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8期2014年8月V ol.69,No.8August,2014收稿日期:2014-03-21;修订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7)[Foundation:Major Program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13&ZD027;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41371177]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715M),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主编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30余篇。
E-mail:fangcl@1130-1144页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中国的城市群是近30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自21世纪初期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之后,中国连续10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
然而,城市群在中国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系统总结从1934-2013年的80年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论文,只有不到19篇,仅占总篇数的0.55%,不仅发表篇数少,而且发表时间短,首次发表城市群研究成果不到10年,研究单位和作者群体集中,研究内容瞄准国家需求但比较发散。
即便如此,仅有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还是对国家城市群总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

1111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研究都市圈空间范围时,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是从某大城市的市中心开始计算,还是从城市的行政或地理边界算起;通勤又用哪种交通方式来衡量。
如果仅是机械地强调都市圈具体的空间范围是1万或者2万平方公里,反而不符合各都市圈存在差异性的实际状况,既不科学也难以实现。
都市圈可以看作是“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演进序列下的阶段产物,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区域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空间形态。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都市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介入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
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及其应用_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_牛方曲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4卷第8期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及其应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牛方曲1,2,刘卫东1,2,宋涛1,2,3,胡志丁1,2,3(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昆明650500)摘要:日益受关注的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
在定义城市群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
该方法在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城市,依据核心城市的通勤圈确定研究区域;在计算城市间多模式交通可达性的基础上评价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利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及相互作用强度进行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从复杂的城市群相互作用网络中分析确定其等级结构体系——多层次空间结构树。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
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周边缺乏成熟的二级中心城市,而在天津地区,天津市城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形成相应的辐射圈,与天津滨海新区形成双核结构。
最后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研究表明:提出的模型架构为利用计算机的大数据快速处理能力进行城市群复杂网络分析提供了有益探索,将为城市群空间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可达性;树结构DOI:10.11821/dlyj2015080041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中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形态。
目前,城市群在中国日益受到关注,被认为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的主体空间形态,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1,2],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格局。
因此,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以辅助城市群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研究中没有与“城市群”直接对应的概念,但相关研究由来已久。
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

J IAN SHE YAN JIU规划设计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Wo guo cheng shi qun qu kong jian gui hua de xin ren shi黄兴华一、城市群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新潮流,也是实现城市聚集和扩散的高级现象。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化交通运输手段,辅以信息技术来逐渐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城市网络群体。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渐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性。
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组织,开展跨行政领域的各类经济促进活动,以此来鼓励大城市为核心,带领周边城市实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城市群区域就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就需要从市场和区域发展的角度给予正确的建议,开展多层次的城市群具体规划,并提出了新型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各类理念,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1.加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不同地区城市群的总体规划过程中,部分建设单位更多的会将经济效益获取作为自身城市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过于强调部门经济效益和地方性政府的近期建设成果,而忽视了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项目。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状况,环境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在城市群区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政府要明确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相关规定:开发区、工业区不能过多占用海岸线与滩涂、湿地等,应以经济、社会、 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为目标, 保护好区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
同时也注意核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与保护,特别是江河两岸的保护。
