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预习导学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析:本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语言简洁,内容紧凑,讲述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故事。
教学创新: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孩子读好长句子,并通过微课的形式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背景,同时以单元教学重点“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方法,梳理文章线索,层层深入,体会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感悟人物品质,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新词,会写生字,学会用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重点:读文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
板书设计16 朱德的扁担战士敬爱朱德越发地位尊高环境恶劣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课中笃行一、谈话导入,学习生字。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学习生字,补充课题。
3.出示“扁担”图片,认识扁担。
【设计意图:扁担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出示图片了解扁担,介绍扁担的用途,学好下文。
】二、初读课文,积累方法。
1.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2.出示本课生词,检测词语。
3.出示句子,通过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由词到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本课的句子较难,帮助孩子梳理读好句子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播放微课,了解文中人物和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微课,让学生明白人物的历史地位,了解背景内容,体会井冈山生活环境的艰苦,为理解下文内容做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敬爱朱德同志了?在交流中给学生空间,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重点句子感受战士们对朱德越发敬爱的情感,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
重点讲解句子:(1)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预习学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前导学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阐述,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字音字形歌谣.( y áo ) 契.合( q ì ) 旷.远( ku àng ) 海啸.( xi ào ) 苟.安( g ǒu ) j ū n ì( 拘泥 ) 词语释义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驱 遣 我 们 的 想 象 作者与读者读者欣赏作品 作 者 读 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领会)意境 所感 所见无可比拟:没有可以比得上的。
自主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阐述的观点。
答: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和高尔基的作品为例,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最后点题,进一步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课后提升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顷.刻(qǐng)陨.落(yǔn)狩.猎(shòu)长吁.短叹(yū)B.契.合(qiè)苟.安(gǒu)拘泥.(ní)怒不可遏.(è)C.炽.热(zhì)缄.默(jiān)酬和.(hè)汗流浃.背(jiā)D.歌谣.(yáo)海啸.(xiào)旷.远(kuàng)吹毛求疵.(c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签赏炊烟轻描淡写无可比拟B.畏缩恐惧怅然凝望一泄千里C.懊悔斑斓舒适愉快粗制滥造D.萌发倾诉得意扬扬迫不急待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那刺眼的白光瞬间把蓝黑色的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奇观。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 夏天里的成长 导学案

16 夏天里的成长导学案课题夏天里的成长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在文字表述上的特点。
3.懂得要珍惜时间,抢抓机遇,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
(教师)2.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兴趣引导,揭示文题(用时: 5分钟) 1.巧妙提问,激发阅读兴趣。
2.引导联想,鼓励学生思考。
3.归纳点题,引出本课标题。
1.初步感知夏天。
2.根据提问,想象在夏天成长的事物,交流发言。
3.跟随老师的步伐,带着信心和好奇心齐读文题。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意见。
2.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用时: 10分钟) 1.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 同桌互相考一考。
(2) 生字默写大比拼。
(3)图片展示“蔗”“缝”“瀑”的间架结构,动画展示“瀑、蔗”的笔顺。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缝”的两个读音。
2. (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写得又好义工整。
(3)注意观察生字结构特点,练习书写“缝、坪”等字。
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三、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 1. 认真聆听,感受朗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2分钟) 音。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谈谈对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感受。
16《麻雀》(导学单)-语文四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麻雀》导学单【学习目标】1.巩固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重点】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难点】运用屠格涅夫的方法,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想到的事情,说清楚,写明白。
【学习过程】一、精读课文,学习方法1.回顾课前预习,提出主要问题:勾画出文中印象深刻地部分,并用词语或短语在旁边简单的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2.思考:那么这三种动物中,哪种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老麻雀:(1)比喻:体会老麻雀的着急。
(2)动作:挓挲、发抖;叫声:尖叫、嘶哑(感受老麻雀的绝望与无畏)。
(3)朗读:读出着急、绝望……(加快语速、加重语调……)范读、过渡:老麻雀为什么给你留下这么深刻地印象呢?猎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猎狗:嗅、张开大嘴、锋利的牙齿、愣过渡:面对这么凶猛的猎狗,老麻雀为什么会不顾自己的生命而飞下来呢?小麻雀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麻雀:呆呆、无可奈何、嫩黄、绒毛二、回顾全文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些词语,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想象作者是运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这几个角色写清楚的?1.快速浏览课文;2.预设: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3.小结:文章中让人印象深刻地部分就是这件事的重要内容,写一件事,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把听到的或者想到的写下来,清楚的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4.回顾全文:让我们再次走近《麻雀》和作者一起近距离的去听、去看、去想那感人的一瞬间。
三、总结方法,仿写片段1.总结方法:通过《麻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地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仿写:观看视频(小鸭子过马路),请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6课 五四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3日,运动中心,主力。方式。
