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16课
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红绫.()懒惰.()安详.()乞丐.()预警.()怅.然()诅.骂()蜷.伏()一缕.()虐.待()屋脊.()叮嘱.()辩.护()怂恿..()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芙.蓉鸟()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从容不迫,稳重。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⑦弯着身体卧着。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⑨悲伤凄楚,悲苦。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16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难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自主学习】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背景)1.“二十一条”:(1)背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________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____________政府递交。
(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________召开和会。
(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________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思维拓展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一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二是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
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际背景:一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三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是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特点:【思维拓展二】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⑴反帝的根据: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⑵反封建的根据: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渺茫()(2)玄虚()(3)脊梁()(4)诓骗()⑸搽()2、解词。
(1)玄虚(2)渺茫(3)前仆后继(4)污蔑⑸伤古怀今⑹诓骗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二、合作探究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三、拓展训练: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8、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9、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达标检测10.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11.“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五、整理导学案六、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一读平稳深沉的语气。
(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着8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殷殷期望来读这篇文章。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 二读句中短暂的停顿。
(出示停连的有关知识,语气助词“夫”和“也”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拖长。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三读文末悠长的韵味。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自由朗读。
4.自由背读。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大意通过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字词: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第16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历史史实:①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鸦片战争。
②中国战败与列强签订一系列条约。
2.历史解释:①为何是1840年?不是1740?②为何是中英之间?不是中美?③这场战争为什么被称之为“鸦片”战争?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中国战败告终?⑤这场战争对战争的双方有什么影响?【名词解释】1.半殖民地:有自己的政府,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压迫的社会形态。
2.半封建:形式上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4.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5.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6.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
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6.我的叔叔于勒素养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及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正确对待金钱和亲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课时◎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境预设一般人会认为,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古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
不过,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如果在你心里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文中的兄弟情谊能否经得起金钱考验。
·导学建议·搜集一些关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和亲情的资料或者故事,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认识当时的社会。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880年莫泊桑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此后10年间他写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篇长篇小说,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精神的堕落。
背景介绍:《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拮.( )据zhàn( )桥糟蹋.( ) 别墅.( )褴褛..( )( ) 阔绰.( )shà( )白恭.( )维嘟.囔( ) 撬.( )开牡蛎.( )2.释一释,重要词语。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生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内容【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的世界(1)经济方面①后半个多世纪,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②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①英国在美洲、非洲争夺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
②法国从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⑤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中国英国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军事军备废弛,装备落后,冷兵器船坚炮利,热兵器对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文化思想僵化,科技落后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和。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
英国认为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思考: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的原因有哪些?虎门销烟有何积极影响?提示: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首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16*青山不老课型:略读课课时:1 课时
班级姓名主备人:马秀娟蹲点领导签字
2、我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我会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_________险恶(wùè)_________
归宿(sùxiù)_________不禁(jīn jìn)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提升素养★★★
4、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
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