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合集下载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介入综合治疗的分析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介入综合治疗的分析
(6)建 立 信息 沟 通 系统 和 严 密 的沟 通机 制 。药房 管 理 需 要 与患 者 、医生 及 医 院管 理 方 保 持联 系 ,一 旦 发现 不 正 常 的 情况 ,需 要 及 时 取 得 联 系 ,需 求 解决 方 法 。依靠 信 息 化 和 自动化 ,有 助 干加 强医 院 药 房 管 理 。 参 考 文 献 【1] 孙 文 娜 .利用 信 息化 提 升 医院 药 事管 理 水平 的 探索 [J].当代医
(5)加 强 药 品 管 理 。药 房 是 以 药 品 为 基 础 展 开 工 作 的 ,所以 药
房 务 必 做 好 药 品 从 购 进 到 使 用 的 一 系 列 。在 采 购 时 ,注 意 药 品的 商 标 、规 格 、用 量 、用 法 、批 号 和 有 效 期 限 ,在 存 放 时 注 意 药 品安 全 ,通 过 信 息化 和 自动 化 进 行 分 发 ,供患 者 使 用 。
会 [J].中 国药业 ,2011,20(24):73~74. [5】 陈 敏 亚 ,陆 一 ,施 佳 毅 .医 院 自 动 化 药 房 建 设 的 实 践 与 体 会 [J】.
实 用 药物 与 临床 ,2011,14(4):353~354.
【收 稿 日期 】 201 2-02-18
(上 接 1 22页 ) 其 中行 单 纯 球囊 扩 张5例 ,合 并 支架 治 疗 4例 。表 现 为患 肢 疼 痛
(4)建立 摆 药 制度 及操 作守 则 。对 一 般 用 药 ,需 要 分 门 别 类 摆 放 ,以 方 便 取 得 ,对 于 非常 规 用 药 ,需要 单 独 存放 ,妥善 保 管 ,以 防 止 不 必 要 的 损 失 。另外 ,药 房也 需 要 对 摆 药 环 境 及 工 具 进 行 定 时 清 洗 和 消 毒 ,对 过 期 药物 进 行 清 除 ,对 拆 散 药 物 妥 善 保 管 ,确保 药 物 管 理 的 安 全性 。尽 可 能使 用 自动 化 技 术 ,减 少 人 与 药物 的 接 触 。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和患有动脉硬化症的患者。

当血管内的血栓或脂质堆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就会引起下肢缺血症状,如疼痛、无力、发麻以及溃疡等。

下肢动脉栓塞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坏死和截肢。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针对下肢动脉栓塞,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案。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凝血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和溶解血栓,以达到改善血管通透性的目的。

对于早期较轻度的动脉栓塞,药物治疗可能是有效的选择。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技术,如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来扩张和支撑狭窄部位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治疗方案通常适用于病变较重、狭窄较严重的患者,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治疗则是在介入手术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动脉重建。

如消除闭塞或狭窄的部位,从而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案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采取
一定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适度运动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总之,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探讨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探讨
关 键词 深静脉 血栓 肺栓 塞 肺动 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碎栓 置管溶栓 下腔静 脉 滤器 下腔 静脉 滤 器放 置 成 功后 , 患 者取
. 4 置 管溶 栓 急性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最严 重 的并 发症 是 肺 动脉 2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患侧胭静脉 , 不置人导管 栓塞 , 肺 动脉 栓 塞 是 由栓子 阻塞 肺 动 脉 系 统 引起 的 俯 卧位 , 肺循环障碍 的一组 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具有突发 鞘 , 直接 置人 导 丝至 血栓 近 心端 , 并将 溶 栓导 管 置人 率高 , 起病急 , 易误诊 , 死亡率高等特点 。2 0 0 0 年7 血栓近心端 , 固定溶栓导管 , 每天经导管注入尿激酶 5 0 万单 位 加 生 理盐 水 采用 微 泵 均匀 注 射 , 2 h内注 射 月一 2 0 l 1 年l 2 月 笔 者共 治 疗 1 4 例 急 性 下 肢 深静 脉
一般会出现胸 2 . 2 肺 动 脉主 干栓 塞 的介入 治疗 采用 s e l d i n g e r 技 亡 。当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后 ,
术, 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 6 F血 管 鞘 , 造 影 了解 下 腔 闷气急 , 往往想到肺动脉栓塞, 本组 1 例因出现晕厥 , 静脉, 然后将 5 F 猪尾导管分别送至肺动脉主干 , 造 查 D 一 二 聚体 阳性 , 肺 动脉 C T示 急性 肺 动 脉 栓塞 , 迅
血栓 并发 肺栓 塞 , 现 报道 如下 。 l 临床 资料
完毕 , 然后 以肝素钠加生理盐水静 脉持续泵入直至
管道 通 畅 , 治疗 结束 后将 导 管鞘 一并 拔 出 , 压迫 后 加
本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共 2 8 6 例, 男1 6 3 例, 压包 扎 。 . 5 辅助 治 疗 抗 生素 预防感 染 , 小分 子肝 素抗凝 , 女1 2 3 例; 肢体 共 2 9 8 条, 其 中左 下肢 2 1 6 条, 右 下 肢 2 8 2 条; 年龄 3 4 ~ 8 6 岁, 平均 6 8 岁; 其中 1 4 例并 发肺 动 华法林维持用药 , 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脉主干栓塞 , 男1 0 例, 女4 例, 年龄 4 l ~ 7 3 岁, 平均 6 5 3 结 果 本组 1 4 例患者经治疗后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好 岁; 均无 溶栓 绝对禁 忌 症 , 表 现为 胸 闷 、 气急 1 4 例, 胸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策略(全文)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策略(全文)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策略(全文)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imb arterial embolism,AE)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急重症,临床表现为“5P”征,即疼痛(pain)、麻痹(para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iior)。

