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题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三章 专题课 晶体堆积模型及晶胞相关计算ppt

例5 右图为NaCl晶胞结构,已知FexO晶体晶胞结构为 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值小于1。测知FexO晶体的
密度为ρ=5.71g/cm3,晶胞边长为4.28×10-10m。
探究1:已知铜晶胞是面心立方晶胞,其晶胞特征如右图所示。 若已知该晶体的密度为a g/cm3,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对原子质量为64 , 请回答:
[来源:学科网]
①晶胞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 ,一个晶胞中原子的数目为________; ②该晶体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铜原子半径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列式并计算Cu空间利用率________________
D.YBa2Cu4O7
题型4、 晶体密度、粒子间距离的计算
例4右图为NaCl晶胞结构示意图。 (1)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晶胞的边长为a cm,求该温度下NaCl晶体的密度。
ρ=m/V=
(2)晶体的密度为ρg/cm3,则晶体中Na +与Na+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练习3]. 已知 NaCl 的摩尔质量为 M g·mol-1, 食盐晶体的密度为ρg·cm-3,若下图中Na+与最邻 近的Cl- 的核间距离为 a cm,那么阿伏加德罗常 数的值可表示为 D
【巩固练习】 1.Al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AlN,其晶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 晶体中Al的配位数是_________ .
2.六方氮化硼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转化为立方氮化硼,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 硬度与金刚石相当,晶胞边长为361.5pm,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含有______个 氮原子、_______个硼原子,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____________g·cm-3(只 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最新专题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讲义PPT课件

答案:电脑视疲劳综合征是指长时间使用电脑,眼睛过 度疲劳所引发的(视力及身心方面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眼 干、头晕、疲倦、恶心等)。
(2)阅读 上述材 料 ,下 列理解 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电脑用户和痴迷电视、手机的人容易得视疲劳综合 征。
B.持续的重度视疲劳对身心的伤害非常大,需要引起 我们警惕。
(“中关村在线”2011.6.13)
“医生,我关着灯上网,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医生告诉这名患者,她的视力已 严重受损。长期关着灯上网,电脑屏幕的辐射会毫不 费力地穿透眼表组织,损伤眼的成像功能,导致视网 膜收缩、视神经紊乱、血液供应循环障碍等,严重时 还会失明。
(《齐鲁晚报》2010.6.16)
【调查统计】 2012 年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统计图
(数据来源:中国研究专家):中国一年有 60 万 人“过劳死”,很多都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这一群体的共同点是年龄多在 20 岁到 40 岁之间,主 要从事脑力劳动,长期面对电脑。过度的视疲劳会直 接导致心、脑受损,这是“过劳死”的诱因之一。(《瞭 望》2013 年第 14 期)
【病例回放】 青光眼曾是老年病,近年来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网络工作人员小王今年 35 岁,最近眼睛干涩发胀,视 物不清,经诊断已是青光眼晚期。医生分析这与他的 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关,他每天面对电脑十几个小时, 夜间还经常躺着看手机。《长江商报》2013.5.7)
高三毕业生小宇高考结束后每天都要玩十几个小 时的电脑游戏。一周后,他觉得眼睛酸、脖子疼、腰 疼,甚至头疼,原来高度近视的他看东西更加模糊, 一闭眼就不由自主地流泪。经诊断,小宇视网膜裂孔, 需进行手术治疗。
袁俊彦(太原爱尔眼科医院):一个人如果每天面对 电脑和网络的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引发过度视疲劳, 患上青光眼。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要看看远处。另外, 电脑屏幕要干净,屏幕亮度和颜色对比度应调至最舒 适的状态,使眼睛不易疲劳。(《生活晨报》2013.3.6)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三课件专题3.3 美国的三权分立(共33张PPT)

最高法院再次以5:4 判定 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后来国 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立法权(国会)受司法权(法院)的制衡:
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宪法。
三、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但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
——受总统制约: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发 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还有立法倡议权,即建议 国会立什么样的法。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 不得罢免总统(除非定罪)。
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 政府重要官员由总统任命,
负责。
对总统负责。
联 邦 法
掌握司法权,司法 审查权。最高法院有 终审权和违宪审查权。
联邦法院法官均由总统 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院
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 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
劾不得免职。
2007年3月27日,参议院通过一项总额为1220亿美元的紧急战争 拨款法案,要求将2008年3月31日作为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战部 队的最后期限。总统布什表示将否决这一法案。
四、三权分立的利弊
2、三权相互制衡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1)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在事实上不过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 一种机制。 (2)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机关之间相互 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3)表明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4)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 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 的民主。
围绕特朗普总统所要求的50亿美元美墨边境“修墙”拨款问题,2018年12月21 日晚8点,美国国会参议院在没有就联邦政府下一步拨款问题达成任何方案的情 况下宣布休会。22日凌晨起,美国联邦政府部分部门再次出现停摆。 2019年1月 25日,美国史上最长政府停摆结束。据美联社,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晚上签署 了一项为期3周的临时支出法案,美国政府将重新开门至2月15日。
立法权(国会)受司法权(法院)的制衡:
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宪法。
三、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但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
——受总统制约: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发 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还有立法倡议权,即建议 国会立什么样的法。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 不得罢免总统(除非定罪)。
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 政府重要官员由总统任命,
负责。
对总统负责。
联 邦 法
掌握司法权,司法 审查权。最高法院有 终审权和违宪审查权。
联邦法院法官均由总统 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院
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 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
劾不得免职。
2007年3月27日,参议院通过一项总额为1220亿美元的紧急战争 拨款法案,要求将2008年3月31日作为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战部 队的最后期限。总统布什表示将否决这一法案。
四、三权分立的利弊
2、三权相互制衡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1)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在事实上不过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 一种机制。 (2)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机关之间相互 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3)表明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4)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 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 的民主。
围绕特朗普总统所要求的50亿美元美墨边境“修墙”拨款问题,2018年12月21 日晚8点,美国国会参议院在没有就联邦政府下一步拨款问题达成任何方案的情 况下宣布休会。22日凌晨起,美国联邦政府部分部门再次出现停摆。 2019年1月 25日,美国史上最长政府停摆结束。据美联社,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晚上签署 了一项为期3周的临时支出法案,美国政府将重新开门至2月15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 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20
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 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 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 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 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 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
