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合集下载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_共工怒触不周山)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_共工怒触不周山)
lǎo zhé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zmj-7696-43006.swf
1、请听范读,然后朗读。 2、请参考课文注释,划出疑难字 词句,初步理解文意。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
从前。 (共工) = 碰,撞。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断。
========== (省略句)
《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在
主题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拓展训练激活思维
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何不回身挥杖,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 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 在明晨,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吧,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 上!
《共工怒触不周山》叙述共工与颛顼 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 日月星辰移位,江河流水改流向的故事, 讴歌了共工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 雄气概,反映了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 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1、列举为造福人 类,敢于献身、勇 于创新的名人。 2、说说你的梦想?
1、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写一篇小作文:《我有一个梦
古义:绳子。 今义:维护。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所以。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积水。 归向,这里指流向。
1、请听范读,然后朗读。 2、请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划出疑难字词句。 3、请翻译全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25《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25《短文两篇》

9、地维绝( 绳子 )( 断 )10、 故日月星辰移焉( 因此 )( 移 动 ) 11、地不满东南( 饱 满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积 水 )( 归向 ) 13、天柱折 ( 折断 )14、道渴而死 ( 半路 上 )
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是( )
• A.饮于河渭 于厅事之东北角 • B.道渴而死 怒而触不周山 • C.夸父与日逐走 陈太丘与友 期行 • D.弃其杖 其夫呓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
• 1、《夸父逐日》选自: 《山海经》 ,《共 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它们都 是 神话故事 (体裁)。 •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 ”,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 ”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 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反面: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 “怒而触不周ຫໍສະໝຸດ 山”中的“怒” 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 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 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 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力量与 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 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 东南”。)
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 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 这样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 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 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 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 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 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两小儿辩日
• 【文学常识】 •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 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 375)所著,共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 言故事、民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 传于世。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篇一: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题及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夸父逐日〕。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5《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25《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学生用)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链接]:《山海经》简介:《山海经》,书名。

18篇,作者不详,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其中14篇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为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主学习]: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能说说以下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吗?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今义:)②饮于河.、渭(古义:;今义:)3.认识古代汉语的两种句式。

①北饮大泽(又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②弃其杖,(杖)化为邓林。

——[课堂学习]:(一)整体诵读,问题探讨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二)合作探究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答:2.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3.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4.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答:[作业布置](一)背诵《夸父逐日》。

(二)推荐阅读:《山海经》。

(三)熟读课文回答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5.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修订版

25.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修订版
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3.多角度解读故事蕴含的寓意,培养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品简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 自《淮南子· 天文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 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 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初见于《周礼· 春官· 外 史》。
异向思维:“夸父逐日”除了
有积极的意思--比喻人有宏大的 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还有什 么反面的意思?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 来比喻不自量力。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夸父
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
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 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现
在人们还常常用“夸父追日”比喻有宏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 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 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 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 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 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 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预习问题展示 2.听范读,注意字音与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意。
夸 父 逐 日
《 山 海 经 》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海外北经》。 《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 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 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 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 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 值。
合 作 探 究
1、小组探究课文意思,互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
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 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 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 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 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用 心,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 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2023年《夸父逐日》阅读答案

2023年《夸父逐日》阅读答案

2023年《夸父逐日》阅读答案2023年《夸父逐日》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则神话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则中,天地的形状与特征均与现实相符,这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觉得共工是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勇敢、坚强、奋争到底、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3.神话中的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________于生活,并反映生活。

4.他是个力大无穷,神力无边,但暴躁、不计后果的人。

2023年《夸父逐日》阅读答案2文言文阅读。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欲得饮走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至,道渴而死。

25、《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25、《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1、诵读法。

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

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

这样可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夸父逐日)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

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

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

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 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 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 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 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 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 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何谓“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 、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 )、喾(kù )、 尧、舜
1.你怎么看待夸 父这一人物? 2.你如何理解这 则神话的主题?
你怎么看待夸父的 “逐日”?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 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 坚强的神话人物。
失败
英雄
通过神话, 表现夸父无比的 英雄气概,反映 了古代人民探索 自然、征服大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 顽强意志。
“夸父逐日”这个成语 怎样理解?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说说你所知道的 一些古代神话 故事。
夸父逐日
--------
《 山海经》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 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 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 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 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 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 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 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 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 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 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 早的有关文献。
问题探究: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 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 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 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 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 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 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 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 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 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褒义
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和气魄也比喻人 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
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比喻自不量力。
么的 启身 从 示上 夸 ?, 父 我这 们个 得神 到话 了人 什物
《 淮 南 子 》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 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 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 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 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 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 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 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
问题探究:
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 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不向强权低头的人。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 反面: 不计后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我们今天如 何加以认识? (对神话进一步认识→不理解产生、想象) (神话与故事的联系)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 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 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 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 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 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 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 义的色彩。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湖,传说其大纵横 千里,在雁门山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 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 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 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 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熟读课文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注意 下列粉红色词语的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竞跑,赛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 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 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 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 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 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 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 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 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 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 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 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 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 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 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 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 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 族的英雄。
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 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 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 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 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 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 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 人格化。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 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 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 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 朝东南方向流去 。
故事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 争帝
经过:败后 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何意?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 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 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 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 叫不周了。
熟读课文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注意 下列粉红色词语的解释。
字词疏释:
昔( 从前)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 )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绝( 断 )。 天倾西北,故(所以)日月星辰 移焉( 代词:这里 );地不满东 各种积水)尘埃归 南。故水潦( 焉。
追赶到太阳 落下的地方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想要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结果:日月星辰 移位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共 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心中 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工发怒 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 态) • 共工心想:同为帝皇之后,凭我的本 领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颛顼能夺取天下, 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