其栓子大多来源于心脏和和主动脉脱落的附壁血栓,部分血栓可继发于动脉狭窄或血管手术后,其中60%~70%的患者都有心脏病史,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1],其次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脏瓣膜病,此外,腔内操作造成的栓子脱落也可导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2~3]。

动脉血栓栓子起源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动脉壁,血栓形成于有或无血流停滞的受损内膜表面。

栓子通常位于四肢动脉分叉处:34%位于股总动脉;14.2%在腘动脉;髂总动脉占13.6%;9.1%位于主动脉分叉处[4]。

具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栓塞远端动脉血栓形成,特别是股、腘动脉的栓塞,如不及时诊治患者有截肢和死亡的风险。

未经手术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后果是严重的,死亡率高达13%,根据闭塞部位、腔内闭塞程度、继发性血栓形成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有27%的肢体发展为坏疽,18.3%转化为慢性肢体缺血[4]。

因此,对于严重缺血的肢体,建议及时恢复外周动脉灌注。

如果肢体缺血的诊断延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不可逆缺血的早期症状是肌肉的麻痹和僵硬。

动脉阻塞发生后6 ~ 8小时内被认为是抢救急性动脉阻塞肢体的“黄金时间”。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栓塞发生数小时内进行血运重建,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的原则。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动脉再通延迟的情况。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一旦确诊,必须对肢体存活能力进行评估,立即制定血管重建的计划。

肢体修复的可能性、缺血的持续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动脉解剖是决定血运重建方法的关键因素。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包括血管腔内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替罗非班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何松坚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9(004)005
【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和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 64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导管介入方法吸取血栓,介入配合替罗非班治疗33例,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64 例下肢动脉急性栓塞患者均采用介入方法成功去除大部分栓子,开通主干动脉.替罗非班治疗组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截肢(趾)率、病死率均低于非替罗非班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替罗非班配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何松坚
【作者单位】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罗长军;张敬;冯红兵
2.单腔与双腔Fogarty导管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J], 贺海朋;殷恒讳;
王冕;叶润仪;常光其;李晓曦;王深明
3.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J], 娄尧强;徐侃;王林君;孟路阳;王晓栋;金晔;王松茂
4.探讨置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作用 [J], 张杰;赵堂海;战激光;逄晓军;秦少华
5.替罗非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 顾晔;李论;胡立群;成忠;王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

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

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

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

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栓脱落导致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

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

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

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

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

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畅。如有较长的堵塞血栓可用导丝反复破碎血栓 , 可增强溶 这样

临床 探讨 ・
21 0 0年 1 月第 4 卷第 3 期 1 8 3
方 法 向股 深 、 浅 动 脉 插 入 导 管 , 时 动 脉 逐 渐 变 细 , 插 34 股 此 应 、 号导 管 直 至 回血 良好 。手术 中应 尽 可 能取 净 栓 子 , 栓 成功 后 应 取 用肝 素 盐 水 4 0 mL溶 入尿 激 酶 (0— 0万 U, 动 脉 远 端 注 入 , 2 3) 从
【 s r c 】 Ob e  ̄v o ae h l i le e to m o c m rm at y a d it v ni a tea y o c t at a e b l m Ab t a t j c e C mp rd te c nc f c fe b l t y f r r n ne e t n rp n aue r r l m oi i a eo o e r ol h e i s
O_ 1 3
> 0. 05
1 _ 介入组治疗方法 _2 2
用股动脉血管成像数字减影 ( S 观 D A)

