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语言调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广西三江地区侗语与汉语语言类型调查研究

广西三江地区侗语与汉语语言类型调查研究
庞大的 比例( 如表 2 ) , 再一次显示 了汉语对三江侗语 的渗透之深 。
表2
南部方言 中的第一 土语 。
本文采用 田野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 ,以广西 三江侗族 自治 县独峒乡侗语和当地汉语为研究对象 , 采访对象 主要是年龄 为 5 —
根据本人方言词汇调查表第二部分 , 随机调查 l 7个 生活 中常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语 言类型 ;侗语
中图分类号 :H 2 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1 - 6 5 3 1( 2 0 1 4 )1 5 - 0 0 3 1 - 0 2
表 1


三 江 侗族 及 语 言 概 括
广西三江县的汉语方言 比较复杂 , 各族、 各乡镇通用 的汉语是
分析 的方法 , 探讨 当地汉方言与侗语 的接触和相互影 响的问题 , 论 子 ( b a i j i a z i ) 、 心烦 ( x i n f n a ) 、 厉 害( 1 i h a i ) 、 附近 ( f u j i n ) 这 8 述二者在语音语调、 词汇和语言类 型等方面的变化及其规律 。 为 了 个词 已经被侗语借用 , 在 常用词 的借用 率上 达到 了 4 7 %( 如表 3 ) , 研究 这个课题 , 课题组多次到三江地区做 田野调查 , 与三江同胞 生 并且在发音 上已经极度与汉语发音吻合。
三江苗话
声 调
三江壮话
声 调
n 隆林 ) t c i s i 7 p a 。
I l l a 5 t a 5 k j o k S n i
m a 4 1 n l l I
m a l l l n a 3
p u t i f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的调查报告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2 8卷第 1 期
21 0 0年 2月
凯 里 学 院 学 报
J u a fKal Unv r i o r l i ie st n o i y
Vo. 8 No 1 12 . F b. 01 e 2 0

语 言学研 究 ・
贵 州省 黔 东 南侗 族使 用语 言 文 字情 况 的调 查 报 告
及 其他 县 的部 分 乡村 。 采用 的是 抽 样 调 查 法 。调 查 数 量为调查 范 围内侗族 人 口中的 2 0人 。调查对 象为 调查 0 范围 内年 满 1 6周岁 的侗 族 常住 人 口。本 次 调查 采 取 入 户面对 面 问卷 调查方 式 , 查 问卷 的设 计 参 照 了国家 语 调 委 于 19 9 8年开 展全 国语 言文 字情 况 调查 时 的人户 调查
语情况 和外语 能力 等 等方 面 的 问题 。由于 缺乏 经 验 , 问 卷 的设 计 和具 体实 施 尚有 出入 , 掌 握 的情 况 比较全 面 但
和真 实可靠 。
调 查工作 得 到全 州 侗 族 地 区部 分 民族语 文 工 作 者 和 部 分乡镇 、 道办 、 委 会侗 族 干部 的积 极 支 持 参 与 。调 街 村 查范 围包 括黔 东南 区 内侗族 人 口居 住 比较集 中的 榕江 、 黎平 、 从江 、 天柱 、 屏 、 河 、 穗 、 远 、 巩 等 9个 县 锦 剑 三 镇 岑
使 用语 言 文字 的情 况 比较 复 杂。有 的地 方保 留母 语 , 的地 方 已丧失母 语 , 的地 方 同时使 用汉 有 有 侗 双语 。对 汉语 的使 用 比较 普遍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东南侗 族加 速 了语 言 文字的 汉化程度 。 黔
关 键词 : 东 南; 族 ; 言; 中按 职 业 分 , 民 占了 主要 部 分 , 农 共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对中国南方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表明,侗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特点。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正文:一、社会历史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自治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汉时期。

侗族历史文化悠久,吸收了周、楚、汉、滇等各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多元文化。

二、文化特征1.模样民居它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有木结构,斜切侧角楼房。

模样民居既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特征,也具有民族特点的风韵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2.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体现,其特点是鲜艳、华丽、富有民族特色。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背心,裤子和侧褶袍,女性则穿着绣花裙和纱裙等华美的衣服。

