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腔内治疗
腔内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分析

・1 ・ 9
腔 内手 术 治疗 下肢 动 脉硬 化 闭塞 症 2 例 分析 0
胡春 荣 , 刘程 伟 , 马利峰 , 王 石, 张雪松 , 树卿 王
2 .9 t一 16 0, < 0. ) 。 3 2、 .1 P 01
、
.
进 行 配 对 资 料 £ 验 统计 学 处 理 检
,
以 P< o 0 . 5差 异 具 有
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 下 肢 AS 患 者入 院 时 临床 表 现 见 表 1 O O 。 表 1 2 例 患 者 临床 症 状 按 Ruh r r 0 tef d进行 分 级 o
( 木斯 大 学 附属 第 一 医 院 , 挂 黑龙 江 佳 木 斯 1 4 0 ) 5 0 3
摘要: 目的 : 讨 腔 内手 术 技 术 在 下 肢 动 脉 硬 化 闭 塞 症 中 治 疗 的 作 用 。 法 : 探 方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2 o一 O ~ 2 l— 1 腔 内手 09 1 O 1 2 术 治 疗 2例 下肢 动 脉硬 化 闭 塞 症 的 资 料 。 据 患 者 术 前 评 估 及 介 入 术 中情 况行 腔 内手 术 治 疗 。 果 : 术 后 有 2 I 症 状 同 O 根 结 手 例 临床 术 前 比较 无 明 显 改 善 (O ) 余 1 例 均 有 不 同 程度 的 改 善 , 中 症 状 显 著 改 善 1 例 (0 ) 中度 改善 例 4 2 ) 轻 度 改善 2 1 , 8 其 4 7 ; (0 ; 例
2 1 术前 、 后 踝 肱 指 数 ( B ) 变 化情 况 . 术 A I的
2022腘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

2022 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全文)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的腔内治疗在技术和器械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前对于股动脉病变腔内治疗仍极具挑战。
尤其是动脉病变,由于其承受复杂的生物力学作用,包括径向压缩、轴向拉伸、扭转、弯曲,腔内治疗后容易发生再狭窄闭塞或支架断裂。
动脉病变腔内治疗选择包括普通球囊扩张(POBA )、特殊球囊、镍钛金属裸支架(BMS)、覆膜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CB)、减容(debulking)等。
POBA是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但单纯POBA 治疗无法完全克服病变扩张后的弹性回缩,且不能完全避免血流限制性夹层的发生。
改变球囊扩张方式或使用特殊球囊如切割球囊、双导丝球囊、刻痕球囊、巧克力球囊等可减少血流限制性夹层的发生。
BMS植入可有效解决POBA治疗的不足如内膜弹性回缩及血流限制性夹层。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46例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患者,其中119例患者接受POBA治疗,127例患者接受一期BMS 置入(Lifestent),结果显示POBA组补救支架植入率为25.2%,1年支架断裂率为3.4%,一期BMS置入组1年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POBA组(67.4% vs 44. 9%)。
当补救性支架植入不作为靶病变血运重建或通畅率丢失时,两组一期通畅率相似(67.4% vs 65.7% )。
其中靶病变长度>6cm、完全闭塞病变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1]。
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动脉病变,可优选POBA+补救性支架治疗策略。
关于动脉病变选择哪种支架效果最优尚无定论,目前还没有一种支架能够完全适应动脉的复杂力学环境[2]。
第三代支架提高了柔顺性同时降低了慢性外扩张力(COF),如薄壁支架(Pulsar18)、全连接支架(SmartFlex)、血管仿生支架(雅培外周支架)等。
但每种支架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与特性,应根据患者及病变特点个体化选择。
