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实验

合集下载

声振刺激实验报告

声振刺激实验报告

声振刺激实验是一项用于评估胎儿听力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通过声振刺激试验,探讨胎儿听力发育情况,并评估该试验在胎儿听力缺陷产前诊断中的可靠性。

实验对象为妊娠27周后的57例孕妇及其新生儿,通过声振刺激试验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分析胎儿听力功能及声振刺激试验的可靠性。

二、引言胎儿听力是新生儿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早期发现听力缺陷,对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声振刺激试验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创性的胎儿听力评估方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关注。

本研究通过声振刺激试验,旨在了解胎儿听力发育情况,为胎儿听力缺陷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妊娠27周后的57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2. 实验设备:采用国产声振刺激仪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系统。

3. 实验步骤:(1)声振刺激试验:孕妇取仰卧位,将声振刺激仪放置于孕妇腹部,进行声振刺激。

记录胎儿心率、胎动等生理指标,观察胎儿对声振刺激的反应。

(2)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新生儿出生后,采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系统进行测试。

记录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分析听力功能。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声振刺激试验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

四、实验结果1. 胎儿听力功能:声振刺激试验结果显示,妊娠27周胎龄时,胎儿已具有听力功能。

其中,胎儿心率、胎动等生理指标在声振刺激过程中均有明显变化。

2. 声振刺激试验可靠性:声振刺激试验中,胎心和胎动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7.7%和89.5%,表明声振刺激试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显示,2例胎儿在声振刺激试验中无反应,出生后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异常。

1. 声振刺激试验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创性的胎儿听力评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声振刺激试验在评估胎儿听力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胎儿听力功能发育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27周胎龄时,胎儿已具有听力功能。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指定。
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
核后指定。
A
3
• 1.筛查人员。
• 2.诊治人员。
•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 • (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
中专以上学历。
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
(二)人员要求 • (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 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
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 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 4.诊断流程。 • (1)病史采集; • (2)耳鼻咽喉科检查; • (3)听力测试,应当包括电生理和行为听力测试内容,主要有:声
导抗(含1000Hz探测音)、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 和行为测听等基本测试;
• (4)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
A
11
• (三)干预。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 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知情选择
我已经充分了解了该项检查的性质、合理的预期目的、风险性和必要性,对其中的疑问已经得到医生的解答。
我同意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
监护人签名
年月日
我已被告知孩子患耳聋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我不同意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
监护人签名
年月日
监护人 现住地址: 省(区、市) 州(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号 监护人联系方式:
• 5.资料登记和保存,统计归档 并上报相关信息。
A
7
• (一)筛查。
• 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 1.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
(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
阶段筛查:出生后48小时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小儿听力筛选这一概念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

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定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

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听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国内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早期发现、干预的意义。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

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

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

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

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

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快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

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

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与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后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听力检查的方法

听力检查的方法

婴幼儿的行为测听:
听性反射 眼睑反射—闭眼 MORO反射—全身抖动
听觉反应 呼吸反射—深呼吸 吸吮反射 哭叫反射
游戏测听
纯音测听的意义
纯音测听的检查结果是听觉的综合能力:
A、了解耳聋的性质 B、听力障碍的程度 C、残余听力的质量 D、单耳听力损失状况
标准测听方法
测听简介: 声音的传导主要有两条途径:气导
骨导测听步骤: 1、说明测试方法并为患者戴好骨导耳机 2、测试顺序:1000、2000、4000、1000、500、
250Hz
掩蔽: 1、纯音耳间衰减,气导为40dB,骨导0--5dB; 2、当两耳气导听阈相差≥40dB时,需要用窄带白噪
音对好耳进行掩蔽,以防止出现影子曲线或镜像听力图 (好耳替差耳回答,偷听)
3、向患者说明:倾听测试音,忽略另一耳的掩蔽音; 4、掩蔽音量级:40dB或好耳气导听阈加10dB; 5、测试顺序:若差耳能听到测试音,增加掩蔽音5dB, 若重复3次(即增加15dB掩蔽音)后差耳仍能听到,则确 定为差耳该频率的听阈。
听力损失的类型:
正常听力:气骨导均正常;
感音神经性聋:气骨导相同的听力损失,以 高频下降为主;
和骨导。 正常人耳传导途径主要是气导。 正常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20KHz 语言频率范围是125---8000Hz 。
听力计简介:
气导测听:通过空气传导来检测听力。 耳机:蓝色----左耳,红色----
右耳
骨导测听:通过振动乳突部位来检测听力。
手持开关:听力损失者在听到声音后按动 此开关。
测听步骤:
听力检查的方法
主观检查(行为测听):听性反射、声定位、
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音叉测听、 语声实验、言语测听等;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