3.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包括唱歌、击鼓等几种表现形式。

其中,侗族的信棒舞是侗族音乐的代表,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

三、文化传承侗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被崇尚,受欢迎。

在侗族地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往来帮助年轻一代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当前,侗族的文化传承遇到了困难,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语言特点侗族语言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语言之一,其特点是发音困难,语法复杂。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侗族语言承载着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成果1.了解侗族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认识到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3.深入探讨侗族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论:本研究表明,侗族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代表,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方法1. 实地调研:前往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群众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侗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2. 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侗族文化传统的相关资料,积累有关侗族文化的知识。

3. 专家访谈:就侗族文化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专家学者对侗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调研的内容1. 侗族的居住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统一的数据,侗族在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等地。

2. 侗族的语言文字侗族使用侗文,侗文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与中文并不相同。

侗文的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竖直书写,在侗族地区的村落和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侗文书写的广告、标语等文字。

3. 侗族的宗教信仰侗族主要信奉自然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他们相信大自然有灵性,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在侗族的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都会有庙会等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侗年、庆丰节、赛秋节等,这些节日在侗族村落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侗族人民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方式,来迎接春耕、庆祝丰收。

5.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饭、玉米、鸡鸭鱼肉为主,丰富的菜品口味独特;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6. 侗族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以歌舞、织布、银饰、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侗族的歌舞表演最具特色,他们的歌曲多情、节奏明快;舞蹈表演也富有活力和热情。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侗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贵州剑河县磻溪镇谢寨村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贵州剑河县磻溪镇谢寨村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访谈 , 并 从 中抽 取 了 6 0个 人 作 为 主要 调 查 对 象填 写 问卷 , 获 得 有 效 问卷 6 0份 。在 主 要 调 查 对 象
提供 实例 和 参 考 , 同 时 也 为少 数 民 族 地 区语 言 政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4—1 3
基金项 目: 凯里学院人类 学学科 专项课题“ 侗 语剑河谢寨话 使用情 况调查研究 ” 。 作者简介 : 彭 婧( 1 9 8 7一) , 女, 侗族 ,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 国少数 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 士研究生 , 凯里 学院人文学 院讲师 , 研究 方向为侗族
关 键词 : 侗语 ; 语 言 态度 ; 语 言政 策 中图分 类号 : H 4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6 2 1 X( 2 0 1 5 ) 0 2— 0 1 4 7— 0 4 策 的制定 、 执 行提供 参 考 , 对 做 好 少数 民族语 言 文

谢 寨村 基本 情况

谢 寨 村位 于剑 河 县磴 溪 境 内 , 磴 溪镇 辖 2 4个 行政村 , 5 4个 自然 寨 , 共有 5 0 7 9户 2 1 3 7 3人 , 侗
族人 口占总人 口的 9 9 . 4 %, 是 一 个 典 型 的侗 族 聚 居 乡镇 。谢 寨 村是 一个 纯 侗 族 的村 寨 , 全 村 有谢 、 彭、 张、 王 、 岑、 陈、 杨、 蒋、 吴、 林、 饶 等 几 大 姓 氏。 在 册人 口共 1 5 0户 6 4 8人 , 分 3小 队 9个小 组 。全 村 的 总人 口中 , 男3 2 6人 , 女3 2 2人 ; 侗族 6 3 5人 , 汉 族 8人 , 苗族 2人 , 水族 1人 , 布依族 1 人, 彝族

侗乡文化调研报告

侗乡文化调研报告

侗乡文化调研报告侗乡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侗乡的文化风俗和传统习惯,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侗乡文化的历史背景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楚汉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主要有侗族婚嫁、服饰、民居、节庆等方面的特色。

三、侗族婚嫁习俗侗族的婚嫁习俗非常独特。

在婚礼过程中,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规定。

例如,嫁妆中的“摆跑”是一种跳舞形式,新娘通过跳舞来展示她的美丽和灵巧;新郎的“收弓”,则是通过拉弓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婚礼上还有合家团圆的宴会和走婚促膳的传统。