2.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下,要想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性特点,就需要实现良好的城市转型,做好工业化项目的发展部署,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化水平进行界 定 ; 以人 口规模 、 经济 总量 , 市密集 城
度、 城市化水 平进行判断 ; 以中心城 市为核 心 、 城市
比重进行划分 ; 以城 市统计 区内人 口密度和 非农业
效应 。在 以成 都 平 原 为 主体 的 地 域 空 间 上 分 布 有
自贡 、 州 、 阳 、 阳 、 元 、 宁 、 泸 德 绵 广 遂 内江 、 山 、 乐 南
充 、 山、 眉 宜宾 、 广安 、 安 、 阳等 1 雅 资 4个 地级市 。 此
( 号 :06 0 6 编 46 10 )
式中 : E为经 济 距 离 , J 修 正 权 数 , 为 空 间距 、 8为 D 离 。其 中 , 为 通 勤 修 正 权 数 , 即第 一 次 修 正权 数 ,
取 值 由城市 间 交 通 运 输 状 况决 定 ; 届为 经 济 落 差 修
E= ・ ・ D () 1
在 新一 轮西部 大 开 发 实施 过 程 中 , 重 都 市 圈 注
的集聚 和扩散 作 用 ,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这 就需 具
要 科学 界 定 都 市 圈 的 空 间 范 围 以利 于 规 划 布 局及 政 策 的制定 和实施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西 北 地 区 国 土 空 间 主 体 功 能 分 区 研 究
城镇 , 以及 与这个核心具有 密切社会 、 经济联 系 , 具有
一
只有对 都市圈 的空 间范围明确界定 , 才能对 都市 圈进 行各方 面的研 究工 作 , 因此 , 市 圈空 间范 围的界 定 都
城市群经济空间范围界定方法研究

但是,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规划特别是国土规划的重要 单元,其地域空间划分的标准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这严 重影响到了空间规划以及后续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
二、相关概念及现有研究评述
(一)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城市化进 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群的类似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 特曼(Gottmann) 在 1957 年发表的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 城市化》中首次提出。戈特曼从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在人口、劳 动力构成和土地利用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它的自然、社会和 经济基础,归纳了东北海岸大都市带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 大都市带的形成机制及阶段性,并提出了两个定量的指标, 即大都市带的形成以人口规模 2 500 万和人口密度 250 人每 平方公里为下限。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界定 城市群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所指的地域空间基本类似,即 包括一个核心城市以及与其存在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外围 地区。 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1987 年, 周一星在借鉴西方国家大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
三、两种经济空间界定方法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地域现象已 经客观存在,对于城市群的定义或者说城市群所具有的一些 基本特征也已经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同。然而,对于城市群边 界划分的方法还没有一个一致性的划分原则,而确定城市群 的地域范围是组织经济活动空间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配置各 种资源的重要依据。究其根源,关键是对社会经济联系的衡 量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市经济 联系的研究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种是建立在产业 的空间经济联系范围基础上,研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 业,在各种技术经济条件下与外围地区的联系强度空间,分 析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产业,探寻与其联系紧密的外围地 区;一种是建立在人的经济活动范围基础之上,研究城市经济 活动的另一主体— ——人,在一日范围内与外围地区所能进行 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范围。我们称第一种为产业经济空 间,第二种为人口经济空间。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群识别与空间特征研究

目录Part1 Part2 Part3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主要发现政策建议1.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研究背景•城市群集聚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新时期城市与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点。
2.城市群概念缺乏统一界定•城市群=一群城市?•城市群=都市区?•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区?3.城市群实践应用存在混乱与分歧•城市群数量之争•城市群规划乱象•城市群肆意扩围目前存在的问题城市群概念模糊,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忽视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规律。
因此,有必要开展城市群空间识别与界定研究。
传统研究主要基于“中心-外围”关系用社会经济指标、“引力模型”测算或利用G I S集成各类因素确定城市群范围——注重核心城市发展能级,忽视城市间实际联系。
然而,高度网络化的空间联系正是成为城市群的关键要素,但是传统研究中作为测定区域间“流”的电话、信件等替代性指标在信息化的时代有效性逐渐弱化。
大数据的发展为空间联系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百度地图每日800亿次位置服务的样本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1. 利用大数据探索划定基于微观主体的城市群边界范围。
2. 利用大数据探讨城市群内部集散的基本规律。
3. 将大数据与规划城市群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城市群真实发育程度与现实规划的差异。
研究意义1.完善城市群研究体系、支撑城市群向多元研究深化的基础性工作。
2.为城市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带动城市群研究真正从宏观走向微观。
3.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动态识别,是加强城市群规划引导的有效手段。
4.有利于从实际要素流动趋势找出未来战略性发展区域,指导下一步区域政策走向精细化。
大数据城市群研究出发点联系度中心度集聚度城市群三大核心特征城市群的三维特征•城市群应该是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城市群应该具有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城市群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基于百度人口跨城市流动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各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并基于此界定各城市群范围,同时叠加百度人口密度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对各城市群进行界定、分析与评价。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_方创琳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0卷第4期2015年4月V ol.70,No.4April,2015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方创琳1,毛其智2,倪鹏飞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875;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北京100037)摘要: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战场,因而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
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
