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学案第16课
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红绫.()懒惰.()安详.()乞丐.()预警.()怅.然()诅.骂()蜷.伏()一缕.()虐.待()屋脊.()叮嘱.()辩.护()怂恿..()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芙.蓉鸟()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从容不迫,稳重。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⑦弯着身体卧着。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⑨悲伤凄楚,悲苦。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16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难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自主学习】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背景)1.“二十一条”:(1)背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________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____________政府递交。
(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________召开和会。
(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________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思维拓展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一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二是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
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际背景:一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三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是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特点:【思维拓展二】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⑴反帝的根据: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⑵反封建的根据: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小组将获得有关西域的奖品作为鼓励。
一、教学目标:1.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2.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 由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新课——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内容P91-94,根据下面提纲预习新课。
1.路在何方——西域的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 和 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丝路再现——丝路示意图: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丝路探险1.路在何方:观看微视频《图说西域》,导入西域概念的学习。
2.乡关何处:阅读教材P91-92,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合作探究张骞的精神?并展示交流。
3.天涯归路:阅读教材P92,掌握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明确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投笔从戎:阅读教材P93-94,观看微视频《投笔从戎》,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故事。
板书:二、丝路辉煌1.梦回千年 丝路再现:阅读教材P92,根据动态地图探究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2.穿越千年 商旅不绝:模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掌握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3.扬帆起航 行者无疆:阅读教材P93,观看微视频《海上丝路》和地图,了解海上丝绸之路。
4.丝带飞舞 铸就辉煌:合作探究,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交流。
板书:三、丝路重生展示现代丝绸之路的图片,有感情的朗诵短诗,情系丝路,祝福丝路!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1.选择题(1)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探险家是 ( )A.张骞B.班超C.甘英D.安敦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 138年D.公元 119年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4) 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6)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7)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 ) 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8)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2、读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问题:(1)丝绸之路开辟于____(朝代),它是古代连接___洲和___洲的陆上要道。
第16课时 《混合运算2》导学案

第16课时 《混合运算2》导学案知识目标:1、典型的分配律计算题;2、可转化为分配律的计算题;能力目标:分配律的灵活使用。
知识点一: 利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1、阅读下列对:(41+61-21)×12的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显得更简单。
解法一:原式=(123+122-126)×12=-121×12=-1解法二:原式=41×12+61×12-21×12=3+2-6=-1解法二运用了分配律,把12分别与括号里每个数相乘,得到的都是整数,从而显得简单。
2、阅读下面对:(41+61-21)×13的两种解法,使用分配律是否还是一样的简单。
解法一:原式=(123+122-126)×13=-121×13=-1213解法二:原式=41×13+61×13-21×13=413+613-213=1239+1226-1278=-1213解法二,同样运用了分配律,但计算显得更为复杂,因为通分之后,分子变得非常大,不如解法一,通分之后,分子并没变大,所以解法一显得简单。
为什么第一题运用分配律解题显得简便,而第二题运用分配律却显得不那么方便?这是因为,第一题中12是4、6、2三个分母的倍数,而第二题中的13不是。
因此,并非所有题都是用分配律简单,而要分析题目特点。
练习:一、观察下题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计算: 1、(109-151)×30 2、(61-21)×6学习方法指导判断一种运算是否简单,主要有:一、整数运算相对于分数运算简单; 二、分数运算中,分子分母数字较小则简单。
三、符号较少的运算比较简单。
1、2题适合用分配律,原因是:30是 与 的倍数,6是 与 的倍数。
3、(31-41)×11 4、(51-32)×7二、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1、(107-51)×(-20) 2、(31-21)×(-12)3、(-31+41)×(-11) 4、(41-32)×(-7)知识点二:可转化为分配律的计算题 题型一:含带分数的乘除计算题。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第16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历史史实:①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鸦片战争。
②中国战败与列强签订一系列条约。
2.历史解释:①为何是1840年?不是1740?②为何是中英之间?不是中美?③这场战争为什么被称之为“鸦片”战争?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中国战败告终?⑤这场战争对战争的双方有什么影响?【名词解释】1.半殖民地:有自己的政府,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压迫的社会形态。
2.半封建:形式上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4.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5.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6.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
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16课 血肉筑长城 导学案

授课时间:第18周主备人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16血肉筑长城
课型
新授
学法
合作探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识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2、明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难时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疑难问题作出标记
2、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1)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请结合课本79页、80页(上)图,如何向国民介绍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呢?
(2)八路军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
(3)讨论解决“动脑筋”(第81页):你能试一试,从目标、规模和战绩三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吗?
4、抗战胜利前夕,()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 )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的重要问题。
5、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 )年( )月()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合作探究与展示
(小组讨论整理以下问题答案,抽签选取题目展示,各组长及老师评判各组答案。)
7、中共七大制定了怎样的政治路线?
8、填写下列简表: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
获
体
会
C.抗日战争开始D.北伐战争结束
5、1945年《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指()
A.8月15日B.9月2日C.9月9日D.10月25日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第16课诵读戒子名篇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重点难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重点)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体会文章主旨。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学习过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教育名篇。
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好赶上诸葛家为诸葛瞻招聘伴学,而考察的内容正好是《诫子书》,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应聘诸葛家的伴学,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1.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后辅助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诫子书》等。
2.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料链接《说文解字》:“诫,敕也。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
“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
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边六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 年--月--日星期--- 编号:备课组教研组长签字:
能
力提升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堂巩固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
A、西汉麻纸
B、埃及草纸
C、欧洲羊皮纸
D、蔡侯纸
2、下列人物中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张衡
D、扁鹊
3、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
眼不花,牙齿完好。
你知道这种方法是
A、经常饮酒
B、常服“麻醉散”
C、常练“五禽戏”
D、常吃中药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是
A、《离骚》
B、《诗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5、下列医学成就中,能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是
A、四诊法
B、《伤寒杂病论》
C、五禽戏
D、《黄帝内经》
6、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7、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
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
A龟甲、兽骨B竹木简C青铜器D纸E陶器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8、识图题
看下面的两幅画像回答问题。
(1)这两个人都是在什么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的人物。
(2)请说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各自的成就。
(3)你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木简到纸的发明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3.造纸的外传及其伟大意义
二、《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东汉2.地动仪的发明张衡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