覆膜支架作为一种特殊的支架,因其表面有膜性结构,可以有效阻挡内膜增生。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

里 — 0年1月 卷 期Cn r nu Ec n rn, cb 0 , o , o 王 8 0 第2 第5 h cG r lt i ei )Oo 0 V N5 0 iA heSg(er c s o V o r 2 8 l . 2
・
专 家 论 坛 ・
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腔 内治疗
组仅 为 6 % [ 9 8 1 。
二 、 胭动 脉病 变 股 股 总动脉 局 限性病 变 , 对侧 股动 脉 穿刺 , 从 采用
作 单 2 0 苏 苏 大 附 第 医院 管 科 者 位: 5 4 州,州 单 属 二 血 外 10
P A扩张 , T 若扩张后形态 良 好尽量不放支架 , 若球囊 扩 张失 败或不 满 意考虑 行支 架置 入 的 ,尽 可能 采用 开放 式结 构支 架 ( 弹簧 支架 ) 而避 免使 用管 状支 如 , 架, 以防支架 断裂 。 弹簧 支架定 位性 差 , 但 支撑力 弱 。 股 浅动 脉病 变 ,手 术转 流还 是腔 内治 疗仍 有争 议 。但 现在更 多 的临床 医生 选择 腔 内技术 治疗 股浅 动 脉病 变 。 另外 , 选择 一期 球囊 扩 张还是支 架植 入仍 是 一个 有争议 的话 题 。 A C和 AC TS C指南 认为 , 球囊 扩 张 和 支 架 在 远 期 通 畅 率 上 无 显 著 差 异 。但 Mu — rdn ̄ 道 对 于闭 塞性 病 变 或严 重 肢 体 缺血 患 者 的 ait 9 报 3 年股浅动脉支架通畅率高于单纯 P A T 。另一项随 机 对 照临床 资料 表 明 ,一期 支架 植 入与作 为球 囊 扩 张 失败 或不 满意 的补救 性支 架置 入相 比 , 6 1 个 其 、2 月 再 狭 窄发 生率 低 ,踝 一肱 动 脉 血 压 指 数 ( n l ak e baha pesr idxAB ) 善情 况 , 走 距 离优 rcil rsuene, I 改 行
急性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的体会

预治:术后立即碱化尿液、利尿、抗凝、充分水化治疗降低 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当治疗后患者 全身症状没有改善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必要时考虑截除坏死肢 体
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效果良好。 在手术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腔内技术,将会使到 手术更加安全。
缺血再灌注损伤、肌肾代谢综合征仍是本疾病常 见的并发症,后果严重,要加以重视预防,早发 现、早治疗。
防治:术中和术后控制造影剂、肝素或尿激酶溶
液的入量。早治疗,抬高患肢、甘露醇,血透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切开
肌肾代谢综合征: 3例,死亡1例
肢体长时间缺血会导致肌肉细胞坏死释放出钾离子、肌红蛋 白、肌酸激酶、乳酸和过氧化物。这些代谢物在血运重建过 程中向全身灌注导致高钾血症、心律失常、肺水肿、代谢性 酸中毒和肌红蛋白尿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因心脏和肾衰竭猝死
血管破裂5例,其中支架破损1例 血栓或斑块脱落到远端动脉 5例 缺血再灌注损伤6例 肌肾代谢综合征3例
血管壁破裂或支架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5例,包括1例支架损伤 原因:Rotarex导管通过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闭塞段 预防:有阻力时先用小口径球囊扩张 薄壁支架选用6F Rotarex导管 治疗:使用Viabhn支架
急性下肢缺血是指病程在2周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持续或突然急剧 发生的肢体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下肢皮温降低、皮色苍白、麻痹、麻木 、静息痛,伴或不伴溃疡、组织坏死
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本院血管外科对62例急性下肢 缺血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现报告如下
男 39例,女 23例,平均年龄 23~86岁,平均68.7岁 病程 1~14天 症状:下肢麻木、痛、苍白,足趾变黑坏疽 发病原因: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9例
