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局部:第一局部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局部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拟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答复。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开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精品导学案(word版)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精品导学案(word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1. 年,曹操和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2.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称帝,国号魏。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次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合作探究1.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四、随堂演练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 D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C.西藏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8.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 200 袁绍2.赤壁之战3. 220 洛阳 221 蜀汉三、合作探究1.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一)(二)三国鼎立(三)三国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孙吴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蜀汉在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后期,实力增强,魏灭蜀。

【合作探究】1.假如你是曹操,官渡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记者提问如下:(1)记者甲:首先恭喜您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以及影响)(2)记者乙:恭喜您能够以较少的兵力战胜袁绍,请您分析一下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2.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3.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自学检测】1.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了璨若群星的诸多军事名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__________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2.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今日襄阳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

昔日襄阳因历史悠久,才会有人杰地灵。

襄阳的古隆中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A.曹操B.刘秀C.孙权D.诸葛亮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导学案: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呢?
2.根据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战争特点、交战结果、影响,总结一下官渡之战。

3.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赤壁之战: 1.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同学们根据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战争特点、交战结果、影响,简单地总结一下赤壁之战。

3.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

这两次战争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
4. 将这两次战争做一个对比,完成表格。

三、三国鼎立:
1.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然后请同学回答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三国鼎立:
2.三国建立以后,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三国的情况一样吗?请分别回答。

3.请大家思考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还是进步?
四、评价曹操
思考: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位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奸雄,你会如何评价曹操呢? 结合76页动脑筋。

五、作业
1、完成课后77页课后活动。

2、收集关于三国的传说、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预习验收,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观看战争形势图,讨论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以及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一分为二的评价曹操。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合作探究,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学习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官渡之战【课前预习】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赤壁之战3、意义:。

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3、意义:。

三国鼎立1、魏: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

2、蜀:年,在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

3、吴: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4、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孙吴开发江东,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率领船队到达,加强了内地和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关系,加速了的开发。

【学习过程】活动一:图说历史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势图,回答问题: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以多败于少,而之前的官渡之战中又能以少胜多呢?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启迪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曹操袁绍孙刘联军启示教训:活动二:看三国鼎立形势图,自己尝试画一画三国鼎立的局面活动三:质疑探究请你评价曹操?活动四: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资料库(一)魏、蜀、吴之间的相互关系孙、刘两家关系:赤壁之战前,盟友;战后,敌对;诸葛亮主蜀政后,盟友。

孙、刘、曹三家的关系: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抗曹;战后孙为对抗刘向曹靠拢;诸葛亮主蜀政后,孙刘结盟对抗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赤壁之战。

【自主探究】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占据河南的军阀在政治上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在经济上采用措施,势力逐渐壮大。

黄河以北的实力强大。

2.过程:(1)时间:年。

(2)双方:和。

(3)结果:歼灭袁绍主力。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为以后曹操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过程:(1)时间:年。

(2)双方:和。

(3)结果:。

(4)特点:以少胜多、火攻方式。

(5)影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1.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影响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蜀吴2.经济发展:(1)魏国:重视农业,大力兴修。

(2)吴国: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率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国:在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 【合作探究】1. 以史为鉴: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2. 列表比较:三国建立3. 分析:从东汉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巨大区别。

对于材料中鲁迅的话语你如何看待?以曹操为例,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蜀国 吴国一、1.曹操;屯田;袁绍 2.200;曹操、袁绍;曹操;统一北方 二、208;曹军、孙刘联军;曹军败兵北撤;三国鼎立 三、1.2.水利;造船业;卫温;夷洲;诸葛亮 【合作探究】1.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2.3.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

原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政权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从文化等方面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

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

我认为他不是奸臣。

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

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

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

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

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