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

合集下载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_张辉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_张辉

2009年2月第25卷第1期外国语文Fo 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 eb.,2009V o.l25N o.1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张辉杨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5外语研究6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39)提要:转喻研究似乎一直处于隐喻的阴影中,居次要地位。

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一般特征入手,以动词短语、熟语、通感形容词等为例,从二者的功能、产生的基础、映现发生的范围、映现的方向、形式差异、映现与突显、推理的假设性和判定的主观性等方面探讨区分二者的若干标准以及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并强调转喻在人类认知模式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分。

关键词:隐喻;转喻;区分标准;熟语;映现中图分类号:H31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9)01-0081-08D isti ncti on Bet w een M etaphor and M etony m y:Status quo and D isagree m entsZ H AN G H ui YAN G BoAbstrac t:It seem s t hat m etonymy has al ways been i n t he shadow o f me taphor and cons i de red seconda ry t o the latte r.Be-g i nni ng w it h t he ir defi n iti ons and genera l attri butes,and on the basi s o f ana l yses of verb-phrases,i d i om s,synaest hetic ad-jecti ves,etc.,th i s paper discusses t he ir d i sti ngu i sh i ng crite ria,the d i sag ree m ents and proble m s t hereof through the i r func-ti ons,founda ti ons,m app i ng categor i es and d irec tions,forma l d ifferences,m appi ng and high ligh ti ng,re ferenc i ng hypo the t-i ca l ness,and sub jecti v ity of i dentificati on.The a i m o f this paper is to e mphas i ze t he fundam enta l sta t us o fm etonymy and to furt her exp l o re t he nature o f and d isti nction bet ween m etaphor and m etonymy as t w o bas i c cogn iti ve m ode l s.K ey word s:m etapho r;m e t ony m y;d i sti ngu ishi ng cr iter i a;i dio m;m app i ng引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往往是厚此薄彼。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作者:徐腊梅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转喻和隐喻反应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类自身、事件、和世界等概念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通过两个汉字“上”和“在”的词汇化过程来论证这个观点。

本文的目的是探明隐喻延伸(隐喻和转喻)的本质以及他们如何引申词义。

通过分析数据,本文试图弄清转换(conversion)与隐喻和转喻的之间关系,探明:(1)汉语词汇中,多义词的驱动力;(2)两种不同的驱动力——隐喻和转喻——在原型分类和语法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转喻语法化范畴隐喻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77-021 引言“隐喻”一词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辞格,它包含转喻、拟人、提喻、象征等。

1953年,Jackobson发表的《语言的两个方面以及两种失语症状》使他与“隐喻”和“转喻”两分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他把这两种修辞之间的分歧叫做“语言结构的两极”。

本文于对以上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两分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在人类常见的词形中,隐喻和转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正如Goossens所指出,隐喻和转喻的互动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模式:(1)转喻在隐喻的范围内起作用;(2)在一些修辞的表达使用中,隐喻和转喻是共存的。

本文将坚持Goossens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语法化的分析过程中。

Traugot&t Heine从历时和共时结合的角度指出,语法化是语法范畴和编码(即意义)的组织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过程,是研究语言和言语、范畴和类范畴、固定成分和非固定成分之间相互依赖性的语言理论,是隐喻的一个子类型。

同时,本文也赞同Bybee和Pagliuca的观点,即语法意义是由词汇意义通过“语义内容弱化或泛化”的过程实现的,这自然引出了Claudi和Heine的观点——隐喻映射是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一个具体的词汇被用来表达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词汇内容的虚化是语法化的前提因为语法功能本身就是抽象的。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黄 欣【摘 要】转喻和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常见的两种认知方式。

两者联系紧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触及到隐喻,但对转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没有孤立研究转喻,而是将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认知机制的辨析,同时有利于增强对认知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转喻 隐喻 认知机制一、隐喻和转喻的定义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Poetica)里就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并未深入研究下去。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学术界才将目光投向隐喻和转喻,将其视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但隐喻和转喻被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转喻被认为主要用于间接指称,例如:新闻中常用the White house 借代American government,从指代关系上来说,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关系。

Lakoff(1987)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面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是表征交际者概念及语义知识的认知结构,ICM可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英语中常用hand,face,head,leg等身体部位来指代person,这就是典型的转喻,以部分指代整体。

Lakoff把隐喻看成是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则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

转喻常被看作是一种替代现象。

Croft也持类似观点,Croft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作者:***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紹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

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

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

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隐喻;转喻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network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and holds that a large part of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netizens have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and these network words are the mapping between their real world (source domain) and virtual society (target domain). Combined with network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esthetic metaphor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nd analyzes the metonymy phenomenon of network wo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adjacency and phonetic adjacency. Metaphor is a form of rhetoric that reflects people's cognitive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n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Internet,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very prominent.Key wor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network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一概念隐喻理论简述(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概念隐喻观点认为语言具备可区分的两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_付翃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_付翃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27 2008年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N o.4,2008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4-0135-03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付 翃 摘要:对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修饰手段,仅用下定义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两者的区别的。