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球囊扩张静息痛1月 为主诉入院
造影示:左侧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远端可见流出道
顺行开通受阻 俯卧位:腘动脉逆行穿刺
逆行逐步开通闭塞段
将导丝送入留置的翻山鞘内 通路建立
文本
依次扩张闭塞段
箭头所示: 腘动脉动脉鞘
扩张后造影示局部仍有狭窄,管壁不光滑
临床表现
主要有:肢体胀痛、皮肤感觉异常、局部皮温增 高、肢体肿胀张力增高、趾、踝关节活动受限等。 实验室指标:如血钾、肌磷酸激酶(CPK)、乳酸 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SGOT) 等升高均提示 肌肉有坏死情况。 这些指标在轻症患者 1~2 天 内即下降 ,在较为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进行性升高
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经过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 其代谢、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出现 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量文献报道脑、肾、肝、肺、胃肠道、肢体和 皮肤等多种组织器官均存在IRI现象,具有普遍意 义
IRI发生机制
经过药物、手术等治疗恢复动脉血流后即进入再 灌注期。此期高速高压的血流冲击可使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 ,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液体 通过血管壁渗入组织间隙 ,使组织内张力明显增高 同时 ,恢复的血流可将氧自由基、酸性代谢产物等 有毒物质运送至远离组织器官 (肺、脑、肾),或通 过激活中性粒细胞使远离器官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发生机制
肢体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消耗大量ATP,产生 大量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从而破坏微血管内 皮细胞,形成微循环栓塞,并逐步累及主要供血动脉 及回流静脉,使远端组织灌注不完全 同时,过氧化氢在肌肉中积聚增多,引起骨骼肌细胞 变性、坏死 临床上可出现肢体末端疼痛、关节僵硬、感觉异 常等缺血表现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S r, 0 0 5 () 10 —4 2 ug 2 1 , 16 :4 61 1 .
[】 Y LuC L YJe a. n o ac l vsua zt n 6 eW, i W, i , t 1E d v sua r aclf ai re i o
o o r e te t t e o c e o i b i r nsi l e l f rl we x r miy ah r s l r s s o l e a n e d ry t
作路 径长 ,推送性 差 ,可能损 伤正 中神经 。因此 ,熟 练 的穿刺技 巧和个 体化 的选择 是关键 。多段病 变还 可
一
期逆行 穿刺 开通 髂、股 总动脉 或股浅动脉上段 病变 , 长 段 闭塞性病 变
[】 肖春华 , 晓惠 , 2 罗 罗平 , . 等 糖尿病 下肢动 脉病变 的彩 色 1() 20 , 53:
S C E S a d p t n y f lo n u i tm a n i p a t U C S n a e c o l wi g s b n i la g o l s y
[] Bai DT h e A, e Y e 1 E d v s ua 5 rl ,C a rR Rh e R , ta. n o a c lr
itr e to sfr AS ⅡD m oo o l e lein . s n ev nin o C T f e rp p i a so s J t l Va c
端 ,使导丝 呈袢状 进入 内膜 下,避免 使用暴 力逐 步前
[] 卢 再鸣 , 繁星 , 晓梅 , . 4层 C 3 孔 陆 等 6 T灌注 成像 评价
周 围动脉 闭塞性疾病 的临床 应用研究 . 中国医学影像学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b o l i s m, L E A E ) 是心源性栓子或动脉附壁血栓等脱落
所 致下 肢动 脉 急性 缺 血 性 病 变 , 是 临床 上 较 为 常见 的急症 之一 , 一 旦确 诊应 立 即给予 积极恰 当 的治 疗 ,