16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 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 “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 “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 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 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 的意境。
27
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
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
“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
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
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
32
愁,迸出“讳愁无奈眉”,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 笑容。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理局上残 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 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 乱的愁绪。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 简要阐述。
20
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 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 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 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 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 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
16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 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 “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 “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 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 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 的意境。
27
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
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
“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
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
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
32
愁,迸出“讳愁无奈眉”,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 笑容。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理局上残 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 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 乱的愁绪。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 简要阐述。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三章 专题三 共点力平衡的应用 课件(共41张PPT)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提升训练
对点训练
典型考点一 静态平衡问题 1.(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木块 A 放在质量为 M 的三角形斜面体 B 上,现用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 F1、F2 分别推 A 和 B,它们均静 止不动,且 F1<F2,重力加速度为 g,则( )
解析
2.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倾角为 30°,轻绳通过两个滑轮与 A 相连,轻 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不计轻绳与滑轮的摩擦。物块 A 的质量为 m, 不计滑轮的质量,挂上物块 B 后,当动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 90°时,A、 B 恰能保持静止,则物块 B 的质量为( )
2 A. 2 m
B. 2m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解析
6.如图所示,硬杆 OA 可绕过 A 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进行转动,不计钢 索 OB 和硬杆 OA 的重力,∠AOB 等于 30°,如果钢索 OB 的最大承受拉力 为 2.0×104 N,求:
(1)O 点悬挂物的最大重力; (2)杆 OA 对 O 点的最大支持力。 答案 (1)1.0×104 N (2)1.7×104 N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A.A 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B 对 A 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C.地面对 B 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 F2-F1 D.地面对 B 的支持力大小一定等于(M+m)g
答案 CD
核心概念 规律再现
核心模型 考点对点练 核心能力提升练
答案
A.FOA 逐渐增大
C.FOB 逐渐增大 答案 B
B.FOA 逐渐减小 D.FOB 逐渐减小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PPT课件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 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 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 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 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 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 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 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 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 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分歧之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荀况认为:“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即人和人是密切联 系的。 西晋的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 相干的。 ②分歧之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董仲舒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分歧之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 物是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 动。” 杜林认为,“矛盾,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 没有任何矛盾。” ④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 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统一整体。 例1:社会生产的总过程(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细胞(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人的一 生 例2:人类社会: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社会(同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将 来也存在联系。 例3:孟母三迁;非典流行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等;蝴蝶效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全章知识解读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t
是一个确定的值,速度大小与路程大小的选择和时间长短
的选择无关.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
了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因
此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时间与路程一一对应,即通过某
一段路程与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对应.
例2 在一条南北方向的机动车道上有一辆轿车正在由
南向北匀速行驶,已知机动车道的宽度D=3 m,轿车长度
更慢.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
度最大.
方法二 公式法
方法解读
物理学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常可以用公式表示,
公式法就是把题目中相关的已知物理量代入相应的物理公式中,
通过运算得出结果的方法.
公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1)找出题目中相关的已知物理量,
统一单位;(2)选用合适的物理公式,将统一单位后的物理量代
(1)求这支队伍长多少米. (2)这支队伍若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大桥,用时500 s 求这座大桥长. 解析:(1)队伍300 s前进的路程s=vt=3 m/s×300 s=900 m, 队伍的长度s=s桥+s队,所以s队伍=s-s桥=900 m-800 m=100 m. (2)队伍通过大桥的总路程s′=vt′=3 m/s×500 s=1500 m,由 s′=s桥′+s队可知,队伍通过的大桥的长度s桥′=s′-s队= 1500 m-100 m=1400 m. 答案:(1)100 m(2)1400 m
1 d= 1×3 m- 1×1.驶到位置1的平均速度
v
1
s1
0.8m
t
0.8s
=1
m/s.自行车行驶到位置2的路程s2=
1 2
D+
第三章 第三节 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 课件(共55张PPT)

是奇函数.]
