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4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春望》 《雁门太守行》《赤壁》 《渔家傲》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 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 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 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 合称“陶谢”。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 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 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 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 事人生的感慨。以这一首的格 调最为闲雅有致。
杜牧
作者:杜牧
杜牧:
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其诗英气勃发,清朗 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 绝。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著有<<樊川 文集>>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
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去处于晚唐那样 一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中 抑郁情怀;他有绝世的才华,而且性格 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 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 爽清丽。怀古伤今是他的诗歌一大主题。
借曹操和周瑜的故事,表现了诗 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题)
雁 门 太 守 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 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 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 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 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 帜。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五首1、石壕吏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卖炭翁作者: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4、关雎作者:先秦·《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ī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è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蒹葭作者:先秦·《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八上诗词五首

八上诗词五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品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五首诗词,一起来欣赏和分析它们的内涵与意境。
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送别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它渲染了离别的伤感与愁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古原、草地为背景,描绘了离愁别绪。
这首诗词表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无奈,又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尽哀婉。
通过草原的景色以及描写,使人们沉浸在诗词营造的离别气氛中,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王之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诗词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绝艳之作”。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壮美场景与豪情。
通过描写楼宇的高耸与鹄鹜之飞,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壮志与追求卓越的心境。
这首诗词既有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志向与追求的表达,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第三首:《枫桥夜泊》——张维屏《枫桥夜泊》以枫桥、夜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中的夜色和枫桥营造出安静、幽美的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于静谧而宁静的夜晚。
通过对人物心情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的感触。
这首诗词温婉而静谧,给人以平和、舒适的感受。
第四首:《登高》——杜甫杜甫的《登高》是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自然山川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通过对壮丽山川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认识。
诗词中的景色和意境给人以宽广和豁达的感受,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第五首:《春晓》——孟浩然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春晓》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表现了春天的阳光灿烂、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诗词中的描绘与细腻的语言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早晨,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色。
这首诗词温暖而富有希望,给人以愉悦积极的感受。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五首代表性诗词。
它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情感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的感悟。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八年级上册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咏雪课文一:《夜泊牛渚怀古》---杜牧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课文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单元:楚辞名篇课文一:《九歌·湛夜》---屈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矫兮,劳心悄兮。
课文二:《离骚·欲将沈骚》---屈原游阳鲜则已,抱璞贵而贱。
洞庭泽既平,史册阖庶几。
第三单元:唐诗风华课文一:《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课文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四单元:宋词佳作课文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课文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第五单元:诗经的世界课文一:《采莲曲》---佚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课文二:《小雅·采蘩》---佚名采蘩采蘩,采蘩有若。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第六单元:唐诗之美课文一:《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文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七单元:古文观止课文一:《阿房宫赋》---杜牧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课文二:《春秋》---左丘明前出师表,后骖乘矣。
千里冯唐,千里翰海。
以上便是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这些古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The bright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I thought it wa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observe the bright moon, and lower it to miss my hometown.二、《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you desire to see a thousand miles, go beyond the next floor of the tower.三、《望天门山》 - 杜甫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Translation:The Tianmen Mountain interrupts the Chu River, the blue water flows back here.四、《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ranslation:The wind is fast, the sky is high, the apes wail sorrowfully.The clear lake has white sand, birds fly back.Endless fallen leaves are falling, the Yangtze River keeps rolling.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 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 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 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 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 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1.)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2.)写出 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为珍贵,(3.)表达了诗人 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弃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对大自然的热爱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 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 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 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 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 么?
人生和自然的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 、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 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 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 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 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 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 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 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 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 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 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 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 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有《陶渊明集》。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 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 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 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 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 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 解。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 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
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
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
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
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是抓住了那些词语和意象来表 达心境?
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令人满目疮痍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家破亡而成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簪。衰老的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诗歌主旨: 国都残破的感慨 和对亲人的挂念, 这首诗能反映当 时的民心,使读 者有更深的体会。
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 象。这是一幅沦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 丛生、满目疮痍。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诗人__忧_国__伤_时__的感情。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 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 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 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伤_痛_、_愁_闷____ 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
•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 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 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 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感__伤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_感__时__伤_别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 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颈 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4 诗词五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 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 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 导入 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 新课 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 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 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 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 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 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 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 守行》《秦王饮酒》《梦天》。有“雄鸡 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 古佳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远离 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 趣。
结庐在人境,陶而渊无明车马喧。只保要留心一境颗旷远远离,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世的心,就不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受。到世俗的干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景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
————————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 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
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 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写 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 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 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 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 的一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 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 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பைடு நூலகம்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 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 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 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 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作 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 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
背 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 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景 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