架置入术。再 次造影 观察病变血管及支架 通畅情 况 。术 中全身肝 素化 , 术毕 拔 鞘 后穿 刺 点 压 迫 1 0一
侧腹股沟区备皮 , 必要时保留导尿 , 防止因可能手术 时间过长而出现尿潴 留致患者耐受力下降。建立静
脉输液通道 , 适量补液 , 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 。 1 . 3 . 2 术 中护理 患者 平 卧术 床后 建立 静脉 通
及换 药 。④术前 指导 。针对 心功 能不全 患者 做好 心
理安抚工作 ,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 以免诱发急性心功
入起搏器 , 6 例有 明显下肢动脉硬化 ; 5例既往有周 围动脉栓塞病史 ; 缺血时间 3 — 5 4 h 不等 ; 所有患者
均 根据 症状 、 体征、 C T 、 彩 超等检 查 明确诊 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 —0 7
测血糖, 伴有高血压病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和服用 降 压药物。剧烈疼痛患者予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物止痛
治疗 。训练在床上排便 , 指导进食少渣食物, 以免术 后卧床排便困难 。⑤术前准备。完善常规检查如血 常规、 凝 血常规 、 肝 肾功能 、 血脂 、 心 电 图检 查等 。两
1 . 2 治疗 方 法
能衰竭 ; 伴有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 , 控制饮食 , 进食 低脂 、 高蛋 白及 富含纤 维素 易消 化食物 , 少 食动
物脂肪 及胆 固醇 含 量较 高 食 物 , 糖 尿 病 患者 定 时 监
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并发症护理体会

9 4 ・
中 国现 代 医 药杂 志 2 0 1 3年 1 0月 第 1 5卷 第 1 O期 MMJ C, O c t 2 0 1 3, V o l 1 5 , N o . 1 0
下 动脉腔 内治疗并发症护理体会
谷 荣娜
下 肢 动 脉硬 化 闭塞症 ( A S O ) 是 全 身动 脉粥 样硬 6 8例 , 年龄 5 2 ~ 9 l 岁, 平均 7 3岁 。合 并 糖 尿 病 1 2 0
全缓 解 。
中国 现 代 医 药 杂 志 2 0 1 3年 1 O月 第 1 5卷 第 1 O期 MMJ C,O c t 2 0 1 3 ,V o l 1 5 , No . 1 0
个标 志 , J 础 报 道圈 截 肢 术后 3 ~ 4年 患者 死 亡率 可
高达 5 0 %~ 6 0 %。 所以, 下肢 血管 腔 内治疗术 的术 中 、 2 . 1临床效 果 1 7 0例 患者 中 5 7例 间歇 性 跛行 患 者
9 2例 静 息痛 患 者 术 后并 发 症 的护理 , 对 患者 的康 复起 着 至关 重要 的 腔 内治疗 术后 跛 行距 离 明显 延 长 ,
一
给予支 架植 入 。对 于膝 下病 变者 , 如 扩 此数 据 可 以得 出 , 在 下 肢 动 脉硬 化 闭 塞症 中股 动 脉 窄 或闭塞 者 。 治 疗 因其 创 伤小 、 成 功率 高 、 恢复快 、 并 发症 少 的优 脉 中上段 出现夹层 者 , 给予 药物 洗脱 支架 植入 ; 对 于
作用 。 针对 下肢血 管 腔 内并 发症 的治 疗 , 如何 制 定一 静 息 痛 明显缓 解 , 8例 足 趾 溃 疡 患者 中 除 1例 因前
套 系统 化 、 规 范化 的综 合护 理方 法 . 目前 已成为 下肢 半 足 坏 疽行 膝 下 截肢 术 外 . 其 余 7例 均行 截 趾 术 ,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目标
• • • • 减少静息痛 治疗溃疡及坏死 保肢 获得长期的通畅性
介入血管外科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发展过程
• 一、开通任意一支血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或侥幸打通区域血管 • 二、直接血流 尽可能开通胫前动脉或胫 后动脉 • 三、开通足弓血管 • 四、angiosome理论开通血管
介入血管外科
下肢动脉腔内治疗
----宣武医学习笔
介入血管外科
膝下动脉
介入血管外科
膝下动脉特点
• 距离心脏较远,膝下动脉直径太细,介入 治疗后容易形成血栓; • 膝下动脉病变多为糖尿病患者,其远端流 出道经常不良,且常常伴有足部血管的微 循环障碍,术后也容易出现血栓
上述特点决定了膝下病变治疗的复杂 性 效果差 预后不明显
Angiosome概念