四、侗族服饰文化侗族的服饰非常特别,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的独特打扮方式。

男子通常穿戴白色或黑色的长袍,头戴紋帽,腰束绣腰带。

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绣花精美的长袍和襦裙。

在节庆活动中,侗族人民还会身着特殊的礼服,展示自己的风采。

五、侗族民居特色侗族的民居建筑也与其他地区不同。

他们居住在木结构、竹楼的房屋中,楼层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由于侗族地区地形复杂,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因地制宜。

同时,侗族的民居中还经常有壁画和彩绘,增添了文化艺术的氛围。

六、侗族节庆活动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

例如,每年的侗族“芦笙节”是侗乡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将穿着盛装,载歌载舞,演出各种精彩的传统剧目。

在农历的春、秋两个最重要的节日,侗族人民也会进行盛大的祭祀和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七、侗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侗乡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因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程度有所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乡文化,我们需要加大对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八、结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侗乡的文化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侗族的婚嫁习俗、服饰、民居和节庆活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并且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了侗族人民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一、引言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侗族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对侗族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二、侗族历史与文化1. 侗族历史侗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群。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侗族先民便开始向南方迁徙。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侗族文化(1)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

侗族语言文字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侗族音乐: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侗族琵琶歌等。

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侗族建筑:侗族建筑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侗族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4)侗族服饰:侗族服饰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侗族女子传统服饰为银饰、绣花衣、围裙等,男子则为对襟衣、长裤、绣花鞋等。

三、侗族风俗习惯1. 婚姻习俗: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分为求婚、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

侗族婚礼注重礼仪,强调夫妻间的和谐相处。

2. 丧葬习俗:侗族丧葬习俗讲究厚葬,认为死者灵魂会在阴间继续生活。

丧葬仪式分为入殓、出殡、守灵等环节。

3. 节日习俗:侗族节日众多,如侗族新年、花炮节、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既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

四、侗族社会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侗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成为侗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 教育事业:侗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侗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侗族概述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支,人口约为300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百越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语群。

侗傣语包括侗语和傣语两个大的分支。

侗语是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侗族人都能说侗语。

傣语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3.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侗族男女的服装各有特点。

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长衫,衣襟上有刺绣和银饰,下身配以黑色裤子和高筒皮靴。

女性则着装更为华丽,穿着绣花的上衣、色彩鲜艳的长裙和腰带,戴着银饰和花朵装饰的发饰。

4. 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侗族人民以歌唱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祈祷。

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伴随着吹奏竹笛、弹奏板胡等传统乐器。

侗族的舞蹈也是音乐的重要配套,以舞龙、舞狮等舞蹈形式为主。

5. 侗族节日侗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侗族过大年。

侗族过大年的习俗非常独特,包括贴窗花、燃放鞭炮、舞狮等活动。

此外,侗族还有祭山节、祭祖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6. 侗族建筑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侗族建筑常见的有“侗寨”和“侗楼”,是侗族人民居住和集会的场所。

侗寨通常建在山坡或河边,是由多个木质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

侗楼则是侗族人民集体居住的建筑群,多层楼,风格独特。

7. 侗族工艺品侗族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银饰、刺绣、木雕等。

侗族的银饰非常精美,包括戒指、耳环、项链等,常常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彩色水晶。

侗族的刺绣技艺也非常高超,刺绣作品通常配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色彩鲜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引言 (3)二、资料与方法 (5)三、结果与分析 (7)(一)现状 (7)(1)侗语的概述 (7)(2)侗语的传承出现代际中断现象 (7)(3)影响侗语发展因素的现状分析 (9)(二)原因 (12)(1)外部原因 (12)1、经济发展的“督促”,迫使侗语让位于普通话..(12)2、“外来文化”的诱惑,侗族人尚进求变的思想.(13)3、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法律的不健全 (14)4、现代教育体制和艰难的双语教学 (14)(2)内部原因 (16)1、侗语缺乏书面传承 (16)2、侗语观念淡薄 (16)3、本民族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减少 (18)(三)对策 (18)(1)本民族重视是根本 (18)(2)经济的发展是关键 (20)(3)政策的倾斜是手段 (23)(4)教育的投入是源泉 (24)四、小结与讨论 (25)五、参考文献 (26)六、附录资料 (26)附录一:调查问卷 (26)附录二:访谈提纲 (31)附录三:录音资料节选 (35)(1)录音材料之吴歌师 (35)(2)录音材料之钟教授 (38)(3)录音材料之老歌师 (40)(4)录音材料之甘村长 (45)附录四:侗族文字及相关图片 (52)二〇一三年三月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侗族人民集聚地区为对象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对当地一些居民、村干部、教师、以及相关的侗学研究者面对面的访谈,分析侗语流失的现状,追溯导致侗语流失的原因,并综合整理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构在于:调查侗族人民侗语的使用情况,分析侗族语言继承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导致侗语流失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结合),并从侗民族、经济、政策教育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侗族语言双语教学保护对策一、引言当前,在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和频繁的形势下,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激速变化之中,有的甚至趋于萎缩和衰亡。

