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思考题1.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传承功能文化忠实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历程。
在文字出现前,人们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口耳授受,代代相传。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
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这种记录功能更是无所不在。
(二)教化功能首先,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达到教化。
人类通过文化,不断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
一部人类文化史既记载着人类成长发展的心路历程和伟大创造,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人类认识史。
其次,通过教育促进教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文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教化,提倡一种文化,也就是倡导一种教育。
再次,通过环境营造促进教化。
文化被人们创造之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不同于自然的人造环境,即为文化环境。
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展现教化功能,使人按照社会理想和价值标准实现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削弱其动物性而成为社会人。
(三)凝聚功能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受到教化,并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
文化凝聚功能体现为多种层面。
凝聚功能核心内容就是民族认同(爱国)。
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体现,属于精神文化,凝聚范围大、程度深、最稳固持久。
基于共同爱好、职业、习惯、经历等,属于表层、中层文化,凝聚功能趋于表面化。
(四)调适功能第一,对生存环境不断调适。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对本民族的改造与调适功能。
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去把握各种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调适是文化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变化的需要。
第二,通过民族精神促进调适。
作为一种群体理念的民族精神,能渗透进民众的理想追求乃至信念中,并通过民众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民族精神的无形影响。
第三,通过规章制度的主动调控。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
西南大学《中国历史文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40)《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1、欧阳询的书法标志着唐代书法完全摆脱了六朝的影响,建立起一代宏伟书风。
2、唐代的健舞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其特点是动作爽朗刚健。
3、《扁担舞》是苗族重大节日里的一个重要舞蹈。
4、我国著名的浓香型白酒主要有五粮液、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山西竹叶青等。
5、绿茶是全发酵的茶叶,所以汤呈绿色。
我国著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等。
6、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和庐山香炉峰瀑布被称为我国三大瀑布。
7、唐代开始出现的山水画是国画中重要的类别之一。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他最重要的楷书作品。
9、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的宝库。
10、孔子在齐国听了《云门》的乐曲后,由衷地赞叹道:“尽美矣,又尽善矣!”11、关汉卿是明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窦娥冤》、《西厢记》、《南柯记》、《牡丹亭》被称为《临川四梦》。
12、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把茶作为饮料了。
13、我国丹霞风光类型的风景名山主要有丹霞山、泰山、黄山、武夷山和雁荡山等。
14、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名词解释1、《步輦图》2、秦始皇陵兵马俑3、奉先寺4、《广陵散》5、昆山腔6、安济桥7、顾恺之8、《清明上河图》9、昭陵六骏10、《霓裳羽衣曲》11、秧歌12、《茶经》13、商鞅变法14、两税法15、《诗经》16、玄奘17、颜真卿18、吴道子19、苏轼三、简答题。
1、简述宝鼎山大佛湾佛窟造像的特点。
2、简述川菜的特点。
3、我国的山水文学具有哪些文化价值?4、简述汉字书体演变的历史。
5、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按材料和制作工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简述我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7、简述我国古代的五服制度的特点。
8、简述元杂剧的特点。
9、简述我国古代主要的丧葬形式。
四、论述题1、我国的山水名胜具有哪些文化意蕴?2、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饮食发展的鼎盛时期?4、论述我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及其构景手段。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思考题

先秦两汉六朝文学思考题1.神话是怎样产生的?2.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一些什么社会问题?3.什么叫《诗经》的六义?国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怎样的?4.《左传》和《战国策》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各有什么特点?5.《孟子》与《庄子》的文章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说明。
6.屈原都写了些什么作品?《离骚》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任何评价?7.贾谊和晁错都有哪些代表作?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文章风格又有什么不同?8.枚乘与司马相如都有什么代表作?对他们的作品如何评价?试结合两篇作品加以说明。
9.《史记》的体例是怎样的?各种体例之间的关系如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是什么?10.《史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何?11.汉代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12.《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社会意义。
13.什么叫建安风骨?曹氏父子对诗歌发展的贡献,14.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5.左思、鲍照都有些什么代表作?各举出一篇来加以分析。
16.南、北朝的民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有什么显著差异,试结合作品予以说明。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文学批评论著?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唐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沈宋和文章四友对五律定型做出了什么贡献。
2、初唐四杰的创作有哪些新变化。
第二章:1、试比较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不同之处。
2、王维山水诗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第三章:1、杜甫律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四章:1、大历诗人的心态与诗风之间的关系。
2、韩愈诗歌的险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3、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五章:1、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什么?2、韩愈的记叙文有些什么特点。
第六章:1、唐传奇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什么是变文?第七章:1、李商隐诗歌中的意境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杜牧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第八章:1、什么是花间词人?2、为什么王国维是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宋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宋型文化与唐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2、宋代文学在总体上有些什么成就?第二章:1、宋初三体分别是指什么?2、王禹偁的诗风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第三章:1、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赏析晏殊《浣溪沙》。
