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作者:孙维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5期孙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102403【摘要】病毒性肝炎在诸多传染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根据国家相关的统计资料可知,其发病数在所有的病症中占据了1/3,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虽然甲型肝炎的得病人数呈现每年递减的趋势,然而局部性暴发现象仍旧屡见不鲜,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等防疫工作任重道远。
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比较到位,但还是要做好非新生儿群体的免疫工作,对慢性感染者群体加以严格的监管。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流行症状,并相应地提出预防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防控1 引言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由肝炎病毒。
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具有突出的传染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以及较大的发病率等特点。
当下医学界将其细化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等5 类主要的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也是当下国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该病症发病率非常广泛,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心理负担,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地多。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当下国内慢性乙肝病人2000 万人,而该病症的慢性携带者9300 万人[1];丙肝病毒患者大概有560 万;近30 万患者每年由于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的病因而死亡;甲肝以及戊肝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部分卫生情况并不乐观的地区仍旧会出现暴发式的现象。
因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和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发挥战略性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也并不一致。
因此,采取的防治策略自然各异,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这2 类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2 甲肝2.1 甲肝的流行特征甲肝病毒(HAV) 的性质为RNA 病毒,其生长条件是湿润的环境,并可以维持数月之久的生命。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公共卫生与防疫·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陈建江1,任玉华2(1.新疆和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 和静 841300;2.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新疆 和静 841300)0 引言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流行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传染率,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病变,引起患者多器官损害[1]。
该种疾病在各国广为流传,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该病起病缓慢,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道得出,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且有100万人因为乙肝所引起的肝衰竭及肝硬化导致死亡,由此可见,乙肝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
下面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累计报告的40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以尽绵薄之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治疗策略及诊断意义,报告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累计报告的40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肝功能检查后,所有患者均符合乙肝的诊断标准,2015年108例(27.0%),2016年102例(25.5%),2017年96例(24.0%),2018年94例(23.5%);其中男性226例(56.5%),女性174例(43.5%);平均(74.68±0.34)岁,0-10岁共32例(8.0%),11-20岁共40例(10.0%),21-30岁共76例(19.0%),31-40岁共72例(18.0%),41-50岁共65例(16.25%),51-60岁共60例(15.0%),60岁以上共55例(13.75%),患者的病历资料保存完整,无缺失情况。
1.2 方法。
对400例乙肝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如对发病情况、人群分布情况及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疾病的流行特征。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经验,例如例数与百分比等,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乙型肝炎(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感染性疾病,其在许多地区都具有高度流行的特点。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接触、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1.区域流行:乙型肝炎在一些地区的传播率较高,如亚洲、非洲等地区,其中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即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方式尤其常见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地区的新生儿。
4.隐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约80%的人在感染后会自愈,但乙型肝炎病毒仍存在于体内,这种情况被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能将病毒传给他人。
乙型肝炎的防治策略:1.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促使身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将患乙型肝炎的风险降到最低。
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长期保护作用,需要按疫苗接种程序进行多次接种。
2.宣教和宣传:对乙型肝炎的宣教与宣传是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3.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医务人员是高风险职业群体,需要接触各类病毒感染者,包括乙型肝炎感染者。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通过正确和规范的操作,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播。
4.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血液接触。
为了确保血液安全,应加强对输血血液的筛查和检测,及时排查和隔离感染者的血液,避免感染性血液的使用。
5.加强乙型肝炎患者的管理:对已患乙型肝炎的患者,应加强管理和监测,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减少了病毒的传播风险。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对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是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和高风险职业群体。
2. 病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病例的感染途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病例的病毒学检测结果:通过对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可以确定病例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从而判断病例的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是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的重点内容:1. 发病率和感染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病例调查和抽样调查,可以计算出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这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
2. 传播途径: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人群: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
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吸毒者等。
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是乙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策略。
4. 疫苗接种情况: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疫苗接种情况。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了解疫苗接种情况有助于评估疫苗的覆盖率和效果。
通过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而母婴传播则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将病毒传给胎儿。
此外,乙型肝炎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如共用针头、刺青、耳洞穿孔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地区性和年龄性差异。
乙型肝炎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尤其是亚洲、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