就贵州大多数的地区而言,近年来由于该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侗族人民流向外地的频率增加,外出打工人数增多。

在经济生活中,客观上要求人们更多的使用普通话交流,而并非侗语。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当地方言和普通话交流,特别是使用普通话的人数在逐年稳步增长,黎平侗族人以汉语交流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使用侗语的人数在不断减少。

就黎平侗语的使用者而言,主要是留在家里的老年人,年轻人使用的频率和机会都大大降低,大多数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升高。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认为侗语保护迫在眉睫。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色,是我们华夏儿女理所当然去做的事!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关于“濒危语言”的概念界定标准的种种看法,至今仍在讨论。

在我国,对“濒危语言”定义的讨论不是很多,一般认为“濒危语言”指的是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的语言或者指少年儿童已不再使用、将在一两代人之内消失的语言。

濒危语言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语言使用人数减少,语言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升高,语言的使用范围缩小等。

而贵州省黎平侗族自治县侗语使用情况,也出现了该特征,长期以往,侗语言文化也将逐渐流失。

我们在深入黎平侗族集聚地进行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侗语的使用情况出现了断代现象,黎平寨(黎平县的一个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被汉化,正如我们访谈中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钟教授所说“称呼已经基本开始被汉化了,有的前半句是侗语,后半句就成了汉语了,这种可笑的现象,是对民族文化的不重视。

”侗族人民,他们千百年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著名的侗歌侗戏等民族文化,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依赖语言口头传递、代代相传,并得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加以传播。

因此,侗语作为一种载体,蕴藏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侗族人民共同体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那么,语言的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或民族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语言学者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

以一种语言表达和记载的天文、地理、几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包含着该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

这个体系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这个体系随着族群的进化而不断精密化。

因此,他们担心,一种语言的消失,会使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独特体系、独有角度随之消失,长此以往,语言的高度单一化,可能会使人类思维方式退化和绝对化。

所以,我们强调,侗语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更是抢救,刻不容缓。

二、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实地研究的方式,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访谈法作为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辅以问卷调查法。

我们以贵州黎平侗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背景,深入到黎平镇、岩洞镇及洪州镇等地区进行实地研究。

在进入该区时,我们寻求当地居民的帮助,以此作为‘中间人’,找到当地村长、村支部书记、教师、歌师戏师以及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等‘关键人物’。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表明来意,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之后,观看了他们的舞蹈及歌唱的视频,在随访的两名熟知侗语的访员帮助下,了解歌词及舞蹈跳法的大意,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深深敬仰之情。

紧接着,他们现场找来歌师(阿良老师,广西人,来此传承侗歌侗戏),为我们轻唱婉转优美的“南河歌”。

同时,当地几位女孩为我们演唱侗族大歌,并教我们跳侗戏侗舞蹈。

作为回报,我们三人合唱‘贵州,一个美丽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而此时,我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友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收集资料。

我们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就定性研究而言,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开放型访谈、参与型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资料收集方法对侗族语言流失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在访谈提纲的指引下,我们对当地侗族人民采用了结构式与非结构式的访谈,了解到当地侗语开始流失的时间、流失的原因以及他们认为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钟教授那里得知,早在1958年,侗族是有自己文字的,并让他写下了一些侗字。

在访问过程中,我们采用文字、视频、语音、电子信息与邮件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采集了大量侗族语言、歌曲、舞蹈文化的录音与视频。

最后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形成理论。

定量研究中通过抽样、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来检验关于侗族语言流失现状的某些理论假设。

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共打印50份问卷,在50份访问的问卷中,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7分,占总问卷的94%;无效问卷3份,占总问卷的6%。