3.设 f(x)为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当 x≥0 时,f(x)=3x-7x+2b(b 为常
数),则 f(-2)=( )
A.6
B.-6
C.4
D.-4
A [∵f(x)为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且当 x≥0 时,
f(x)=3x-7x+2b,
∴f(0)=1+2b=0,
∴b=-12 .
∴f(x)=3x-7x-1,
(2)因为函数 f(x)=3x+4sin x-1,f(-a)=5,所以-3a+4sin (-a)-1= 5,则 3a+4sin a=-6,所以 f(a)=3a+4sin a-1=-6-1=-7.
答案: (1)D (2)-7
已知函数奇偶性可以解决的 3 个问题 (1)求函数值:将待求值利用奇偶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 (2)求解析式:将待求区间上的自变量转化到已知区间上,再利用奇偶性 求出解析式. (3)求解析式中的参数: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根据 f(x)±f(-x)=0 得到 关于参数的恒等式,由系数的对等性得参数的方程或方程(组),进而得出参 数的值.
1.函数奇偶性常用结论 (1)如果函数 f(x)是偶函数,那么 f(x)=f(|x|). (2)奇函数在两个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两个对称的 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3)在公共定义域内有: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 偶,奇×偶=奇.
2.函数周期性常用结论 对 f(x)定义域内任一自变量的值 x: (1)若 f(x+a)=-f(x),则 T=2a(a>0). (2)若 f(x+a)=f(1x) ,则 T=2a(a>0). (3)若 f(x+a)=-f(1x) ,则 T=2a(a>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剖细解
F
刚开始,外力 F 较小,加速度比较 小,A、B保持相对静止 mAa<Ff
图3
加速度大小为 a=2Fm=2kmt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加速度a的大小随着时间t 逐渐增大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 2】如图 3 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详剖细解
的 长木板 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
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只受重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 速度,选项 C 错误; 手和物体分离之前速度相同,分离之后手速度的变化量比物体速度的 变化量大,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所以选 项 D 正确.
答案 D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 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 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 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可将加速度向水平和竖直 方向分解
后,当细线被烧断物体下滑时与静止
时比较,台秤的示数
A.增加 B.减小
ax a=gsin30°
(B )
ay
C.不变
水到渠成
A的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 有分量,处于失重状态, 故台秤对系统的支持力将 减小
D.无法确定
题组扣点
图2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突破训练 1】 (2014·北京·18)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 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 手托物体抛出的过程,必有一段加速过程,其后可以减速,可 以匀速,当手和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当手和物 体减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选项 A 错误; 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必有一段加速过程,此过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选项 B 错误;
地描述物块 A 的 v-t 图象的是
小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物块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 2】如图 3 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的 长木板 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 物块 A,某时刻,B 受到水平向左的外力 F 的作用,F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即 F=kt,其中 k 为已知常数.若 A、B 之 间的滑动摩擦力 Ff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且 A、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 地描述物块 A 的 v-t 图象的是 ( )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1.图象的类型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 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 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问题的实质
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 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斜、面六大功能.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题组扣点 题组答案 1.D 2.B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3.C
考点梳理答案
1.(1)大于 (2)向上 2.(1)小于 (2)向下 3.(1)等于零 (2)g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 超重与失重现象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 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 的,其大小等于 ma.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 1】如图 2 所示,物体 A 被平行于 审题突破
C.不变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
D.无法确定
状态.
图2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 1】如图 2 所示,物体 A 被平行于 审题突破
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的上端,整个装 置保持静止状态,斜面被固定在台秤 上,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
物体将沿斜面加速下滑
审题突破
木板和地面没有摩擦
小物块A不会从木板 上滑下
力F与时间成正比
v-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
图3
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决 定v-t 图象的变化趋势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 2】如图 3 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的 长木板 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 物块 A,某时刻,B 受到水平向左的外力 F 的作用,F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即 F=kt,其中 k 为已知常数.若 A、B 之 间的滑动摩擦力 Ff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且 A、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 地描述物块 A 的 v-t 图象的是 ( )
Ff
物块 A,某时刻,B 受到水平向左的外力 F F
的作用,F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即 F=kt,其中 k 为已知常数.若 A、B 之 随着时间t 的增大,外力F增大, 间的滑动摩擦力 Ff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同时B给A的摩擦力Ff也变大
且 A、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 当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大
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的上端,整个装 置保持静止状态,斜面被固定在台秤 上,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
物体将沿斜面加速下滑
可将加速度向水平和竖直 方向分解
后,当细线被烧断物体下滑时与静止 知识链接
时比较,台秤的示数
A.增加 B.减小
ax a=gsin30°
()
ay
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 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 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