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的来历
文峰古街景点介绍

文峰古街景点介绍文峰古街是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街道,该街道是济宁市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条明清时期的古老街道之一,被誉为“小京都”。
文峰古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是游览济宁时不容错过的景点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文峰古街的主要景点:1.文庙:文庙是一座专门用于祭祀文学圣人的庙宇,也是文化传统的象征。
文峰古街上的文庙可以追溯到明朝,保存至今。
庙内保存了大量的石碑和文物,如刻有明朝官员名字和家谱的牌坊、屏风、石鼓等,这些石制品的制作工艺精湛,历久弥新。
同时,庙内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是了解当地文化的绝佳场所。
2.大观楼:大观楼是文峰古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电影《甲方乙方》取景地之一。
大观楼是一座木制的重檐楼阁,高三层,历经数百年依然屹立不倒。
楼内有展示济宁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陈列馆,可以了解到济宁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和名人。
3.周氏大院:周氏大院是一处传统的宅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西朝东,占地12000多平方米,是文峰古街最大的宅院之一。
大院由几个院落组成,其中主院落是为周氏家族居住而建,其他院落则是为客人和仆人所用。
大院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有从南方传来的园林建筑元素和北方的木结构建筑特色,构造精湛,色彩斑斓。
4.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位于文峰古街中心,是文峰古街文化活动和娱乐的主要场所。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5米的狮子型钟楼,被誉为“济宁之钟”。
每到除夕,广场上都会有烟花表演和舞龙舞狮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
5.嘉禾书院:嘉禾书院是文峰古街里另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始建于明朝,是一座集书院和宅第于一体的建筑。
书院内按照传统的布局设计,包括大门、山门、厅堂、迎客亭等,庭院和建筑都很具有济南古典建筑特色。
以上就是文峰古街的主要景点介绍。
文峰古街是济宁市的文化瑰宝,它保存了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真正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果您有机会前来济宁旅游,一定要来文峰古街欣赏其中的风光。
文峰山风景区简介

文峰山风景区简介文峰山风景区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峰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东经120°02′,北纬32°10′,地处海门市西南部,距海门市中心15公里,距南通市中心6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文峰山是一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山峰,地处三江之滨,湖水和山水相交接,其风景独特优美,且多有神话传说,令人神往。
文峰山主体为片状玄武岩,因形似文字而得名,故又名“字峰”。
山顶有一座座塔,有的是古时的烽火台,有的是建于明清时期的祭祀台,有的是近代的观景台;有的是中国古代的祠庙,有的是宋、明、清时期的寺庙,有的是近代的宗教道观。
文峰山风景区内主要有以下景点:一、字峰字峰位于文峰山顶,海拔326.7米,面积2.2平方公里,是文峰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
字峰主体为片状玄武岩,因形似文字而得名,故又名“字峰”。
在字峰上可以看到大量古老的烽火台、古寺庙、祭祀台以及观景台。
二、天宫洞天宫洞位于文峰山中部,海拔259.6米,占地2.2平方公里。
这里有“神龙之宫”、“龙凤之宫”、“凤凰之宫”、“鹤凰之宫”、“腾云之宫”、“凤凰之宫”、“天宫之宫”等一大批神话传说故事。
三、六合泉六合泉位于文峰山脚下,海拔95.3米,占地1.2平方公里。
六合泉由6条小溪合流而成,水质清澈温和,周围多有小桥流水、竹林古井以及一片片绿草如茵。
四、鹿鸣寺鹿鸣寺位于文峰山北部,海拔238.3米,占地0.2平方公里。
这里有一座明代修建的佛教寺庙,寺内有真武大帝铜佛、观音大士铜佛、鹿鸣大士铜佛以及一大批佛教雕刻艺术。
五、芦芽塔芦芽塔位于文峰山脚下,海拔132.3米,占地0.1平方公里。
芦芽塔始建于明代,为一座十三层的砖雕式石塔,内部刻有佛教寓意语句、明代历史人物以及明代宗教寓意图画。
六、泊舟台泊舟台位于文峰山东部,海拔290.7米,占地0.2平方公里。
泊舟台始建于明代,当时主要用来供奉明代军事将领王守义。
莱州云峰山简介

莱州云峰山简介门票:30元/人开放时间:8:00-17:00。
最佳旅游时间为4月份至10月份。
交通概况:从城区沿三蓝路向南直行4公里,向东行3公里即到。
云峰山简介:云峰山别名文峰山、寒同山,俗称笔架山,座落在市区西郊莱州城南15华里处,林壑优美,山青水秀,”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
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表里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
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不雅海童诗》等。
云峰山岩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画。
春来,苍松滴翠,百花吐艳;初夏,刺槐花开,皑皑雪白;秋日,松涛波涌,霜染枫红。
“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
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表里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
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魏碑之冠。
另有《论经书诗》、《不雅海童诗》等亦为名刻。
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国表里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
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白叟,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接踵而来。
云峰刻石不仅是书界圣地,更成了连接四海友谊的桥梁。
景区介绍云峰山海拔305米,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表里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
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不雅海童诗》等。
“94年文物古迹旅游”将云峰山的石刻做为入选的景点。
云峰山位于莱州市南7.5公里处,三座山峰东西一字摆开。
酷似中国传统的笔架,所以本地人又叫它“笔架山”。
安阳文峰区