我们访问对象的抽取方法如下:随机进入一户侗族居民家中,我们访员按照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一名适合我们的被访者。

以下图2-1,是我们抽取对象的性别比例图:图2-1:男女比例图通过图2-1可知,我们抽取的对象的男女比例较均衡,在总数47人中,女性占26人,男性占21人。

下表2-1是我们对年龄与侗语掌握程度的分析表:表2-1,是对总数为47人的调查样本按年龄和对侗语掌握情况如何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的结果。

通过表中的相应数字,可以看出41岁及以上的人,对侗语掌握程度相对较高;而40及以下的人对侗语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侗族集聚地区,年龄越长者,对侗语掌握程度相对较高。

而青年人,对侗语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

对此,我们得知甘村长的准确回答是:当地年轻人,每年大量外出务工,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大,导致侗语使用机率下降,以致慢慢淡忘本民族的语言。

三、结果与分析现状:(一)侗语的概述侗语是壮侗语系(或称壮侗语族)的语言之一,为中国侗族所用。

分布在中国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20多个县。

使用人口约140万。

侗语虽然只是归为一种,但是有很多不一样的,特别是名词。

它其实可以分为六种不同的发音,又类似于粤语,比如说汉语的:“板凳”,用侗话有的说“噔”,有的说“灯”,有的说“mun”,有的地方又把桌子叫做“噔”,这就是区别。

其实侗语有很多语言是从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发音又相似于粤语,所以侗族人学粤语会相对容易也相对标准。

对于整个侗民族来说,就是有南侗和北侗之分。

粤语跟侗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主要相通在南侗,但是它的发音,它的意思,和北侗就有区别了!《侗文方桉》(草桉)规定:“以贵州省榕江话的语音为标准音”。

榕江话是指榕江县车江乡侗族村寨所説的侗语,属于南部方言第一土语。

传统上侗语以汉字写成,在1958年推出一款基于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侗文,但因人手和印刷物缺乏,使用不够广泛。

根据我们最近采访侗族人民,得知现在侗语的书籍基本上没有了,侗语基本上是通过语言来传承的。

(二)侗语传承出现代际中断现象侗语传承如今出现了代际中断的现象。

侗语以前是有文字的,就像现在的汉语一样,当地人那时候叫它侗语,就和现在学校里面上语文课一样,也上侗语课,有专门的老师教学。

可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保存得完整的侗语的书籍,只有一些歌师家里还留着一些侗语拼音标识的歌本(目前大多数都用汉语标注了)。

侗语的传承几乎都靠语言。

像侗戏侗歌,它是没有记录的,它只能靠心记。

也就是说,传承这方面,必须得靠人,而不是靠其他的东西。

目前侗歌的传承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当地,歌师和戏师,演唱侗歌、侗戏,都是义务的。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浪潮比较严重,要是一味的付出而没有报酬,许多人都不会去做。

因为他们教侗歌侗戏,要进行劳务,投资的时间和经历都比较多。

现在的歌师、戏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年人,有自己的负担,为了挣更多的钱,许多人都外出了。

因为他们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现在他们都不能留在本地的话,那么,长期发展下去,民族传承也会慢慢消失。

一些老人有时间,但是老人年纪比较大了,他教歌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始终也教不了几年,要留下传承人有一定的困难。

不只是教侗歌的人少,学习侗歌的人也少。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没有人愿意去找歌师学习侗歌。

表3-1定类变量统计分析得出众值为不会,离异比率为0.144。

表示黎平县地区人大多数人是不会唱侗歌的,用众值不会唱侗歌作为预测值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是0.144.(三)影响侗语发展因素的现状分析1、经济因素侗语在不同的地区,使用现状有所不同,有的地区是传承的比较好的,比如说黎平县的岩洞镇;还有大部分地区,几乎不使用侗族语言了,就像是黎平县的黎平镇。

侗语的使用者为侗族人,我们要研究侗族语言,首先要了解一下侗族人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水平。

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许多地区还是土路,在我们进行实地调查途中,由于当地经常下雨,山路泥泞,加上山路很窄、大型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给我们调查造成很大的不便,那生活在当地的村民,闭塞的交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