2.7 1
< 0. 05
25 .8
< 0. 05
察 血 栓 堵 塞 的部 位 , 泥鳅 导 丝 将 导 管 引 导 至 通 过 堵 塞 段 , 后 用 然
缓 慢 退 出 导丝 ,采 用 逐 层 溶 栓疗 法 ,分 段 、分 次共 注入 尿 激 酶
b l co f m a tr wa a i l b t r ha i tr e t n l h r p , b t h i tr e t n l h r p as h v o n u eirt, t e o e tmy r o rey s l t t e et t n n e v ni a te a y u t e ne v n i a te a y lo a e w s p roi e o o y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一、引言: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

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

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

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

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

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的动脉血栓样碎屑(3);Lin等回顾性研究了493例病人置入565枚主髂动脉支架,发现动脉粥样栓塞的发生率在 1.6%(4);1957年Thurlbeck和Castleman第一次认识到大血管手术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他们研究发现主动脉瘤手术后死亡的病人中,75%尸检发现有动脉粥样栓塞,其中一半的病人死于动脉粥样栓塞或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5);Doty等回顾性分析18402例心脏手术的病人,发现尸检中0.2%的病人有动脉粥样栓塞。

其中急性动脉栓塞发生在股总动脉的约为34%。

(6)2、应用Fogarty球囊取栓仍是当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方式,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但患者术后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

自从1963年Fogarty首先采用了球囊导管经股动脉施行腹主动脉和髂动脉栓子取栓术后,这种明显简化和微创的手术方法就被广泛的使用。

据汪忠镐院士报道:他在1969年至1974年起使用自制球囊导管和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取栓,使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救肢率由37%提高到90%以上,其中发病6小时内取栓者均获成功(7)。

但因许多因素会影响取栓术的结果,使得患者术后存活率并无显著提高。

Blaisdell曾复习35篇文献,其中报道的死亡率:14篇为15-24%;10篇为25-29%;11篇为30-48%;平均死亡率38%(8)。

上海中山医院总结1963年12月至1984年12月,收治周围动脉栓塞43例,死亡率27.9%。

吴庆华教授指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此项技术,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仍高达10%-25%(9)。

3、手术干预结合抗凝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已成共识。

美国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抗栓治疗指南建议:a、患者患有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建议立即全身抗凝与肝素使用。

患者在接受手术取栓,建议长期抗凝,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全身抗凝与肝素使用。

b、小于14天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动脉内溶栓治疗期间的时间,实现血运重建。

但此方法对于有心肌坏死和缺血性神经损害的患者存在风险。

这个指南建议倾向于减少单纯的手术干预治疗,而采用小手术干预+抗凝溶栓综合性治疗,来避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主要并发症的发生(10)。

这与汪忠镐院士提出的KISS( Keep it simple and safe) 原则,即“选取治疗方法时既要简单又要安全”,是一致的。

四、建议:1、明确病因:鉴别是血栓形成,还是栓子脱落导致血管阻塞后继发的血栓形成。

鉴别血栓形成还是栓子栓塞,对于是否采用取栓手术干预至关重要。

因为单纯的血栓形成特别是新鲜血栓,用球囊导管取栓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栓子用球囊导管的效果很确切(11)。

一般而言,急性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在病因和临床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动脉栓塞在发病前没有动脉机能不全的症状,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心房纤颤、心肌梗塞等),突然发生组织缺血临床表现,常常对侧肢体脉搏正常,没有慢性缺血的体征;血栓形成在发病前有间歇性跛行史或静息痛,没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发病缓慢,病史长达数日或数周,缺血较严重,常伴有对侧肢体脉搏消失,具有慢性缺血的阳性体征(12)。

栓塞的栓子总是堵塞在与其直径相匹配口径血管部位,然而先后在栓子的远端和近端继发血栓形成,由于栓子和继发血栓的密度不同,应用B型超声,术前辨别血栓与栓子,评估动脉阻塞的部位和干预的程度,术中评判栓子去除是否完全的标准(13、14)。

2、评估分级:为手术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缺血严重程度对选择处理策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影响治疗的结果。

必须在病人住院或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对缺血程度进行分类。

持续性疼痛、感觉缺失、足趾肌肉无力都是判断病人肢体是否处于丧失危险中的最重要特征。

肌肉僵直、痛觉异常、被动运动疼痛都是严重缺血的晚期征象,预示组织坏死。

(表-1)DopplerI.正常5级可闻及 >30mmHg可闻及无即刻危险II足趾正常或减退5-4级通常不可闻及可闻及迅速治疗可挽救III减退不仅限于足趾2-3级通常不可闻及可闻及血管再通救肢,组织再灌注不可避免IV广泛感觉丧失1-0级通常不可闻及不可闻及组织坏死、神经永久损伤,需截肢表-1 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分类a、缺血严重程度的评估:I、II级下肢缺血:下肢皮肤没有发绀,足趾可自由活动。

