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_____年,_____和_____在________进行决战。
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_____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_____年,曹军同_____和_____联军在____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_____,最终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1)1.形成: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
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______年,________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加强了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地区的开发。
●展示交流:小组展示、交流,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课堂练习:1. 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战役名称发生时间交战双方影响特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情景导入】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翱翔,;学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学习小结】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部编历史七上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官渡之战实现北方的基本统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其中的启示是本课需要重点关注的。
因此,本课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核心素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文艺作品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比历史中和文学艺术中的曹操,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不是真实历史。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上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辨析、讲故事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组内交流三国鼎立形|的原因,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
这种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三国时期因为文学作品被大众熟知,学生兴趣浓厚,但学生对文学故事和历史史实并不能做好区分,本课力求在形势图问题链、连环画、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述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创设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刻解,初步认识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差异,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
学完本课,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总体趋于统一的历史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
1. 年,曹操和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2.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称帝,国号魏。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次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合作探究
1.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8.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A.孙权与刘备
B.诸葛亮与刘备
C.曹操与诸葛亮
D.刘备与曹操
五、课后反思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200 袁绍
2.赤壁之战
3. 220 洛阳 221 蜀汉
三、合作探究
1.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四、随堂演练
1.B
2.B
3.D
4.A
5.D
6.A
7.B
8.C
9.D 1O.B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