而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我们来说明一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听力是人类感知外界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婴幼儿来说,听力的发育更是特别重要。

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发现有听力问题,及早进行干预措施,对于孩子的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及早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耳聋问题,提供早期干预和治疗,确保婴幼儿的听力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而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通常是通过听觉反应、听觉电生理等手段进行检查。

但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发现一部分的听力问题,但是对于一些遗传性的耳聋问题却存在局限性。

而且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仅能发现听力问题,却无法提供有关听力问题的具体原因和基因信息,这就需要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应用。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耳聋疾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遗传性耳聋占所有耳聋病例的大约60%。

而在这些遗传性耳聋疾病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筛查和诊断的。

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携带耳聋基因的新生儿,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家庭了解并认识自己携带耳聋基因的风险情况,为未来的生育规划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

据研究显示,通过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筛查阳性结果中提高了50%的携带基因的新生儿的检出率。

这说明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提高对遗传性耳聋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

而且通过基因检测还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治疗成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还可以帮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听力状况,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指导。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的听力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控流程。

下面是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

第一步:目标设定和培训在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之前,首先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明确筛查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同时,需要对筛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筛查方法、设备使用、结果判断和记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步:设备校准和维护听力筛查设备是进行筛查的重要工具,所以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对设备的声压级和频率进行测量和调整,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电池和维修等工作。

第三步:筛查流程实施筛查工作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72小时内进行,以尽早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

筛查通常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包括在医院的产房、儿科门诊或听力筛查室等地点。

筛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包括向家长解释筛查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检查耳道是否通畅,操作筛查设备进行听力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判断和记录等。

第四步:结果判断和记录听力筛查的结果通常分为通过、未通过和需复查三种情况。

筛查人员需要对每个测量结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及时记录在筛查表中。

对于通过的婴儿,可以告知家长筛查结果和建议,对于未通过的婴儿,需要安排复查或推荐到相关专科进一步检查。

第五步:质量监控和总结为了保证筛查工作的质量,需要进行质量监控和总结。

定期对筛查结果进行回顾和评估,并与其他医院或机构进行对比,以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同时,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标准操作规范和改进措施,提高筛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控流程来保证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以上所述的五个步骤包括目标设定和培训、设备校准和维护、筛查流程实施、结果判断和记录以及质量监控和总结,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质控流程。

abr临床应用

abr临床应用

abr临床应用ABR(听觉脑干反应)是一种通过记录脑干神经元对声音刺激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个体听力功能的检测方法。

ABR检测是一种快速、安全且非侵入性的听力评估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听力筛查和听觉神经病理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从ABR的原理、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ABR的原理是利用在听觉刺激下产生的脑干神经元的电活动来检测个体听觉系统的功能状况。

在进行ABR检测时,首先在被检测者的头皮上放置电极,然后通过耳机向被检测者输送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神经传导至脑干,最终在脑干神经元产生特定的电生理反应。

通过记录这些反应的波形图形,并根据它们的时间延迟和振幅大小来评估个体听力功能的状况。

在临床应用方面,ABR检测被广泛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的诊断、成人听力损失的评估以及听觉神经病理学的研究等领域。