评估急性肢体缺血时,使用连续多普勒主要是检测踝部血流压力指标,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定性分析很少有用,ABI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III、IV级下肢缺血与I、II级下肢缺血的区别在于感觉受损及检测不到踝部血流压力。

肢体可以通过正常运动功能的存在与否划分为II级临界危险和III级非常危险。

其与IV级不可逆性坏死的区别在于静脉多普勒检查结果的性质不同。

在不可逆性坏死的区域,通常检测不到静脉血流信号(15、16、17)。

b、处理对策:I级的下肢缺血不需要立即手术,可以进一步观察。

II、III级的下肢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溶栓治疗。

后者更费时且推荐用于临界危险状态。

肢体处于非常危险时必须尽可能快地手术治疗,常常施行取栓术。

IV级不可逆坏死则暗示患肢不可挽救,应直接截肢而不要尝试恢复血流。

腓肠肌及足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是急诊外科治疗的指证(18、19、20)。

3、及早及时干预: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言,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Shumacker等分析腹主、髂、股和腘动脉栓塞后,下肢总存活率75-82.5%,其中发病14-24小时内,肢体存活率67%,12小时以内手术者,肢体存活率81%,6小时以内手术者,肢体存活率95%(21)。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是由血栓、血小板纤维素样物质、或者胆固醇结晶组成。

成分单一或者联合组成。

滞留在动脉内的栓子会立即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开始发病时只是缺血性阻塞这种机械现象,这种病理改变造成动脉间的炎症反应。

初始阶段持续几天到几周,随后多形核白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炎症浸润。

炎性细胞的浸润导致动脉壁的增厚和纤维化的发生(22、23、24)。

在此种状态下施行手术干预,虽可以使得血管再通,但由于血管内膜已经损坏,容易发生继发血栓,导致新的缺血开始,更何况靶器官已经存在不可逆的损伤。

汪忠镐院士早先的建议: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言,一旦明确干预指证,越快越好,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4、最小损伤:中小动脉结构和敏感度的不同导致干预程度方法的不同。

栓子是顺着大动脉血流到达与其直径相同的动脉处导致栓塞,栓塞的部位最为常见的是中小动脉。

中小动脉中层的主要结构是平滑肌故又称为平滑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活动受外来神经支配或受扩散到各细胞的激素影响,事实上,中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不同,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体液刺激敏感度也不同。

膝下动脉更易因各种外界刺激而导致动脉痉挛,远端组织有效血液灌注量进一步降低,加重组织缺血(25)。

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范围为股浅动脉至腘动脉近端为宜,只要疏通了股浅动脉对环关节网的血供,即可认为达到了手术的目的。

膝下动脉取栓需持谨慎态度,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和机械性损伤动脉内膜,一旦引起炎症刺激导致的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后果是灾难性的。

Sadek等评估了从2002年11月至2008年2月85例膝下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采取单纯手术取栓与非取栓手术腔内治疗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膝下动脉栓塞多层次腔内治疗的通畅率及肢体救助率高于单纯取栓手术治疗,取栓次数少和时间短的病例疗效好于取栓次数多和时间长的病例(26)。

5、综合治疗: 手术只是应急措施,避免肢体的急性缺血坏死,治愈率及生存率的提高要靠综合治疗。

Zatevakhin等分析了499例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例:第一组患者在住院的24小时内行血运重建(n=146),第二组则是保守治疗以及24小时后手术的患者(n =353)。

在第一组中,缺血程度I级保留肢体存活率为91.5%,IIA, IIB,IIIA期的保留肢体存活率分别为48.5%,76.5%和12.5%。

第二组中单独使用保守措施的患者中,I级和Ⅱ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有38%,剩下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施行血运重建手术或截肢,其手术结果疗效和第一组患者比较要糟糕得多,截肢的数目相差2倍。

因此,紧急血供重建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选(27)。

但同时,Baláz等研究表明:球囊导管取栓手术可以使得急性缺血患者的血运重建,是否能完全彻底取出血栓仍存在不确定性,残留在血管内的血栓往往会导致血运重建远期疗效不佳和相关组织损失的风险增加。

如果还有证据表明仍有残余血栓,可以选择溶栓术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治疗。

结果表明:溶栓术结合使用机械血栓清除后急性血管闭塞的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28)。

Limtungturakul S等也有同样的研究,他们回顾66例急性肢体缺血溶栓治疗,用溶栓导管直接在闭塞动脉里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或旁路移植血栓形成,成功率为92%的,但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较高(4.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