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和共工doc
夸父逐日译文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阅读理解(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文内容理解
8、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 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 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 的械斗, 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 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 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 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 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 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 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 结果看, 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 役的情形, 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 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 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 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 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 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 种勇敢、坚强, 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7、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 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 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 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 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 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
中考文言文复习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文内容理解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解析

《短文两篇》翻译及知识点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向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夸父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了一片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实际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结构的想象。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神话传说故事大全

神话传说故事大全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如下是网为大家整理的神话传说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助到你。
神话传说故事:夸父逐日在北方一座叫做"成都載天"的大山上,有一個巨人名夸父。
他的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裏握著兩條黃蛇,魯莽而神勇,他是大神"后土"之子"信"所生的兒子。
有一天,夸父忽發奇想,要去追趕太陽,和太陽賽跑,甚至把太陽逮住。
說幹就幹,他邁開長腿,朝著正向西方傾斜的太陽奔去,一瞬間就越野跑出一千里,一直把太陽追到禺穀。
當夸父逼近太陽的時候,突然感到口渴極了,就趕忙跑到黃河、渭河去喝水。
兩條河都喝乾了,口渴還是止不住,他又向北方跑去,想要喝大澤裏的水。
大澤又叫"瀚海",十分寬廣,水倒是夠他喝的,可是他還沒跑到目的地,在半路上就渴死了。
在他手裏的拐杖落下的地方,長出了一片青翠茂密的桃樹林,這延綿千里的桃樹林為後來的人們提供了清涼隱蔽之所。
神话传说故事:蚩尤之戰黃帝與炎帝都是大有功於人民的兩個大的部落首領。
由於各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彼此之間離心離德,終於釀成了一場大戰。
炎帝以火為進攻武器,而黃帝則以熊、羆、狼、豹、虎等猛獸為前鋒,以鵰、鶡、鷹、鳶等凶禽作旗幟,雙方在阪泉之野展開一場惡鬥,直戰得血流成河。
結果是黃帝戰勝了炎帝。
後來黃帝又懾服了東西南北四帝,取得了中央天帝的地位。
傳說黃帝長有四張臉,可同時看到四面八方,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還有一個名叫"后土"的臣子輔佐他,這后土手執繩子,管制四方。
在黃帝的統治下,原始社會變得井然有序,獲得了暫時的和平和發展。
神话传说故事:女娲造人最初的人类是哪里来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方面的老神话,认为人是神造出来的。
我们中华民族也有类似的神话,那就是女娲抟士造人的故事。
传说女娲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女神,人首蛇身,神通非常广大。
她是怎样造人的呢?有一种说法,说她跟众神合作,共同创造了人。
毛骗中夸父逐日的故事

毛骗中夸父逐日的故事
黄帝打败蚩尤,试图挺进中原,所以就与共工部族开战,黄帝的战车所向披靡,共工战败。
而夸父族呢?为了救共工,三千组人聚沙成山,连绵数十里。
黄帝的战车部队在翻越沙山的时候,夸父族趁机杀出,三千族人悉数战死,但共工部族得以逃脱,后人为了纪念夸父族,就给这座沙山取名叫作夸父山。
又为了保存他的尸骨,避免流沙流失,共工部族就从太行王屋二山取土,覆盖在原来的沙山之上,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型。
而后来黄帝的后代为了丑化夸父,就把夸父描述成一个追着太阳跑的傻子。
传统神话故事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
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
毛骗中邵庄所讲的夸父追日与传统神话故事大相径庭。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主题思想
•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应了远古部 落间旳斗争,塑造了一位豪迈刚烈、 颇具挑战精神旳共工形象,从神话 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 东南流旳自然现象旳原因。从侧面 反应了远古劳感人民探索自然、征 服自然旳强烈愿望。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 旳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 河、渭水旳水不够,又去北方旳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他遗弃旳手杖,化成了桃林。
想
起 因
夸父为何逐日?
像
我
故 事
经 过
逐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胜 任
成 果
夸父逐日旳成果是什么?
:
思索:你们怎样看待夸父?
从主动意义 来看,夸父有 着英雄旳气概, 征服大自然旳 强烈愿望和顽 强意志
从悲观意义上看, 夸父自不量力, 成果是死在半路 上,阐明遇事要 量力而行。
这篇神话体现了夸 父无比旳英雄气概,反 应了古代人民探索、征 服大自然旳强烈愿望和 顽强意志。人们常以 “夸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日”或“夸父 追日”来
通读课文,注意红色字词旳意思了解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
••
(赛跑)(追到太阳落下旳地方)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
•
•
(黄河) (渭水)
•
••
(往北) (大湖)
•
(在半路上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渴死了)
••
(桃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最新整理版)

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 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 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 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 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1.你怎么 看待夸父这一 人物? 2.你如何 理解这则神话 的主题?
资料注解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 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 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 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 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 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 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 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字词疏释:
昔者( 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绳子;断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 塌陷)东 于此(兼词) 南。故水潦尘埃归( 流向)焉 (这里 ) 。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 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 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着 地的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 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 流水的泥沙都向东南角这里流去。
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古义-今义-今义--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步行
走:古义-- 跑
细读课文
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 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 描述夸父?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 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 而死,而他的手杖就化为桃 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夸父逐日》《共工怒而触不周山》过关测试题
夸父逐日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加点字词注音。
4分
夸.父(kuā)颛顼
..(zhuān )(xū)水潦.(lǎo)
二、解释加线字词20分
1、逐.日.(追赶)
2、逐走(赛跑)
3、入.日.(落下)
4、欲.得饮(想要)(喝水)
5、饮于河、渭(到)
6、河、渭不足.(.黄河)
...(够)
7、北.饮大泽(向北)8、弃其.杖(他的)
9、昔.者(从前)10、怒而触.不周山(撞)
11、地维绝
..(绳子)(断)12、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这里)
13、地不满.东南(坍陷)14、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聚集)
三、翻译重点语句16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四、课文理解60分(每个6分)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体裁)。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分)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
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
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
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
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