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11.1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有时先于或落后于)
②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阻碍作用; 先进的……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第一位)
综合探究:
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 天,为什么会存在落后 愚昧的思想?体现了什 么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人类社会生 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论(4、5)
辩证唯物主义 马哲
认识论(6) 唯物辩证法(7,8,9,10)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人生价值观(11、12)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1)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 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 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
一:三对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两个矛盾、两个规律 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两大基本规律 三:历史发展总趋势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 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观的 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 新意识。 创新的作用:p78-80
6.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 论的统一 7.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同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 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 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既要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 点论的统一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 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中政治-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中政治-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
(3)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 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
㈠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㈡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的。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 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劳动者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最革命、最活跃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 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B.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 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 经济基础 的发展和变革。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1(导学案)

11.1(导学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分析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2、结合实例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结合实例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说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难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学习过程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课件

漫画《不同步》说明( )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 C.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某地区党委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积极建设反
腐倡廉制度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得到
加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断提高。从历史唯物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 物主义
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 社会历史观
物主义 价值观
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课预习
0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 0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重、难点) 03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物质
决定 能动作用
用来
意识
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
主义角度看,创新反腐体制体现了 (
)
A.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制度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C.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体制创新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保证
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A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制形式、 分配形式、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016年浙江省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知识梳理典型学考真题详解答案)

2016年浙江省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知识梳理典型学考真题详解答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条目考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考纲解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能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极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要充分一些)题型示例【例】(2015·1月浙江学业考)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错误,故本题选D。

【答案】 D考点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c)考纲解读(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之一,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表现在:①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当生产关系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之二,是指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1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1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评价提升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
程是曲折的。
即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评价提升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B.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
(当3上)层经建济筑基适础合和经上济层基础建状筑况的时相,互会作促进用经及济其基矛础盾的作巩固用和,完体善现;了当两上
评价提升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合作探究
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 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为 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 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 本主义社会里能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 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促进社会的发 展?为什么?
知识拓展

11.1《简谐运动》教案

11.1《简谐运动》教案

简谐运动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认识弹簧振子(2)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简谐运动运动学特征的探究过程,加深领悟用图像描绘运动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简谐运动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及图像的物理含义三、教学难点:简谐运动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四、教具:水平弹簧振子、竖直弹簧振子、单摆、振铃、托盘天平、物体平衡仪、音叉、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引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一节简谐运动(板书)。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古筝演奏。

问题1:古筝为什么能够发出声音?(琴弦的振动)问题2:还有哪些乐器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二胡、琵琶等)振动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问题3:能不能再举例一些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振动?(说话时声带振动等;剧烈而令人恐惧的振动——地震)我们实验室也普遍存在这样的振动,请大家仔细观察,演示如:天平指针的振动、音叉的振动、单摆的振动、水平弹簧振子、竖直弹簧振子。

在我们演示的振动中有水平方向的振动也有竖直方向的振动。

问题4: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在某一中心位置来回运动,强化“往复”和“周期性”)我们把这个中心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原来静止的位置,标出竖直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把振动的物体叫做振子)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

简称为振动特点:往复性、周期性简图示意:实际的振动是非常复杂的,大家已经观察到刚刚的振动在阻力的作用下,有些很快就停下来,有些振动的幅度正在减弱。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不计一切阻力,简化为理想模型。

我们把像这样由弹簧和振子构成的振动系统称为弹簧振子。

弹簧振子将保持这个幅度永远运动下去。

二、弹簧振子:是理想模型1、条件:振子看做质点;轻质弹簧;不计一切阻力本章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学习怎样描述振动,振动有什么性质。

11.1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

11.1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

社会生活结构图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决定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
生产活动 实践
吃、喝、穿、住
明确几个问题: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P89)
生产力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 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产生的。 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 想和很强的宗教观念。 这种现象又反映了哲学的一个什么思想?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落后于社会 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P88]
总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君权神授
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初期与现在的 幸福观、金钱观、消费观、道德观等比较
现在 成为经济效益的 金钱观 肮脏的字眼, 标志 忌讳 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倾向于内在追求 要求物质生活的 不断提高 八十年代
幸福观 知足者常乐,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消费观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勤俭,朴素 能挣会花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 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 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 以及风俗习惯等。
探究活动(二): P87材料
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 又是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7、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0、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
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
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11、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附:考点背记:
考点122: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BDBCC B AA DDD
答:(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BDBCC B AA DDD
答:(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BDBCC B AA DDD
答:(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BDBCC B AA DDD
答:(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