转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更具有表现力地表达文学作者的情感和概念,这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优势所在。
但同时也要注意,转喻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时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等因素,以保证转喻的运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在认知语用学的视域下,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这一过程中,修辞技巧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说话者使用形象的语言。
转喻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修辞技巧,它可以让说话者通过媒介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比较来表达所想的概念,并使语言的艺术性更加凸显出来。
认知语用学派也认为,转喻是一种语用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实际的语言交流中间所发生的修辞功能。
那么,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主要是表达形象化的思想,它可以使说话者在写作或交谈中更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说“爱是一片草原”时,就可以通过转喻的方式向听众解释,在爱情中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活,避免争斗和纷争。
此外,转喻也可以帮助说话者或写作者表达他们的情感,使其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文章的情感内涵。
例如,当某人称“时间是一个獠牙”时,这表明时间只会慢慢地消耗掉我们的生命,而不可能恢复,这可以唤起读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此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情感参与度,从而提升其阅读体验。
例如,当一个人说“回忆是一本书”时,这可以让读者想象自己打开旧日的书籍,重新回味那些珍贵的时光。
此外,转喻也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意思。
例如,当一个人说“穷人是一座荒山”时,这可以让读者体会到穷人急需帮助的艰难情况,并促使其他人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另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让说话者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一个人称“失望是一道深渊”时,这可以让他体会到失望的深刻性,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力量,去挑战自我极限。
总之,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的修辞功能有多种类型,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有效地表达想法和感受,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并加深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因此,转喻的修辞功能非常重要,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喻视阈下转类词的学习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有声思维法考察了学习者在理解英语转类词时的思维活动,建构出一个以词汇推理为基础的转类词学习策略体系,论证了转喻作为转类词的运行机制对转类词的深层习得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教师进行相应地词汇策略培训,有助于学习者认识转类词的本质,从而对转类词获得深度理解。
[关键词]转喻;转类词;学习策略一、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二语习得重心由“教”向“学”转变这一观念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习策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国外语界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从翻译介绍外国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开始的。
早期的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大多为描述性研究,研究者们对词汇学习策略的确定、分类进行了阐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语界对词汇学习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开始多了起来。
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词汇策略使用的状况及其与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上,而针对某一词类的具体学习策略研究则显得十分稀少。
[1]另外,研究方法种类严重不均衡。
问卷调查法使用最多,其次是实验设计法,二者大大多于个案、访谈和混合研究法。
转类词是指一种词类不经任何形式的改变在句中直接转用为另一词类。
作为一种构词手段,词类转换在英语中十分较普遍,能够使语言变得简易、生动、活泼。
学习者对于词类转换的有效掌握,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使用词汇策略的能力,促进词汇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
但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理论层面上——从语义、语用、认知和修辞等角度进行探讨,从学习策略角度上进行实验研究的目前仅见何爱晶(2011)[2]。
虽然她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名词转用为动词”这一种形式,但对本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我们可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研究的对象扩大到英语转类词的三种常见类型——名动转类、名形转类及形动转类,形成一个涵盖更多转类词的词汇策略系统。
正是鉴于上述研究状况,本研究将以转喻为理论基础,运用有声思维的实验方法来研究转类词的学习策略。
二、研究设计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现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词汇转类时所采取的具体的学习策略,以构建相应的转类词策略体系,同时探讨转喻作为推动力是如何促进转类词的习得。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为有声思维法。
有声思维是一种直接获取人类解决问题方法和知识的洞察力的方法,即让受试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出声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大声地说出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
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研究者对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的30名井冈山大学本科生(一年级至三年级)进行了2次有声思维的前期培训,每次一个半小时。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什么是有声思维,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有声思维,指导学生练习有声思维活动,以及说明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
同时对这30名本科生进行词汇知识水平测试,测试工具是在Qian(1999)构建的“词汇知识深度测试卷”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并根据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把学生分成三组——前15名为高水平组,后15名为低水平。
