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metaphor)与转喻(metonymy)界面研究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隐喻与转喻

e.g. He is a tiger.
Source domain 源(认知)域
the conceptual domain from which we draw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o understand another conceptual domain. (tiger)
(7)The PLACE for the EVENT
It is said that the present Iraq would be the second Vietnam. (the Vietnam War in the 1950’s and 1960’s) (8)The CNTROLLED for the CONTROLLER The car stopped in time and avoided a traffic accident. (the car driver, not the car itself) (9)The CONTROLLER for the CNTROLL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The MATERIAL for the OBJECT
I have bought some plates and three glasses. (drinking vessels made of glass)
(5)The PRODUCER for PRODUCTION
Tom recently bought a new Ford. (a car produced by Ford company) (6)The PLACE for the INSTITUTION So far, the White House did not say anything about it. (the US presidency or the US government)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他提出从隐喻到转喻的连续体:多重对应 隐喻→单一对应隐喻→述谓用法的转喻→ 指称转喻。
• 在通感形容词例子中,判定不同感官域是否为独立的 域涉及认知域的层次性问题。在具体的层次上,他们 相互独立,映射发生在域间;但在总的感官体验的层 次上,不同的感官都是其次域,故映射发生在域内。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Haser(2005:30)的观点值得借鉴:借助母域或其它 类似概念作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UP”和“MORE”的概念可以说明“字面义-转喻-隐 喻连续体”的四个阶段:
UP 分离
MORE
UP︱MORE
隐喻 MORE IS UP 完全隐喻 UP FOR MORE
合并
UP+MORE
UP
部分隐喻 UP FOR UP+MORE 字面义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隐转喻和科研方法(华软学院)(周四)

目标域 投射 源域 Target D Mapping Source D
(1) Life ← Journey (……) (2) Life ← Stage (……) (3) Life ← Gambling (……) (4) Life ← Adventure (……) (5) Life ← Eating and Drinking(……) … ← … (……) … ← … (……)
concrete, substantive, visible, experienced
Target domain is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abstract, conceptual, invisible, not experienced
Metaphor is not just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way of thinking.
What is Mapping? Mapping is a kind of mental operation that reflects the most typical and salient feature of one thing(source domain) to another thing(target domain).
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概念转喻)
Metaphor/Metonymy is expressed and realized through concepts(ideas).
i)
Metaphor an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definition of metaphor is defined as understanding one conceptual/cognitiv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conceptual/ cognitive domain (P.249)
ICM下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问题

ICM下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问题在理念化认知模式(ICM)框架下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自身经验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家们争论的热点之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四种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提出对于隐喻和转喻两种模式关系的看法:两者的实现都是以突显为基础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投射,不同的是,隐喻的投射是双方的相似突显,转喻则是一方的功能突显。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的发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赵艳芳,2001)。
之后,莱考夫又对认知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论述。
他认为,认知模式是人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是人类创造的,且根据不同人的思维具有不同的表征结果,所以莱考夫称之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
在此基础上,批判结合了以命题形式为基础的框架理论、兰盖克的思维空间(mental space)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转喻理论,使人们认知到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的存在。
莱考夫根据认知结构原则的不同,将认知模式概括为四种: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意象图式模式(image schema model)、隐喻模式(metaphorical model)和转喻模式(metonymic model)。
二、隐喻和转喻的构建在讲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之前,有必要对前两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以及它们与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说明。
首先,命题模式可以说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基于这些经验而形成的最基本的认知结构和运算心理的基础。
它可以直接陈述概念,也可以概括特定概念的相关背景知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是被接受认可的基本概念。
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

