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三国鼎立-附教案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曹操重用人才,采用了正确的作战策略。
二、赤壁之战
探究一: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局势如何?
材料一 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此次,我奉天子之命, 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如今,我统领水军 八十万人,想与将军在吴地一起狩猎。”孙权把信的内 容告诉大臣,大家都像受到震惊一样变了脸色。
材料二 诸葛亮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图1 东汉末年形势图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
探究五: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四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吴国建业)“其四野则畛啜(zhén chuò,田间小路)无数,膏腴(肥沃)兼倍”。
——《吴都赋》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三国志》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 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5 年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后 期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后 期
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军阀割据混战
一、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学课件

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总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你还有什么疑惑 ?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北方社会经济

尚未恢复和发展,惨

败后无力南下

曹操
具 备


统治区域扩大, 刘备
尚需稳定巩固
孙权
江东、江南地区 正在巩固发展
全 国 的 条

学习任务四
时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都城:洛阳
时间: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成都
魏 蜀

时间:229年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今南京)
学习任务四
利。于是—远水大—道土疫《奔不,三走服吏国,,士志兵 疾多·士 病死魏疲 流者书,惫 行·乃; ;武引帝军纪还》。 瑜部舰将船黄连盖接曰,:不“习今水寇众战我;寡,难
与持久。骄然傲观轻操敌君,方指连挥船失舰,误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时风盛猛,悉延烧 岸上营落。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二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第92—93页的内容,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三
实力较强, 占据北方。
曹操
刘备
遍寻人才, 寻求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统一全国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为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三国鼎立》。本节课主要内容围绕着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特点展开。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了解,让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特点,以及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三国鼎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三国鼎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三国鼎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学习状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三国鼎立时期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三国鼎立时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②关键词:
1.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主要势力领导者。
2.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
3.政治独立、经济竞争、文化交流:三国鼎立的特点。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200年
袁绍 十万大军
曹操夜袭乌 巢,烧毁袁 军粮草
曹操 两三万人马
一、官渡之战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1、“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了优势; 2、招贤纳士; 3、屯田制的推行,解决了军粮问题; 4、制定了正确的战术;袁绍骄傲轻敌等。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 天时,亦人谋也。
时间
公元208
地点
赤壁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孙刘联军VS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孙刘联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军胜利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原因
③合理利用了气候、地理条件
骄兵必败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础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 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 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 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周瑜、张昭 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招揽
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三、三国鼎立
曹操死 三国始
公元220年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1年 刘备 成都
A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随堂练习
2.(2020·广东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
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课件2024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课件2024秋
主要因素: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 的心态等。
课堂小结
东 曹操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汉 末 年 军 阀
孙权
魏(曹丕220年) 赤壁之战(208年) 蜀(刘备221年)
联合抗曹
吴(孙权229年)
混 战
刘备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
1.(南宁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 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 (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 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 什么关系?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B )
A
B
C
D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为什么?
是历史的进步。因为: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 实亡,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实现 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 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政权均致力 于发展经济,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从民族关系上看,三国时期,北方各族内迁, 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今南京) 孙权
221年,刘备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 汉,定都成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
222年
依据本课内容概括总结 :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③三国鼎立: ④四个人物: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魏蜀吴
⑤五个时间: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200年、208年、 220年、221年、 222年
基础巩固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第16课 三国鼎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PPT
授课:文小语
2020/11/13
目录
CONTENTS

















洛阳
成都
建业
蜀吴
第一篇章
群雄逐鹿说战争
材料: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

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农民垦荒,兵
——杜牧《赤壁》
杜牧认为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孙权便利,赤壁之战
曹操就有可能获胜,你是否同意他是说法,为什么?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1.兵多将广,曹操骄傲轻敌。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 战术正确。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
以 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 史 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 中下游的是( )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三国时期开始于( )
A.219年
B.220年
C.221年
D.222年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七上历史
同步教案
曹丕 220年 洛阳
刘备 221年 成都
魏魏 蜀蜀 吴 吴
Hale Waihona Puke 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 都城。
孙权 222年 建业
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因为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在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 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 进了民族的融合。
点此下载
七上历史
检测试卷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点此下载
七上历史
思维导图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
人等。
小结:
战争 时间
官渡之

200年
交战双 战争特


曹操和袁

以少胜多
结果 意义
曹操战胜 为统一北方打
袁绍
下基础
赤壁之 208年 战
曹操和孙刘 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战胜 奠定三国鼎立
曹操
局面的基础
第二篇章
三国鼎立天下分
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三国的经济发展
• 魏: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 蜀:丝织业行销三国 • 吴:造船发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pī)
曹丕
洛阳
220年
刘备
221年


成都
建业
三国鼎立示意图

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影响
曹操胜利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
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点此下载
七上历史
同步学案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点此下载
文小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