安阳文峰区安阳文峰区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部,是安阳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划。
文峰区总面积约为158.6平方千米,人口约为48万人。
该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历史上,安阳文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安阳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到了公元前494年,安阳被韩国卫国所占领,成为卫国的都城,这也标志着安阳在历史上地位的显著提升。
在汉朝时期,安阳更成为了西汉王朝的都城,并且成为了“古都安阳,内朝皆发”的中央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文化方面,安阳文峰区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个古代文化名城,安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例如,在2001年发现的安阳殷墟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商代晚期遗址,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封建王朝遗址之一。
这个遗址还被列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安阳还有安阳石刻、汉代砖雕、宋代小楼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宝藏,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除了历史和文化,安阳文峰区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该区地处黄河平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和优美的河湖景观。
其中,文峰湖是安阳最大的淡水湖,湖面宽广,水质清澈,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此外,安阳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如白云山、西山绿地等,供游客们休闲散步、观赏花草树木。
在经济方面,安阳文峰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扶持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安阳文峰区逐渐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其中,安阳的装备制造业是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安阳拥有一批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涵盖了冶金、机械、电力、汽车等多个领域,为安阳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此外,安阳文峰区还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区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
文峰区的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在城市建设方面,安阳文峰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建文峰·建文帝

重庆南温泉,昔日有著名的十二景,为抗战时期寓居此地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亲自命名并题写,其中一处胜景为建文遗迹,系指建文峰及其历史遗踪。
建文峰为南泉最高峰,原名禹山,海拔504米,其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景色宜人。
禹山的更名,与六百多年前,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息息相关。
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被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
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驾崩时,他21岁。
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后大力革新内政,锐意削藩,激起了众藩王的不满与反抗。
坐镇北平的他的四叔、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遂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要用武力推翻侄儿的江山。
在燕王大军压境、南京兵败城破之际,建文帝却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史称明朝第一疑案。
其去向众说纷坛。
主要有:自焚说。
公元1343年(即建文四年),燕王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
《太宗实录》记载,得知燕王率兵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又自叹: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殉国,妃嫔侍从等,大都随其蹈火而死。
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
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焚烧而死,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
燕王见到尸体,难分男女,惨不忍睹,不胜悲戚,抚尸痛哭,称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短路呢?其继位称帝后,仍以天子旧规礼葬建文皇帝。
《明史·成祖本纪》上,也有此一说。
出亡说。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清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杀,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帝知燕军破城后,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
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先祖临死时,留下一个铁箱,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
群臣急忙把秘密收藏的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也就是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人的名字。
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的来历很久以前〃应城大洪山的山涧里有一条青龙〃是东海龙王的幺儿子〃因为心术不正〃它父亲罚它在这里面壁思过〃静心修炼。
它听说天宫的玉女仙子常到汤池温泉游玩、沐浴〃就妄想沾点仙气〃增加一点功力。
它在玉女仙子走过的地方滚一滚〃站过的地方嗅一嗅〃坐过的地方闻一闻〃然后钻到汤池温泉里洗澡。
由于它的道行不深〃搞得山青水秀的汤池地界乌烟瘴气〃泉水污染〃病毒漫延。
汤池温泉是玉女仙子造出来的〃有疗疾、饮用、灌溉等作用。
当初〃她私自下凡除掉了一条为害应城一方的蟒蛇精〃违反了天宫纪律〃玉皇大帝派执法官捉拿她回天庭问罪。
她性情十分刚烈〃认为自己下凡为民除害并无罪过〃就投入泉眼中以死相抗。
她的肉身和随身携带的那把天宫御厨生火用的宝扇一起沉入了泉底〃因而造出了汤池温泉。
但她的仙魂还是被押回了天宫。
玉帝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判玉女仙子无罪〃并为她办了特别通行证〃让她随意来往于天上人间。
她见青龙冥顽不灵〃急于求成〃祸及百姓〃决定到下界教训它。
玉女仙子来到汤池地界〃先用玉簪刺破手指〃将鲜血滴入温泉中解毒〃然后从大洪山的悬崖绝壁采回灵芝配成药方为百姓们愈疾。
等一切处理妥当〃她驾上祥云来到大洪山顶〃对着山涧脆声叫道:“孽障〃你不听父言〃疏于修炼〃急于求成〃乃至殃及百姓〃快出来随我见你老父去!”青龙此时正将身子盘于山涧〃仰头向天练吐纳之术〃搞得山涧乌云密布〃腥风阵阵。
它听到玉女仙子的喊声〃急忙钻出来嘻皮笑脸地说道:“仙子不仅长得漂亮〃声音也蛮好听哩。
听说沾了你的经血能增加功力〃你现在就给小龙吧〃小龙渴盼已久矣!”玉女仙子一听大怒〃从发髻抽出玉簪向它掷去。
青龙将身一扭〃飞到空中〃反而笑嘻嘻地朝玉女仙子凑了过来。
玉女仙子见一击不中〃大喝一声:“孽障〃看本仙子今天代你父教训你!”就变成一只白虎朝青龙扑了过去。
青龙自知不敌〃转身钻入云梦泽。
玉女仙子还原本身〃拿出宝扇猛挥。
青龙怕热〃就溜进了富水河〃企图逃入汉江〃潜往大海。
玉女仙子见富水河陡涨〃知道青龙溜进了富水河。
文峰塔来历