这些地区的高感染率主要是由于卫生条件差、医疗设施不完善以及医疗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
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还与年龄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成年人则相对较少感染。
预防乙型肝炎的策略主要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根据WHO的建议,所有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此外,对于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注射毒品者、性伴侣等,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是预防乙型肝炎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个人防护包括避免接触感染血液和其他体液、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等。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是保护自己和患者免受感染的重要手段。
健康教育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行为。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宣传册、健康讲座、社区活动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药物费用
03
治疗乙型肝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这些药物的费
用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压力。
社会心理影响
歧视和排斥
由于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 成负面影响。
心理压力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这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压力,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针对治疗失败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 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05
乙型肝炎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社会经济影响
医疗负担
01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照顾和治疗,给公共卫生系统带
来沉重的负担。
劳动力损失
02
乙型肝炎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这些疾病会严
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乙肝流行程度和传播途径存在较大差异, 可能与卫生条件、疫苗接种、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
地区分布
01
亚洲是乙肝重灾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02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疫苗接种和血液制品管理的加强,乙
肝的发病率已明显降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支持
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支持,可以增强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控制能
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06
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已逐渐降低,但仍存 在大量的慢性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新的药物和 治疗方法。
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和预 防成为可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2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也 可累及胆道系统和其他脏器。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摘要]该文阐述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传染源,控制经血和血制品传播途径等。
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关键词]乙肝;乙肝病毒;防治;策略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中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乙肝感染率高。
至今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乙肝和HBV感染者。
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乙肝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乙肝病毒及乙肝的危害1、1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独特复制模式的嗜肝DNA病毒,可导致急慢性乙肝,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的发生相关。
HBV感染细胞后会在细胞核中形成特殊的共价闭合环状DNA,为病毒转录复制的模板,可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性稳定存在,在HBV慢性感染与停药后再发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感染有HBV肝细胞除分泌产生完整乙肝病毒颗粒外,还同时分泌大量病毒蛋白,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Ag)和HBeAg,它们是HBV感染的标志,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引起免疫耐受或损伤,在形成和维持HBV持续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HBV基因分型B型、C型和B、C混合型,主要以B 型为主,对HBV的基因分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1]。
1、2乙肝的危害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DNA)引起的,因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而造成肝脏炎症及坏死为主传染性疾病。
临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重症及肝衰竭、肝昏迷而死亡。
多数病情潜隐发展缓慢,易合并肝硬化及肝癌。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南部欧洲和拉丁美洲。
乙肝表面抗原(HBAg)的携带率为2%~20%,约30%的世界人口,20亿人感染乙肝,其中约2、4亿人感染慢性乙肝,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肝并发症,约有100万慢性乙肝患者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作者:孙波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第08期DOI:10.16659/ki.1672-5654.2016.08.081[摘要] 该文阐述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传染源,控制经血和血制品传播途径等。
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关键词] 乙肝;乙肝病毒;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6)03(b)-0081-0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中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乙肝感染率高。
至今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乙肝和HBV感染者。
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乙肝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 乙肝病毒及乙肝的危害1.1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独特复制模式的嗜肝DNA病毒,可导致急慢性乙肝,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的发生相关。
HBV感染细胞后会在细胞核中形成特殊的共价闭合环状DNA,为病毒转录复制的模板,可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性稳定存在,在HBV慢性感染与停药后再发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感染有HBV肝细胞除分泌产生完整乙肝病毒颗粒外,还同时分泌大量病毒蛋白,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它们是HBV感染的标志,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引起免疫耐受或损伤,在形成和维持HBV持续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HBV基因分型B型、C型和B/C混合型,主要以B型为主,对HBV的基因分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1]。
1.2 乙肝的危害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DNA)引起的,因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而造成肝脏炎症及坏死为主传染性疾病。
临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重症及肝衰竭、肝昏迷而死亡。
多数病情潜隐发展缓慢,易合并肝硬化及肝癌。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南部欧洲和拉丁美洲。
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2%~20%,约30%的世界人口,20亿人感染乙肝,其中约2.4亿人感染慢性乙肝,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肝并发症,约有100万慢性乙肝患者死亡。
我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国家,其中慢性乙肝病人2 800万人,有9千万乙肝病毒感染者。
2 传播途径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其主要是经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传播和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宫内感染、分娩期感染及产后感染。
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有80%~90%的可能会将其病毒传播给后代,我国慢性HBV 感染者约30%~50%通过母婴传播。
还有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父婴传播[2]。