作为语言和人们思维自然发展的产物,只有从认知角度才能对隐喻和转喻进行真正的甄别。

在从认知域数量和认知加工级别对两者进行区别时,可采用隐性和显性相似性的概念。

关键词:隐喻与转喻;定义区别;认知甄别;相似性;隐性与显性 作者简介:付翃,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郑州450014)。

一、引言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主要在语言平面加以研究。

但在认知领域,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更重要的是人们认识新事体的需要,因此从认知视角才能真正解释两者区别的根源所在。

二、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传统语言学主要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区别。

阅读国内外有关语言修辞方面的书籍,可以发现对两者进行的如下定义对比:Am e t a p h o r…c a l l s o n e t h i n gb yt h en a m eo f a n o t h e r,o r d e s c r i b e s o n et h i n gw i t hs o m ed e s c r i p t i v et e r m w h i c hg e n e r a l l y g o e s w i t h s o m e t h i n g e l s e.T h i s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i s p o s s i b l e a n d d e s i r-a b l e o n l y w h e n t h e t w o t h i n g s i nq u e s t i o n h a v e a s t r i k i n g l i k e n e s s i n a p a r t i c u l a r a s p e c t.[1]6(用同一件事物的名称来称呼某一事物或者是拿通常用来修饰另一事物的语言来描写某事物就叫做比喻。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概念隐喻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或者物理对象相联系,来揭示或者描述目标概念的隐含特征。

概念隐喻通过运用心理认知机制,以非字面意义的方式理解和描述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表示时间的重要性和有限性。

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金钱”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和金钱进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特点。

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抽象的概念。

概念转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描述源概念的特征。

概念转喻主要包含了结构转喻、事件转喻和属性转喻。

结构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理解源概念。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像河流”,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河流”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的概念结构映射到河流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不可逆性。

事件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所代表的事件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谈判就是战争”表示谈判过程中的策略性和竞争性。

属性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她是一朵花”表示她的美丽和温柔。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隐喻与人类思维》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构成、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等问题。

在神经科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的神经基础,并为研究意象和概念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义 形 成 的影 响 , 而 观 察 概 念 形 成 的 轨 迹 , 讨 词 义 引 申 习 得 过 程 中 的心 理 活 动 和 认 知 路 径 。 从 探 关键词 隐 喻 / 喻 ;tr 语 义 ; I 转 s m o 弓申
HO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8 0 (0 2 0 —0 2 —0 61 1021)1 13 4 中 图分 类 号
收 稿 日期 :0 1 . —0 2 1 —0 9 5 作者简介 : 爱萍 , , 授 , 要从事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 用语言学 。 赵 女 教 主 应
so m 词义拓 展 的认 知 思 维方 式 和延 伸 脉 络 tr
1 3 2
武 汉船舶 职业 技术 学院学 报
21 0 2年第 1 期
类 比推理 , 有深 层 的语义 联想 —— 隐 喻思维 、 更 转
喻思 维 。隐 喻多 义 词 的词 义 之 间有 类 比关 系 , 是
敦 ) a eb tr 引 申为 “ 取 、 夺 、 。tk ysom 袭 强 突击 ”也
就成 了顺 理成 章 的事 情 。
源 于词汇 的 比喻 用法 产生 的语 义变 化 ,tr “ som 暴
to o d n b tr o kL n o y som.( 部 剧 很 快 就 风 靡 伦 这
e o dt n 其 指称 意义 就 是 一 种 自然 现 象 。它 rc n io , i 从 基 本意 义 向其 它 意义 延 伸 的过 程 , 有语 义 网络
和语 义 的扩散 性 激 活 , 变 化 的 内在 机制 是 借 助 其
20) o 1 。隐喻性 词 义 的 生 成 和 发展 以相 似 性 为 基
础 , 且依 赖人 的类 比思 维 ; 并 而转 喻性 词义 的生 成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2004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51期 No.3, Ma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126文章编号:1004-5139(2004)03-0026-09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摘 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

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有重隐喻而轻换喻的倾向。

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

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

作者指出,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隐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

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和“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

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差别Metaphor and Metonym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HU Ding-fang(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reated as two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In modern theories of metaphor, metonymy is often regarded as a subtype of metaphor and gets a bare m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wo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While recognizing their similarities in certain respec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y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devices, with metaphor involving things from two different domains and metonymy involving the properties of something and its spe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 things. Metaphor is cognitively more useful since people often create metaphors to understand a relatively less well-known domain of things in terms of things from relatively better-known domains. As metonymy basically involves using a special property of something or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ings to refer to it, its major function is to help the hearer to locate or recognize the referent an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functions; working mechanism; difference引 言本文讨论的“换喻”,也被称为“转喻”,包括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和“借喻”,相当于英语中的“metonymy ”,但也包括“synecdoche ”(提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