文峰塔高34米,砖石结构,属七级六角楼阁式佛教宝塔。
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
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
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
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
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
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
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
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
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
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
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
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
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
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
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
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文峰塔的神话传说范文

文峰塔的神话传说范文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
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
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
”(《龙池春涨》)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
“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
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
”(《龙角池》)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
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
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
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
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
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
”“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
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
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公安局文峰路派出所的名称来源于2009年建所时的办公地点——文峰路(现已更名为珠江路),而“文峰路”的则是来源于在滁州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峰塔。
滁州文峰塔是明朝万历年间滁州郡守丁士奇于1588年捐俸集资所建。
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为青石所砌须弥座,塔身内嵌杉木柱数十根,塔门朝西,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檐,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
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
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精美细致;塔顶臵宝瓶,为圆锥形汉白玉雕成,通高近三十五米。
塔内设有旋梯可以登塔俯瞰滁城,后因年久失修塔门封闭。
宝塔建好后,塔旁修建两层木楼书院一座,初为文昌阁,后为鸿逵书院,至新中国成立前仍臵“书报任人观览”。
滁州建塔还得从滁州郡守丁士奇说起,丁士奇,号春塘,顺德举人,万历十六年任滁州郡守。
丁士奇为人宽厚仁爱,豪爽仗义,清正廉明,关心百姓。
他上任的那年,滁州发生饥荒,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用于赈灾,并在滁城四关镇分设粥厂,为老百姓施粥,因此许多人都活了下来。
同时调动军队在滁城四门加强戒备,防止盗贼入城,深受百姓爱戴。
丁士奇上任后见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山灵水秀,人文荟萃,名人名宦辈出,唐代韦应物,宋代欧阳修传世之作皆出于滁州,但到了明朝“文运稍不振于古”,一心想在滁大展宏图,重振文风,经风水学者点拨,认为滁城扩建后,“西则诸峰环峙,青翠万叠;南有玉带环抱,天然环壁。
但东南微缺,宜修补之”。
所以,丁士奇捐俸集资修建了文峰塔,意在接巽(东南)方地脉英奇之秀气,以振文运。
文峰塔原名“文笔峰”塔,取“文峰塔尖尖,滁州出状元”之意。
果然,不负丁郡守之望,万历壬辰年(1592年)滁州出了个文进士贾岩,武进士张鹏羽。
文峰塔建好后,巍峨屹立在滁城中心近400年,成为滁州乃至江淮之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重要标志。
可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却让古塔遭受了彻底的毁灭。
1966年8月底的一个晚上,“革
命造反派和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对文峰塔伸出了可恶之手,在汽车和拖拉机的呜咽低沉的轰鸣声中,矗立在滁城已近400年的文峰塔轰然倒地。
这时半夜的天空下起了濛濛小雨,善良的百姓都说,这是天在哭啊,是的,祖先遗留的物质文明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永远的消失了。
文峰塔被毁已达40余年了,毁在那特定的历史年代。
毁塔本身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正是这部分重现了历史,寄托了反思,每当人们饭后茶余滔滔不绝谈古论今之时,说到滁州琅琊山,醉翁亭之际,总是忘不了滁州曾经还有个巍峨凌空矗立于江淮大地近400年的文峰塔。
2009年市地名办经报市政府同意,将在开发区城北新区新建的原“纬五路”更名为“文峰路”,即是为了纪念这“文峰塔”。
我所建所时取“文峰”为所名,也是为了鞭策全所民警能够像“文峰塔”的建造者丁士奇那样“宽厚仁爱,豪爽仗义,清正廉明,关心百姓”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贯彻到派出所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开发区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的安居乐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