3 乙肝的发病特点HBV感染时HBsAg在肝的过度表达造成肝细胞退行性变和坏死,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也是发病的重要机制。
内毒素血症与肝内微循环障碍是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
HBV长期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预防失代偿期的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成肝癌具有重要意义[4]。
4 乙肝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
4.1 乙肝的流行趋势乙肝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5],2014年调查显示,我国1~4岁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了0.32%,5~14岁流行率降到了0.94%。
4.2 地区分布特点地区特点是乙肝全球均有发病,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6]。
4.3 年龄和性别特点乙肝发病随着时间变化呈递增趋势,0~15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少年儿童发病率较低,20~29岁青年发病率达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
4.4 人群发病的特点发病病例以农民和青壮年人居多[8]。
5 乙肝的治疗5.1 治疗原则和机理治疗乙肝的药物其主要起到抑制HBV复制以减轻或延缓HBV慢性感染所导致的肝脏免疫病理损伤、并且有降低相关肝脏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但无法根治HBV慢性感染,而且存在需要终身治疗、耐药性和副作用大等局限性。
而且仅有极小比例的病人中清除表面抗原,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5.2 治疗乙肝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抗HBV的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为主[9],其中阿德福韦酯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尤其对拉米夫定耐药以及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阿德福韦酯以有效的抗病毒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和较好临床耐受性得到临床公认[10]。
中草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11]。
现有的抗HBV药物仍不能清除细胞的HBV,对于无症状的HBV携带者采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疗效也仍然不佳,即使是最强的抗病毒药物,也不能完全实现HBV DNA转阴,而且复发率高,血清学应答率低[12]。
慢性乙肝治疗性疫苗治疗的机制是在乙肝慢性感染过程中,针对病毒特异的效应细胞通常处于耐受或衰竭状态,主动免疫能够暂时性激活效应T细胞,但特异性免疫和免疫记忆反应很快恢复到病毒持续性感染形成的免疫耐受状态,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外源性抗原T细胞应答的免疫治疗概念。
治疗性乙肝疫苗也以被尝试应用于临床,相信随着疫苗的不断改进其也能象预防性乙肝疫苗一样在乙肝或HBV携带治疗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13]。
6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策略6.1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新发病例6.1.1 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实施自1992年起按照全国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方案[14]。
推广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保持一个高水平,HBsAg携带率显著下降[15]。
6.1.2 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疫苗应用于母婴阻断采用主动或主被动联合免疫措施。
主动免疫措施,用乙肝疫苗5 μg或10 μg采用0、1、6程序接种,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16]。
主被动联合免疫,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使机体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17]。
6.1.3 成人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近年来,成人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
成人高危人群是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将成为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成人高危人群主要是输血、吸毒、血液透析者,有过外科手术的人,乙肝接触者、乙肝孕妇所生婴儿及医务人员。
成人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要加大剂量,建议迭用重组乙肝疫苗[18]。
6.2 控制传染源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性在整个病程。
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是否阳性有关。
急性患者需要隔离,隔离期间据患者病情指标而定,恢复期患者定期随访。
HBsAg携带者的管理,对无症状HBsAg感染者应进一步检测传染性指标,要禁止献血和从事餐饮托幼工作。
6.3 切断传播途径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泪液、汗液、乳汁等各种体液排出体外。
乙肝重点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
做好献血员的筛选,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头,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
6.4 综合性预防措施对HBV感染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应用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发生,提高接种率,降低发病率。
重点做好医源性传播的预防,要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19]。
目前,对乙肝综合性预防还有许多难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在今后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寻找更加有效的预防策略阻止HBV的感染。
7 结语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国家,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独特复制模式的DNA病毒,可以在宿主细胞中持续、稳定存在,同时分泌大量蛋白。
HBsAg和HBeAg是HBV感染的标志,HBV的长期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以致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医源性感染具有重要的地位。
乙肝的治疗药物多采用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和中草药。
慢性乙肝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乙肝疫苗的大面积接种,乙肝的发病已经无明显季节性,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应加大乙肝疫苗接种的复盖率。
应合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以血液和血液制品为主要的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控制乙肝的发病和流行。
[参考文献][1] 唐吉斌,翁伟,张盛,等.铜陵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70-72,75.[2] 冯玉奎.乙型肝炎传播途径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923-924,下转封三.[3] 池肇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发病机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3):129-131,134.[4] 石志平,吴同玉.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91-94.[5] 王洪艳.接种乙肝疫苗后儿童的乙肝发病特征及变化[J].求医问药,2012,10(5):172.[6] 侯路琦.广西2004-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4.[7] 李海,谭毅,杨进业.1996-2011广西乙肝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J].应用预防医学,2013,19(1):19-22.[8] 陈宝,李辉,刘明斌.南昌市2005-2011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3,53(7):66-69.[9] 宋英杰.药物治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4):134-136.[10] 刘俊兰,凌毅生,关天俊.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 13(2):142-144.[11] 朱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变脾功能亢进45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34(5):861-862.[12] 普小菲.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6):914-916.[13] 刘民哲.预防性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6,10(2):117-120.[14] 卫生部.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5] 王春生,宋福兰.某区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25-226.[16] 文亮,亮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35-136.[17] 何卫华,郭芳,金晓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29(1):71-72.[18]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乙型肝炎成人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技术指南(试行)[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10):963-965.[19] 黎志全.乙肝的预防与控制问题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8):4200-4201.(收稿日期: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