通过近100位专家激烈的辩论、争鸣与思考,一致认为:城市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科学问题和漫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自需过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城市群基本内涵和空间识别范围标准存在着激烈争论与思考,政策空间层面的城市群和学术空间层面的城市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城市群选择和培育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未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优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扩围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两条腿”并行模式、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模式、哈长城市群的“井”字型空间组织模式、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模式、关中城市群的均衡组织模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日本关于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识别 2.日本关于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识别 标准
早在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就提出“都市圈” 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 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 在l0万人以上。1960年代又提出“大都市圈” 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 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O万人以上 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 低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货物 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 。
3.周一星关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识别 3.周一星关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识别 标准
① ② ③ 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 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 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O万以上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城市,有资格设 立都市区; 都市区的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外围地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全 县(或县级市)的GDP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75%以上:b、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 中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占60%以上;c、与中心市直接毗邻或已列入都市区的县 (市)相毗邻; 当中心市为小郊区城市(一般为“切块设市” 的市). 中心市的非农化~ 定能满 足第3条规定的非农化水平指标,当中心市为大郊区市时一般为“整县设市”的 市),整个市域还需满足第3条规定的非农化水平指标,方可设立都市区; 如果一县(市)能同时划人两个都市区则确定其归属的主要依据是行政原则(视其 行政归属而定),在行政原则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时(如舍近求远),采用联系强 度原则(即依据到各个中心市的客流量取最大者而定)。
城市群空间范围扩展原因
• 城市 都市区:都市区是以1个中心城市和若干卫星城组成的一 城市→都市区: 都市区 日通勤城市组团,由于城市外迁人口仍在中心城市上班,在郊区 和中心城市之间形成稳定的通勤流,这样就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 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都市区 ,单中心的都 市区围绕中心城市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圈层结构。 • 都市区 都市圈:都市圈是在都市区建设的基础上,以1个中心 都市区→都市圈 都市圈: 城市为核心进一步向外辐射,与周边地区发生交通及经济技术联 系、形成的具有区域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化地区。 • 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扩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相邻都市圈之间 都市圈 城市群 城市群: 通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发生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逐步形 成为城市群。 • 城市群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城市群→大都市 大都市带 是由3个以上的多个城市群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经济技术联系组 成的城市群联合体,类似于都市连绵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区域。 一般指几个大都市区连成一片的地带。
④ ⑤(Biblioteka 心市的标准比西方国家高一些,与我国现行的地级市设市标准一致) 中心市的标准比西方国家高一些,与我国现行的地级市设市标准一致)
4.周一星关于都市连绵区空间范围的 4.周一星关于都市连绵区空间范围的 识别标准
周一星在对都市区空问范围和都市连绵区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都市连绵区空间范围识别的5大指标: ① ①有2个以上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其中至 少1个城市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 特征; ② 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运吞吐量大于1亿t) 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 ③ 有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 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手段; ④ 有数量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 口规模达到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kin : ⑤ 组成都市连绵区的各个城市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和外围县 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
四.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基本 判断
综合分析国 内外专家有关都 市区、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连 绵区等的判断指 标和标准,在吸 收各家相关权威 指标和标准的基 础上,充分考虑 中国所处的城市 化发展阶段、中 国城市化在经济 全球化时代的重 要地位和国际地 位,以及中国城 市群形成发育中 政府主导的国家 特色,笔者提出 我国城市群空间 范围识别的如右 10大基本判断标 准:
5.姚士谋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 5.姚士谋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 标准
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论著中,提出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的1O大 识别标准,它们分别是: ① 城市群区域总人口超过1500—3000万人; ② 城市群内特大超级城市不少于2座; ③ 区域内城市人口比重大于35% ; ④ 区域内城镇人口比重大于40%; ⑤ 区域内城镇人口占省区比重大于55%; ⑥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完整,形成5个等级; ⑦ 交通网络密度,铁路网密度大于250—350 km/万km ,公路网 密度大于2000—2500km/万km ; 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大于45%; ⑨ 流动人口占全省、区比重大于65%; ⑩ 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区比重大于70%。
• •
• • •
