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4-1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人教版 (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人教版 (4)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简单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2. 方程的组成3. 方程的解法4. 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写出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解法,能够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方程的意义。
2.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写法和解法。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方程的定义,方程的组成,以及方程的解法。
3. 练习: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写方程和解方程,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巩固对方程的掌握。
5. 总结:对方程的意义和运用进行总结,强调方程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
2.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巩固对方程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讲解方程的解法时,要注意讲解清晰,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3.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帮助他们巩固对方程的掌握。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49~51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分类、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天平、一袋米粉、一个碗、课件。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生:大熊猫。
师:对,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
请看情境图,动物园的叔叔正在科学地喂养大熊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蕴含着哪些数学问题。
(电脑出示情境图。
)【评析:通过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大熊猫入手引入研究,既对学生渗透了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新知。
(1)借助天平,理解等式。
①出示天平。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中饲养员叔叔用什么来称米粉的质量?生:天平。
(教师板贴:天平)师:对于天平你有哪些了解?生:天平是用来称物体的质量的。
生:天平还可以用来比较两个物体哪个重,哪个轻。
师:比较谁重谁轻时,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我们一起来比划比划!②理解相等的式子。
(出示板贴: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盛米粉的碗,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同学们看,天平怎么样了?谁来说?生:天平平衡。
师:平衡了说明什么?生:说明两边的物体是相等的。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你看到的天平现象吗?生:一个碗的质量=20克。
(教师出示板贴:天平左边放一个20克的碗和一袋50克的米粉,右边放7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你还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你看到的天平现象吗?生:一个碗的质量+一袋米粉的质量=70克。
师:还有不同写法吗?生:20+50=7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方程的意义 ︳青岛版 (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方程的意义︳青岛版 (1)教学目标1.认识方程的概念,并了解方程的意义;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方程的意义;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探究、练习、提问、讨论、解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导入题:有一个数,加上 5,再乘以 4,得到的结果是 32,这个数是多少?2.引出:通过导入题,引导学生思考,使用代数式表示出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讲解1.定义方程的概念和意义:方程可以用来表示两个代数式相等的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2.示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等号的一侧,常数移到另一侧,最终得出未知数的解。
三、探究1.通过示例解题,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体验方程的解决能力。
四、深入探究1.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类型的方程及其解法。
五、综合练习1.给学生提供一些综合性练习题,让他们体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2.强调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习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方程的意义 ︳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方程的意义︳青岛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方程中等号的意义和作用。
2.能够掌握如何解方程。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步方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1.等号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解方程。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步方程的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步方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理解等号的意义和作用(15分钟)–对等号的概念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等号代表哪些意义。
–给出一些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等号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练习填空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3.解一步方程(25分钟)–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一步方程,让学生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讲解解一步方程的方法:用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将一个式子化为另一个式子,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解方程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练习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分钟)–通过录取学生的问题和其它问题,让学生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问题分析怎样才能快速解决问题。
5.总结评价(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并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评价,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课堂练习1.填空题:1.8+x=12,则x的值为$\\underline{\\qquad}$。
2.x−6=8,则x的值为$\\underline{\\qquad}$。
3.11−x=5,则x的值为$\\underline{\\qquad}$。
2.解方程:1.5+x=112.x−3=103.8−x=2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如何解决一步方程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并从练习中感到乐趣。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方程的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辨识方程,并正确地写出一个方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辨识方程,并正确地写出一个方程。
难点:辨识方程的关键是找出未知数和等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2)教师讲解方程的意义,强调未知数和等式的重要性。
(3)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辨识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编写一个方程,并互相交流。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意义。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纠正错误,强化重点。
4.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程的意义和辨识方法。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1. 方程的意义2. 方程的辨识3. 方程的编写4. 练习题5. 作业布置六、教学资源1. 教材2. 多媒体课件3. 练习题4. 作业纸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教学效果。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定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这是学生学习方程意义的核心环节,涉及到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 方程的意义 ︳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 方程的意义︳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方程的含义和基本符号,能用语言正确表述方程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能用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确定方程的含义和符号。
2.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数学模型构建。
3.基本一次方程的解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学课件、视频、黑板、粉笔、练习册等。
2.学生用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和计算器等。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方程的含义和符号1.向学生展示几个字母组成的形如a+b=c的式子,引导学生探讨其含义并确定方程符号的含义。
2.教师提供一些示例,如“如果我买了x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我花了10元,求x”,通过这个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方程的含义和符号。
2. 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数学模型构建1.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和转换。
例如:“一楼房子楼上比楼下多4层,共有10层,问楼上有几层?”2.对于一些特殊或复杂的问题,可以适量地增加提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数学模型构建。
3. 基本一次方程的解法1.学生们在学习了方程的含义和符号之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基本一次方程的解法。
2.教师先介绍方程的等式性,并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性质。
3.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基本一次方程的解法,(以“2x+1=5”为例)可以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方程运算的基本方法。
4.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基本一次方程解法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例演示、课堂探究、互动讨论和练习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实际问题求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方程的含义和符号,并通过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节奏,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创新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新知学习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
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高密市朝阳第二小学曹锋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理解并会表述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探索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并问学生玩过跷跷板吗?生:玩过
师点出来不平衡才能让跷跷板一上一下,引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
这节课要用到天平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点击出示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米粉重多少千克?
谈话:这只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米粉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只熊猫一次需要为一碗米粉,盛米粉的碗重20克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盛米粉的碗重20克,碗和米粉的重量是70克”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米粉的重量+碗的重量 =总重量
(4)教师板书“米粉的重量+碗的重量 =总重量”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米粉的重量,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20=7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
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 来表示未知数。
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20=70(板书)。
【设计意图:师生在共同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天平左右两边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平衡了,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
使得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化的式子表示,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20=70”:等号左边求得是什么?(碗和米粉的重量)等号右边是什么?(砝码的重量)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
(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碗米粉,右盘是50克的砝码。
放碗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2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20+50=20+50(板书)
(3)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
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4)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x克小方块,右盘放一个100克和50克砝码。
另一台左盘放3个x克的小方块和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x+x=150 3x+10=1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20=7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3、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20=7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x+x=150 3x+10=1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亲自经历对式子的分类过程,而分类的过程,是让学生找出式子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也是感悟和辨析的过程,更是理解和抽象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经历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在黑板上圈出等式和方程这一活动,为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提供直观的素材,分析关系也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沟通概念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同时渗透了集合思想。
】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从用方程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相等关系,到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是学生思维的一个跨越。
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由易至难,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由等量关系到方程的思维方式,完善了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应用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