汉英习语中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的认知对比考察本文所指隐喻和转喻界面即隐喻和转喻的互动。
Geeraerts(2002)的棱柱形模式(The Prismatic Model)指出两者的互动有三种形式:连续发生、并行发生和交替发生。
本文试图通过该模式中的三种互动形式,考察汉英对等习语隐喻义产生的认知过程及隐喻和转喻的界面问题。
标签:汉英对等习语隐喻转喻界面棱柱形模式一、引言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搭配固定性及语法不规则性使其成为学者竞相探讨的话题。
人们大体从两个视角——传统视角及认知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习语特征、分类、来源及翻译等,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不可分割性、生成性、交际功能及理解过程。
传统视角的习语研究虽具重要作用,但其未曾深刻探讨习语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指出习语可拆分性,并通过隐喻、转喻对其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在习语义产生过程中,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与转喻并非相互独立,而通常是相互作用的。
二、理论背景(一)柱形模式Geeraerts(2002)提出的“棱柱形模式”旨在解释熟语或习语(idioms)和复合词(compounds)的语义。
首先要对“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同构性”(isomorphism)以及“理据性”(motivation)进行区别。
就组构性而言,可从动态及非动态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前者认为组构性是一种基于组成成分的语义派生过程(Geeraerts,2002:45);后者则强调词语整体语义与组成成分语义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Geeraerts将动态的观点仍称为组构性,将非动态的观点称为同构性。
Geeraerts又提出组合性非派生性与聚合性非派生性的区别,后者是指从词语字面义到比喻义的语义扩展的透明性。
从字面义到比喻义间的过渡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字面义派生出其比喻义,其“理据影像”(image)已经丧失。
这种派生性称为理据性(张辉,2008:6)。
lakoff 莱考夫 a conceptual category 概念