• Angiosome是一个解剖 溃疡或坏疽部 优先处理动脉 单位,包括由同源动 位 脉供血的所有组织( 足跟 胫后或腓动脉 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 筋膜和骨骼) 足底 经后动脉
外踝 腓动脉
足背
经前动脉
介入血管外科
膝下6块Angiosome区域
• 胫后动脉通过内踝后动脉供应踝部内侧(1区), 后移行为足底内侧动脉供应足底内侧(2区),另 一分支跗外侧动脉供应足趾腹面及趾间(3区); • 胫前动脉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主要供应足背 区和足趾背面(4区); • 腓动脉至外踝下方移行为外踝后动脉,分为腓动 脉前支及跟骨的腓动脉足底支,分别供应外踝(5 区)和足跟后外侧(6区)。
介入血管外科
• 前交通动脉(ACA)。ACA是指腓动脉远端 与胫前动脉或者胫后动脉的交通动脉。90 %的ACA与胫后动脉连接,10%与胫前动脉 相连,ACA发出分支至足跟部供应足跟的后 外侧区域。 • 由于足底动脉弓和前交通动脉(ACA)的存 在,在病变个体中存在变化,部分区域可 以相互代偿。
介入血管外科
缺点: 容易损伤远端分支 穿孔风险大 再狭窄发生率高
介入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技巧
• 逆向导丝技术
• 双球囊技术 • 双向-双导技术
介入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技巧
• 支架释放要点 覆盖病变全程 防止拉伸缩短
介入血管外科
• 术中治疗一小时后追加2000单位肝素 及时追加肝素 Q1h • 先处理远端病变 解决流出道问题 • 如无法进入真腔 能进入侧枝后将导管顶到侧枝开口进入 真腔 进真腔 找侧枝 成袢下导丝 • 残余狭窄小于30 不后扩 • 后扩易发生蓝趾 如需后扩用长球囊 • 支架内闭塞 导管直接进入闭塞支架近端 导管无法跟进换 加硬导丝 仍进不去 换球囊 • 支架闭塞开通时无法进入支架可用球囊支架起始处 • 内膜下支架治疗支架闭塞 • 同侧前斜40-45度观察股深股浅分叉 • 膝下全闭塞开通腓动脉
D CFA 或SFA (>20cm,包括腘动脉)慢性完全 闭塞腘动脉和临近的三分叉慢性完全的闭塞
介入血管外科
• TASC最为详细的指导性建议 • TASC局限 采用较早期的文献 • TASC缺乏中国人大宗病例研究
介入血管外科
支架植入指征
• • • • 严重的钙化病变 闭塞性病变 球囊扩张后限制出现血流的夹层 残余狭窄
介入血管外科
多点穿刺适应征
• 无法进入真腔 • 介入器材长动脉腔内治疗的原则
• • • • • • 多支血管病变 先易后难 血流改善 多多益善 充分利用小腿动脉侧枝循环 如有条件 可按angiosome理论开通血管 多种技术结合 影像不追求完美
介入血管外科
介入血管外科
股腘动脉TASC分型
A 单个狭窄<=10cm单个闭塞<=5cm
B 多发病变(狭窄或闭塞),每个长度<=5cm 单 个狭窄或闭塞<=15cm未累及到膝下腘动脉 单处 或多处病变,在胫动脉没有持续的血流情 况下,进行外科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向肢体远端供 血 严重钙化闭塞<=5CM的单纯腘动脉病变 C 多发的狭窄或闭塞总计>15cm包括或不包 括严重钙化介入治疗后需要处理的再狭窄或 闭塞
• • • •
膝下动脉病变复杂 处理困难 重视angiosome理论 复杂手术简单化 保肢是我们的目的
介入血管外科
股腘动脉
总医院
介入. 血管外
治疗指征
• 临床症状 严重的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 缺血性溃疡及坏疽 • 影响检查 TASC A B 病变 最佳腔内治疗指征 TASC C D 病变 腔内治疗的挑战
介入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技巧
• 如路选择 顺行 逆行 上肢路径 多点穿刺 • 通过闭塞病变 投照角度 器械选择 0.018+预扩球囊 真腔可能大 0.038+ 导管 内 膜下 0.014 钙化严重病变 技巧:导丝的搓捻前进、成袢前进 导丝导管的配合
介入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技巧
• 内膜下技术 在常规技术失败后经内膜下进入远端 真腔提高成功率
介入血管外科
Angiosome意义
• 提高保肢率 • 提高溃疡愈合率
介入血管外科
入路选择
顺行 穿刺难度大 不易压迫 路径短 直接 易于操作 足部逆行 足背 胫后 腓动脉 穿刺难度大 有可能加重病变 顺行未开通时 行远端逆行穿刺
介入血管外科
多点穿刺目的
• 提高复杂病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 简化复杂病变的腔内治疗
介入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