主要口号。
第二阶段:1919年6月3日—6月28日,运动中心,主力。方式、
、。
2、结果: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的职务,6月28日拒绝在上签字。中国第一次。运动胜利。
三、薪火相传.五四运动的发生
C4、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C5、五四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主要指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A5、顾维钧:“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材料中提到的和约是指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凡尔赛和约》 D.《九国公约》
A6、中国共青团团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文中的“五四”发生于: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6课 五四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Ⅰ、课前预习
一、风雨如晦(五四运动的背景):
1、民族矛盾加剧:一战爆发后,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机扩大在华利益,出兵对德国宣战,占领山东全省。日本妄图独占中国,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递交,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支持,基本同意。
A.1918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1年
B1、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 B.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渺茫()(2)玄虚()(3)脊梁()(4)诓骗()⑸搽()2、解词。
(1)玄虚(2)渺茫(3)前仆后继(4)污蔑⑸伤古怀今⑹诓骗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二、合作探究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三、拓展训练: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8、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9、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达标检测10.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11.“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五、整理导学案六、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16课《盼》课前导学任务单及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 16盼课班级: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课题:16盼学习笔记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重点)3.能借助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第一步:初读课文,正读音。
第二部:再读课文,学字词。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并随时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熟记生字)1.读一读,连一连,填一填。
chún xiù fēng shuǎi jiàng suō péng rǎng bèng疯唇袖甩缩酱嚷蹦蓬上面的生字中,“酱”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甩”共()画,最后一笔是()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喧闹:(2)逗引:(3)理直气壮:第三步:三读课文,思问题。
第四步:熟读课文,明内容。
1.“我”因为有了一件新雨衣,所以盼着,最后终于,表现了作者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写“我”的心情时,借助了景物描写来表现。
比如,下雨前,“”;看下雨时“”;雨停后,“”;走在雨中时,“”。
第五步:动手动脑,查资料。
(搜集铁凝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读一读)第六步:我的疑问课堂检测一、小组合作学习、查练。
1.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微课二维码(请勿超过格子大小)2.检查导航完成情况。
3.分配展练任务,做好展练准备。
二、师生展练,互动交流、评价。
1.小组展练:字词的认读、书写;形近字组词;词语理解及运用。
提示字形:酱缩2.小组展练:3.练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1比喻句: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2拟人句:①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素材】16 草原(导学单)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16《草原》(第二课时)导学单
班级小组
【我们的学习目标】
1. 能抓住重点词句来赏景、品人,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 能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草原景色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
【课前】
1. 查找资料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待客之道、风俗习惯。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这篇课文描写了草原的景和人。
文中第2-5小节主要写了人的活动。
可以分成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四个内容。
【课中】
1. 小组交流,用一个凝炼的词语完成填空。
由组长执笔。
第3小节:()相见
第4小节:()款待
2.想象情景,完成写话:(提示:可以用上语言、动作、神态等)
夕阳西下,碧绿草原显得如此辽阔而温馨,蒙汉两族人们彼此依依不舍,
【课后】
1. 背诵第1、2小节。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二)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1)这两段话分别描写了和时候的草原景色。
(2)这两段话里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中把草原比作了。
3. 找一些关于草原的片断描写,摘录下来。
4. 读读老舍的作品。
老舍创作的许多小说,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他的散文,读来就自然,顺口,易懂。
建议大家读一读老舍的作品,亲自感受一下。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导学单
课中讨论单
1、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不怕人了,而且相处得非常好?
2、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4、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末检测单
一、指出下列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1、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
2、它(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把_____ _比作__________
3、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反义词。
信赖()简易()熟识()细腻()九、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色:A颜色;B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C种类;D情景;E物品的质量。
1、公园里的气球各色各样。
()
2、小英喜形于色,捧着奖状跑到妈妈身边。
()
3、路人行色匆匆,都在赶着上班。
()
神气:A神情;B精神饱满;C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4、他说话的神气十分认真。
()
5、少先队员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显得很神气。
()
6、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伏:A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B低下去;C隐藏;D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1)解放军战士潜伏在树丛里。
()(2)三伏天里温度最高。
()(3)我伏案写作。
()(4)河里的波浪时起时伏。
()
2、“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中的“小家伙”一词反映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写下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