2.城市群基本内 综合定义 2.城市群基本内 综合定义: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 涵的界定标准
从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 内涵的种种认识中可以 看出.形成城市群的几 个最基本标准包括: •至少有3个以上的大中 城市. •必须有1个核心城市带 动 •城市之间必须有发达 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 •城市之间有密切的经 济技术联系,一体化和 同城化的潜力和前景广 阔。
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 都市圈(区)或大中城市为基本构成单 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相对紧凑、经济 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一体 化的城市群体 在此群体内,将突破行 政区划体制束缚,实现区域性产业布 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 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 乡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 设一体化,逐步实现规划同编、产业 同链、城乡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 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科技同兴、 环保同治、生态同建的经济共同体和 利益共同体。
城市群空问范围识别标准的研 城市群空问范围识别标准的研 标准的 究进展与基本判断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在对国内外城市群种种认识比较分析的 基础上. 给出了城市群基本内涵的界定标 准。进而分析了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空间范围 4次扩展的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城市群空间 范围识别标准的几种方案。充分考虑中国所 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群形成发育中政 府主导的国家特色,提出了我国城市群空间 范围识别的10大基本判断标准. 以便为规 范中国城市群和编制《中国城市群规划规范》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纲
要
一.有关城市群 的种种认识与界定 标准。 二.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空间范围的四 次扩展过程。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几种 方案。 四.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基本 判断。
一.有关城市群 的种种认识与界 定标准
1. 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的种种认识。 2. 城市群基本内涵的界定标准。
1.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的种种认识 1.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的种种认识
1.戈特曼(J.Gottmann) 1.戈特曼(J.Gottmann)关于城市群空 戈特曼(J 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Gottmann)提 出了形成城市群或“大都市带”的5个标准: ① 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 ②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 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③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 ④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 上; ⑤ 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
二.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空间范围 的四次扩展过程
1. 从城市到都市区:城市 群空间范围的第一次放 大。 2. 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城 市群空间范围的第二次 放大。 3. 从都市圈到城市群:城 市群空间范围的第三次 放大。 4. 从城到大都市带:城市 群空间范围的第四次放 大。
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空间范围四次扩展过程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表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几种 方案
1. 戈特曼(J.Gottmann)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 识别标准。 2. 日本关于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3. 周一星关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4. 周一星关于都市连绵区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5. 姚士谋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6. 倪鹏飞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
6.倪鹏飞关于城市群空间范围 的识别标准
据此标准可将城市群划分为潜在区域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 潜在区域级城市群 区域级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和世界级 潜在区域级城市群 区域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 市群。 市群 可以看出,该判断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但不具备实际量化价值,在实际识别中不具备 该判断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 实际量化价值 该判断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 但不具备实际量化价值,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
• •
•
国内
• • • • 1980年周一星提 出了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 region.MIR)的概念。 1989年董黎明提出, “城市群,又称为城市密集地区,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的区域内.形成由若干个大中小不同等 级、不同类型,各具持点的城镇集聚而成的城镇体系”。 1992年崔功豪提出. “城镇群体空间和一般的人口稠密、城镇群体分布的空间形态有 着质的区别”,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把城市群体结构分为城市一区域、城市群 组和巨大都市带三种类型。 1992年姚士谋把城市群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 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 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 生于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 可称之为城市群。 1997年齐康、段进撰文指出,城市的群体化是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这要 求城市形态研究从孤立、分离的单个城市向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形态研究拓展。 1999年吴启焰把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或urban cluster)定义为,在特定地域范围 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 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于城市个 体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地域组织。 2000年胡序威提出城镇密集区与城镇群相比,前者更强调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和城乡一体 化.而城镇群则更侧重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2002年王兴平指出,在市区的区域空间序列上存在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一般城市一都 市区一城市密集区一城市群一大都市区一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 2007年倪鹏飞提出城市群是指由集中在某一区域、交通通讯便利、彼此经济社会联系密 切而又相对独立的若干城市或城镇组成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