George Lakoff是一位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特别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世界。
在Lakoff的理论中,他强调了概念分类(conceptual categories)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并非基于独立、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概念框架来组织和理解世界的。
这些概念框架构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帮助我们对经验进行分类、解释和预测。
Lakoff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概念分类的关键观点:1. 基本层次类别(Basic Level Categories):Lakoff注意到人们在描述世界时,通常会使用一种中间级别的类别,如“椅子”而不是更具体的“餐椅”或更一般的“家具”。
这种基本层次的类别具有最高的认知效率和最丰富的语义特征。
2.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Lakoff认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基于一种理想化的、抽象的模型,这种模型反映了我们对特定概念的一般化认识和期望。
例如,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可能基于一个包含父母、孩子和爱的理想化模型。
3. 隐喻和转喻(Metaphor and Metonymy):Lakoff和Mark Johnson一起提出了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思维的基础。
我们经常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如用“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
转喻则是通过部分来代表整体或者通过容器来代表内容等关系来构建概念。
4.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Lakoff的框架理论指出,我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理解是基于预设的认知框架,这些框架包含了我们对该情境的基本结构、角色、预期行为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通过这些观点,Lakoff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概念分类和相关的认知机制来构建和理解我们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修计划
题目:隐喻(metaphor)与转喻(metonymy)界面研究
概要:
转喻和隐喻实际上代表了基于相同认知机制所从体现的不同认知形式。
因此,如何从一个合理的思维角度处理两者的接口问题,对于认知语言学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论题。
本文拟立足于转喻和隐喻之关系的起因、传统划界,从认知科学角度对两者接口做系统分析,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将隐喻和转喻的界面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
本研究对隐喻和转喻的划界的研究有助于澄清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丰富语言研究的认知科学转向,对于揭示语言活动的认知实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文献综述:
虽然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关系已经得到论证,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很容易地区分两个不同认知过程的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类属性互不包容。
但尽管如此,在隐喻和转喻之间还是存在一种真实的不确定性.转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两个认知域都包含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内,源域提供通往目标域的心理通道。
Radden同时提出了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这一中间概念,并认为传统定义下的转喻和隐喻可以视为位于转喻—隐喻连续体轴上两端的原型范畴,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占据连续体轴上的中间模糊地带,它们体现了转喻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随不同的观察视角更靠近某一端。
而且,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区别不是离散的,而是标量的。
Radden认为,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建立机制可以从经验基础、语用含义、范畴结构和文化模式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包括四种情况,即两个概念域具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概念域由语用含义联系,概念域涉及范畴结构,概念域由文化模式互相联系,这四种隐喻可能同时发生在某个特定情形中。
转喻和隐喻共有的经验基础首先为连续体的建立提供来源,例如,Lakoff概念隐喻MORE IS UP中垂直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基于经验基础的转喻关系。
范畴结构也为隐喻的转喻基础提供了来源,范畴结构的范畴(整体)与范畴成员(部分)之间的相互指代关系本身就是转喻关系,因此,基本上所有的范畴都具有转喻系,转喻和隐喻是范畴语义拓展的两个基本途径,转喻甚至比隐喻更基本。
此外,文化模式对隐喻的转喻基础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文化模式具有内在一致性、稳定性和约束性,其要素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属于同一经验领域(Lakoff,1980;Radden,2000),例如,上—下空间隐喻中MORE IS UP和GOOD IS UP的文化价值就在人类的隐喻系统中根深蒂固(Lakoff,1980:23)。
当我们理解思想和情感时,情感隐喻虽然突显的认知要素和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如ANGER IS HEAT,ANGER ISFIRE等,但理解的认知基础是一致的,属于共同的经验领域,即不同概念隐喻中的ANGER都会导致某种生理反映。
其实,Ungerer(1996:130-136)在对情感隐喻的详细分析中早已注意到转喻和隐喻的互动现象,只是没用“连续体”这个术语而已。
他认为,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映是情感隐喻的转喻基础,但转喻自身不能提供情感的概念结构,必须借助于隐喻所提供的概念潜势。
研究还发现,情感理解对转喻和隐喻的依赖程度受到补偿原则的支配,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要素突显都会对此产生影响。
不同的情感类型的理解会使依赖程度的标量发生变化,例如,ANGER的隐喻理解对转喻和隐喻的依赖程度趋于平衡,但FEAR的隐喻理解更依赖于转喻,而LOVE的隐喻理解则
更多地依赖于隐喻,这与Radden的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不谋而合。
拟研究的内容
转喻和隐喻接口的哲学探讨
传统中关于转喻和隐喻关系的各种理论尽管提供了对两者关系的基本认识,但由于各自背景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并因或者遗漏了某种东西,或者把界线划在错误地方而显示出认识上的不足。
在总结诸多划界理论的基础上,话语的隐喻连续体理论从新的思维视角为转喻和隐喻的划界提供了一种可选择模式。
关联理论的新方法
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
Sperber和Wilson指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指话语P与语境C之间的关系:“命题P在语境C中具有关联性当且仅当P在C中具有至少一种语境含义(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Sperber和Wilson还提出了相互映显的概念,将语境看成是心理产物,是受话者对世界所形成的一系列假设(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由于关联理论非常重视认知语境的作用,而转喻由于语境的变化呈现实时性、在线性(on-line)、一次性(one-off)。
转喻的解释性用法不同于描述性用法,描述性用法指以忠实于事物状态的真值的命题形式描述事物的状态。
创造性转喻是语言解释性使用的特殊变体,它是话语所指对象的新名称。
转喻和隐喻界面研究的意义
语言哲学对语言的处理有四种不同方式:其一,作为交流的语言,即语言的代码概念,语言由言说组成。
其二,作为逻辑的语言,即语言的逻辑概念,语言是一种进入彼此逻辑关系中的命题类型。
其三,作为语言学的语言,即语言的语法概念,语言是按照特定规则而被说出或写下的句子类型。
其四,作为实在的语言,即语言的自然概念,语言是物理实在的一部分。
通过转喻和隐喻的界定,使语言哲学认识到只有转向认知科学哲学,才能将语言的、逻辑的、交流的和自然的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它们构成了解释人类行为和意义的认知系统。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Mass.-London: The MIT Press.
2.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Johnson M.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Jackendoff R. & D. Aaron (1991), Rev. of Lakoff G. & M. Turner (1989).Language67/2:p.320-338.
5.Sperber D. & D. Wilson(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Sperber, D. & Wilson, D. (1990) Rhetoric and relevance, in J. Bender & D.
Wellbery (eds.) The Ends of Rhetor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140-155. 7.Sperber, D. & Wilson, D. (1983) Draft of Relevanc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8.Wilson, D. & Sperber, D. (1988) Representations and Relevance, in R. Kempson (ed.)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133-153.
9. K.Bach. The Semantics - Pragmatics Distinc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K.
Turner(ed. ) . The Semantics/ 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C] . ELSEVIER. 1999 ,70.
10.M. Davie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N. Bunnin , E. Tsui - James(eds) .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 C] . Blackwell.1995 ,124.
11.W.Lyc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R. Audi(ed) .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88.
12.Kanthamani. From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o Cognitive Science[J ] . Indi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 XXV. January ,1998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