[3]经过前期培训后,研究者挑选出8名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正式参与有声思维的实验。
这8名学生分别有4个来自低水平组、4个高水平组。
研究工具:本次有声思维实验的测试词是20个转类词,其中7个名动转类、7个形动转类,6个名形转类。
在选择测试词的时候,我们尽量选择一些简单常见的词汇,其转类前的词义对被试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这个标准的设定是基于本研究主要是从转喻的视角下来考察转类词的习得,关键是被试对转类后词义的理解,而不是对新词的习得,因此原生词本身不应构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我们将20个测试词制成20张词汇卡片。
卡片正面是测试词以及包含测试词的句子。
卡片背面是英汉双语提供的对测试词的解释,被试可以随时参照这些解释来加强对测试词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卡片从1~20进行了编号,被试按卡片顺序对测试词及相应的句子进行思维理解的描述。
卡片正面narrowIn the bright sunlight she had to narrow her eyes.卡片反面narrow:not wide 狭窄的,狭小的研究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被试逐一就测试词进行有声思维活动并且录音。
被试要求描述看到原本熟悉的词在句中突破常规意义出现时所产生的想法,具体包括:这个词在句中可能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数据采集与整理:被试在进行思维报告的时候,研究者在现场录音。
在每个被试思维报告完毕后,研究者当场回放录音,就录音中不清晰的地方向被试追问,并做好记录。
最后,研究者对收集到有声思维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转写、切分和编码,以方便研究者进行文字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一)转类词学习策略体系从我们对录音资料的分析来看,每个被试的思维报告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用时27分钟,最短用时12分钟,平均耗时17分钟。
由于对转类词的习得是一种以推理为主要认知手段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式,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参照Hoghen & Lawson (1994)[4]与何爱晶(2011)关于词汇推理学习策略分类的研究成果,探讨学习者在理解和识别转类词时的动态思维过程。
我们将此次研究结果构建成一个4大类的转类词学习策略体系,其下相应的学习方法有10种。
1.重复策略:朗读相关单词、简单操练。
重复策略包括朗读相关单词和简单操练。
朗读相关单词是指学习者至少一次以上是通过朗读与新词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学习新词,如例(1)。
而简单操练是指学习者至少一次以上重复新词,但不一定同时重复了该词的意义,如例(2)。
(1)fork,叉子是吧。
Here the river forks…(2)Roit police, roit, roit, 什么意思啊?暴乱的警察?在本次实验中,被所有被试都朗读了相关单词,使用次数达70次。
简单操练被7人使用,使用次数达37次。
我们发现,高水平学习者在使用重复策略的次数要比低水平学习者要少,高水平学习者使用了共36次,而低水平学习者使用了共71次,高水平的学习者只有在遇到较难猜测的词汇时才会使用重复策略。
这是因为当任务难度较低时,学习者所投入的认知加工也相对较小,学习者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但如果任务难度增大,学习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种认知负荷,因此会下意识地选择重复策略以延长思考的时间。
同时重复策略的使用也表明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信息上,正在对此进行思考。
2.词类分析策略:句子结构、词缀、词的搭配。
词类分析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划分词类,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帮助自身理解和猜测词义。
在本研究中,学习者主要通过句子结构、词缀和词的搭配来分析判断词类的变化。
词类分析策略共使用了24次,其中利用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的有9次。
在例(3)中,被试通过句式判断出提供的句子为祈使句,再进一步确定祈使句应该是动词祈使式开首,从而判断形容词dry转类为动词。
利用词缀来推断的词性的有6。
比如例(4),hot 通常用作形容词,但是在句中hot出现了-ing分词标记,由此被试判断hot转类为动词。
利用词的搭配来推测词性变化的有9次。
比如例(5),被试就是通过形容词修饰名词这个常用搭配来推断world 转类为形容词。
词类的分析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原生词被转类,具有另一种词性的特征,从转类后词性的特征上去思考和推测词义,是理解转类词词义的有效策略。
(3)dry,干的,干燥的,Boy, please dry your clothes in the sun.很明显这句话它是一个祈使句。
Please后面的dry就是个动词。
然后,干燥嘛,就是拿衣服到太阳底下去晾,dry就应该是晒干的意思。
(4)hot是热的、烫的、也有辣的。
这里呢是一个动词,(因为变成了)现在分词,就是说加热、热火朝天的那种意思。
(5)这里的world应该做形容词,意思是世界级的,因为在这个句子中,他是a world artist, artist 是个名词,那么这个world在冠词和名词之间做形容词。
3.简单阐释策略:句子翻译、情景简单参照。
简单阐释策略包括句子翻译和简单情景参照。
句子翻译是指学习者尝试对包含有新词的句子进行翻译;情景简单参照是指学习者利用语境对新词词义进行简单的猜测。
在本研究中,所有被试都尝试过简单阐释策略,其中句子翻译被使用过74次。
在例(6)中,被试首先翻译了句子,然后通过这句话的意义来推断quiet的词义变化。
情景简单参照被使用过49次。
比如例(7),被试通过potato这个关键词,把skin与之联系起来。
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参照情景进行了简单推理,这种认知努力付出较少。
简单阐释策略其实是利用上下文语境的提示作用,激活学习者的相关图式,而图式对句中的单个概念有组织作用,因此有助于单个概念的理解。
也就是说,语境提供的相关图式能有效促进对转类词词义的理解。
(6)quiet, the city quieted down again. 就是说这个城市又……又……再一次地安静下来,应该是这个意思。
quiet就是……变得安静。
(7)I’m busy now. 我很忙。
could you 是一个,明显的一个建议,please skin the potatoes,马铃薯,削皮吧,skin 是皮肤的意思,前面说了很忙,后面又是potatoes,就可以联想到削皮,skin这里是个动词嘛,就是削土豆皮的意思。
4.复杂推导策略:复杂语境运用、内涵分析、联想。
复杂推导策略包括复杂语境运用、内涵分析、联想。
复杂语境运用需要学习者付出较多认知努力后通过语境来完成对新词的理解。
它与情景简单参照类似,都属于推理策略,但显然推理过程要更加复杂。
(8)(The play)ran for a month… to a capacity audience… 嗯,这个话剧持续了一个月,to…嗯……为……观众持续了一个月?嗯……capacity 它是有容量的意思,而且我觉得这个话剧持续了一个月,应该是有很大的一批观众,所以我觉得可能是大量地这个意思。
在例(8)中,被试为了推测出capacity 的含义,把句子语境“ran for a month”与“audience”相联系,然后从capacity的名词意思“容量”出发,把相关语境建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这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推理过程。
复杂语境运用常见于对学习者来说比较难以推测的词汇任务中,也正是因为转类后的词义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来说存在一定难度,才需要学习者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
在本研究中,复杂语境运用被使用32次,而内涵分析被使用29次。
内涵分析则是从对原生词的内涵意义或是性质特征出发来理解转类词的新意义,如例(9)。
在此例中,被试对mother 这个名词所蕴含的内涵意义进行概念的扩展,把指称事物的名词“母亲”成功地转换为陈述以该事物相关的动作,即“像母亲一样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