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
“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
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
这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诗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
“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
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两句中的二字炼得好。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赏析】涛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解析6篇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解析6篇古诗词是小学的常考题目之一,大家掌握的小学古诗词有哪些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诵读:前两句要表现出柳树的优美姿态。
后两句要读出问答语气,“谁裁出”、“二月春风”、“剪刀”要重读,读出对柳树、春风和春天的赞美之情。
注释:①碧玉:绿色的玉石。
这里比喻柳叶嫩绿的颜色。
②妆成:妆饰,打扮。
③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绦,丝带,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
译文:高大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无数的枝条仿佛是下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柳枝上细小的嫩叶是谁裁剪而成的?二月春风如同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这首诗比喻新奇贴切,借柳树歌咏春风,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前两句写柳树的整体形态,以“碧玉”比喻柳树的青绿可爱,以“绿丝绦”比喻垂下的柳枝轻柔妩媚,有一种迷人的意态。
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
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化无形为有形,充分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大胆、独出心裁,又十分贴切,堪称神来之笔。
全诗清新自然,想像丰富,比喻奇巧,历来被人们视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回乡偶书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唐代著名诗人。
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
因为喜欢饮酒,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
其诗数量虽少,但不事雕琢,通俗可口,很富有清新潇洒的意趣。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诵读:落叶归根的欣喜与人事全非的慨叹要交织在一起,突出“少小”、“老大”与“无改”、“衰”的这种对比,“不”、“何处”也要重读。
注释:①偶书:偶然间写下来。
②少小:少年时候。
③老大:年老。
初中6到9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初中6到9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初中阶段,学生们会接触到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6到9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赏析。
#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的思乡之情。
诗中“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春晓》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通过“春眠不觉晓”和“夜来风雨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诗中“花落知多少”则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望岳》是杜甫的名作,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尤其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高远目标的向往。
#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江雪》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著称。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绘了一个寂静无人的雪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通过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持和孤独的深刻理解。
#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大视野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富有哲理,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游子吟》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亲情的怀念。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潮水上涨,使江面显得更加开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
赏析:“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悬”字写出了江风劲吹,扬帆前行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夜色将尽,旭日正从江面上冉冉升起,残冬未去,春意却已潜入江南。
赏析:“生”和“入”都是拟人手法,“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
“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
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了哲理。
思乡而不低沉,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僧人的禅房掩映在花木扶疏之间。
赏析:“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幽中显静,幽中含美,抒发诗人去除杂念,忘情山水的情趣。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意思: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火攻赤壁,东吴必定失败,最终连美女大小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去囚在铜雀台。
赏析:诗人从反面、间接地写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国家的兴旺,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意思:今夜的月色分外明亮,人们都在尽情观赏,不知那恼人的秋思会落进哪户人家。
赏析: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赏析:作者勉励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一)爱国篇(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赏析:从字面上看是批评商女,实际.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的"犹"字意味极其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赏析: 表明心迹,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利益而甘愿献身的感情.(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赏析:表达了诗人弃文习武的愿望,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赏析:"僵卧孤村”是为国戍轮台的反衬,衬托出诗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心愿的至死不渝,意境悲壮、深沉.(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赏析:"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又象征随时都有颠覆危险的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这样,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蕴涵哲理.(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赏析: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二)理想篇(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赏析: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理想.(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赏析: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表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蕴涵哲理.(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赏析: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后常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赏析:原意是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初中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同时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写出了新旧事物之间相互交替的辩证关系,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3.《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野草才能没马蹄。
”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5《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诗人描写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动中寓静表现“惊鹊”和“鸣蝉”的情态,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6、《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侧面烘托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7、《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初中古诗词赏析

初中古诗词赏析初中古诗词赏析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下是对几首古诗词的赏析:1.《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一首佳作。
诗歌描绘了作者在碣石山上远眺大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赏析如下: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作者所处的位置和目的,即站在碣石山上,观看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气势。
接下来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做了铺垫。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最精彩的部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2.《龟虽寿》:《龟虽寿》也是曹操的一首名篇。
诗歌以老龟自喻,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胸怀。
《龟虽寿》赏析如下: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两句表现了作者的自喻和远大的志向。
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作者的雄心壮志却丝毫不减。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壮心不已和坚定的信念。
3.《出塞》:《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名篇。
诗歌以边关战争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出塞》赏析如下: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描绘了边关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远离家乡、生死未卜的悲壮情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将领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以上是初中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龟虽寿》和《出塞》这三首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它们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些诗词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1《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2“但使愿无违”的“愿”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是“我的意愿”有个好收成,其实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
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屋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6、《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7、《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
“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8、《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
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
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作者勉励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触景生情,勾起淡淡的乡愁。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
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
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4、《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描述了现实中帝王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5、《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增添了未来重聚时的乐。
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表达了相思之情。
)6、《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话表现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慨。
7、《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讽刺了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这几句话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
9、《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里的水是比喻人的知识、学问、思想,而那“源头活水”是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一个人,哪怕是学到了不少知识,就像一口池塘中已装了大半池水一样,然而如果就此不再学习,那么原来那点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
就像长期不换水的池子也会臭一样,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把“活水”源源不断地注进自己那口“池塘”去,自己的知识学问和思想观点才能不断充实不断更新。
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把难懂的书看懂时的感受。
1、《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突发奇想,借月传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纯洁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今湖新晃侗族自治县)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这“愁心”,概言之,是为友人处境而愁;细析之,则又包含着关切、牵挂、不平、同情、忧虑等多种复杂的感情,真是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这“直到”,表面上描绘明月清风飞越万水千山,直抵夜郎龙标,实际上烘托诗人心飞神驰,追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3、《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5、《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6、《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
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此二句写雪后美景。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
“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
25、斜晕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
——《梦江南》温庭筠赏析: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1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赏析:“曲”、“深”,表现了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此两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
此二名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2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赏析: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2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写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