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面,ABR检测是目前最主流的筛查方法之一,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新生儿是否存在听力障碍,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在儿童听力障碍的诊断方面,ABR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儿童听觉功能的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对于成人听力损失的评估,ABR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听觉系统的受损程度和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听力辅助设备。

此外,ABR检测在研究听觉神经病理学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听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ABR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诸多优点,如准确性高、操作简便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ABR检测依赖于被测者对声音的注意力和配合程度,如果被测者存在认知障碍或无法配合检测过程,则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ABR检测无法提供详细的听阈信息,只能反映听觉神经的整体功能状况,对于一些局部听力障碍的诊断可能不够准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BR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脑电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不断突破,ABR检测可能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OAE和AABR及应用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OAE和AABR及应用

第23页/共64页
1、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筛查
相对于ABR,OAE具有快速、简便、无创、灵敏、易操作的特点。 ※ OAE筛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第24页/共64页
2、外毛细胞功能障碍的诊断
耳声发射提供了一个了解耳蜗机械功能状态的手段,因此测试耳声发射有助于对耳蜗功能,特别是外毛细胞功能障碍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分析诊断(老年性聋 、梅尼埃病、耳毒性药物、噪声性聋等)。
第9页/共64页
1、TEOAE
第10页/共64页
2、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
耳蜗同时受到两个具有一定频比关系的初始纯音(f1和f2:2f1-f2)刺激时,产生一系列畸变信号,经听骨链、鼓膜,在外耳道中记录到的音频能量正常成人和新生儿的引出率在90-100%;孕龄33-36周的早产儿轻度减少,40周达足月儿水平
4、噪声性听力损失及药物中毒性耳聋的诊断
正常听力者在噪声暴露后纯音听阈提高时,可引出TEOAE的频率范围变窄。耳毒性药物所致耳蜗损伤时,TEOAE变化早于听力改变,有学者建议使用耳声发射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耳蜗损伤。
第27页/共64页
5、听神经病的诊断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听神经纤维发生不均匀脱髓鞘的可能性较大。 其临床特点为:病史:听不清谈话声,存在言语交流困难。多自幼起病,无耳毒性及噪声接触史。可有耳聋家族史。纯音及言语测听:纯音听阈呈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临床表现:对话困难。言语听力差是听神经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AABR是以ABR为基础一种电生理测量技术AABR与ABR一样,都是客观的电生理检查,都反应了外周听觉系统、第八颅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听力实验
宝宝刚出生时,听觉不大灵敏,对小的、弱的声音无反应,但对强大的声音会有眨眼、震颤、惊跳等反应。

宝宝出生2周后,在清醒时能集中精力,把头或眼睛转向有声音的方向
寻找声音。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宝宝听力可能有问题,可以先做个小试验。

具体做法是:在宝宝身后击掌,看他有没有惊吓反射。

正常情况下,宝宝也许会本能地隔绝某些声音,如果没有反应,也许重新测试一遍就出现反应了。

如果仍然没有反应,而且平时话语安抚他或对音乐也无
回应时,应立刻到医院进行检查。

对于某些宝宝来讲,以下原因使听力出现障碍的几率较大:家族病史曾出现过不明原因的
或遗传性的耳聋;耳朵有明显缺陷以及有智障、眼盲或脑性麻痹;出生体重在2500千克
以下;在分娩时或一出生就患有严重并发症;在母体中曾接触毒品或是会影响听力的药物
感染。

如果宝宝对声音无反应或过于安静,就可能是听力有问题,需到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若确定有听力障碍,尽早佩带助听器进行训练,以免影响语言的发育。

新生儿听力实验,新生儿的护理对于宝宝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段时间需要新妈妈和新爸
爸共同来为宝宝服务,做好这段时间的护理有利于宝宝将来的健康、快乐地成长,新生儿
健康十标准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