思 考 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3.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5.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6.为什么说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7.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8.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停滞不前?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0.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1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3.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14.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15.汉语汉字有何特点?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地位如何?16.能否举例说明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7.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有何贡献?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成就?又有哪些特点?19.近几百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20.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并发挥其现代价值?22.有哪些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意义?23.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那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25.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6.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概括?27.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游目”?28.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29.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0.为何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31.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大题

1、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
反之,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
例如:安史之乱、甘露之变、东周列国混战、八王之乱、侯景之乱。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包容不同区域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化。
)(3)中国农耕经济的极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书46-49(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但民间家庭财产的集成关系,一般已改诸子均分。
+(2)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一、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3.图腾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4.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西汉自惠帝起,开始重视儒家经典,派人四处访求老儒,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一一写成书,如“书”出自于伏生,“礼”出自于高堂生,“春秋公羊传”出于公羊氏和胡毋生。
因为这些经典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写下来的,故称为今文经5.节日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帅、漕、宪、仓”帅漕宪仓宋代在各路设立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简称帅、漕、宪、仓。
帅司负责地方上的军事事务 漕司负责转运地方财富。
宪司职责办理地方刑狱方面的事务 仓司负责常平仓等公事。
因为此四者兼有监察地方长官的职责 所以合称监司7.聘娶婚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方式,盛行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化的定义在中国古代文:纹理化:教化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在现代社会①知识,学历②文明、修养③职能机构④(考古学)先民的遗址、遗物第二讲1.忠君观念的形成过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2)春秋战国时期:“忠”最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外内(君臣)倡和为忠;“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为最高原则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2.忠君观念存在的社会原因(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地主经济独立性、分散性、不稳定性);(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寄希望于皇帝,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观念面临的挑战及影响挑战:①民族危亡时,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奸臣理论);②君主权力与能力的矛盾(宠臣、权臣、宦官、外戚);③来自窥视君权者的威胁。
影响:①忠君观念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②春秋战国时,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③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称为专制君主维护其统治的杀手锏(奴性、愚忠、无独立思考能力、对上顺从、对其他人似狼、无独立人格、无鲜明个性);④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皇、宫、御,善于服从。
第三讲1.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创立了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过去,无客观标准,纠缠人际关系,官员是靠世袭、推举、养士、血缘关系、战功得到官职的;现在,科举制度制定了考试必读书目、规定了考试文体、建立了回避保密等制度;(2)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本合格的官吏:原因是,考试内容为礼仪道德管理学,长期心理和见识的准备,上任后前有陈规,上有上司,下有属吏和幕僚;(3)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a、官员的选拔权和任用权收归中央;b、统一了考试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c、向广大平民广开官路,调和了阶级矛盾,平民入仕,科举成为政府与士人联系的纽带,打破了“王侯将相有种”的不平等制度;(4)儒学传承,精神秩序,引导青年将读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生命方式,使全社会都集中在同一种思想逻辑中。
2.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1)维护了官本位主义:①制定了看似平等的规则,现实中又有成功后的诱惑;②成功几率小,客人们还是充满希望;③官本位:a、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严格的上下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c、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准或参照官阶级别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d、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
(2)对教育的影响:①考试内容的单一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片面强调知识的记忆,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创造力。
(3)强化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需要经济后盾。
第四讲1.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2.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就其中一条谈谈认识①战争观:崇尚和平,以战止战。
战争是不可避免,要以战止战,也要师出有名②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首先,重视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其次,慎重对待战争;第三,进行未雨绸缪的备战。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⑤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讲究一个情字。
即是将领应根据事态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灵活掌控战局。
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保密原则。
但君主担心将领拥兵自重。
⑥奇正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
正态出兵为正,相反为奇。
⑦注重谋略。
“诡道制胜论”3.了解下列谋略的大概内容:瞒天过海:示假隐真,常见不疑、伪装,出其不意无中生有:示敌以假,让敌方识破,变假为真李代桃疆: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次要、局部、暂时,丟车保帅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伪装诱骗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①管理军队,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震慑全军将士②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
上屋抽梯:①设置诱敌圈套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
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4.谋略思想的社会影响Sorry第五讲1.三从四德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七出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
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①不事舅姑: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焦仲卿,刘兰芝);②无子:无子的正妻为丈夫置妾,妾生之子视为己出,可免于被休;③淫僻:红杏出墙或行为怪癖(沉塘、浸猪笼、幽闭);④嫉妒: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有害于家族的延续(王熙凤);⑤恶疾: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喑、聋、盲、秃等);⑥口多舌: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
理由是“离亲”(陈伯爱弟弃妇);⑦窃盗:将家里的东西占为己有,说明女子没有自己的财产权。
七出用意:巩固父权或夫权家庭(家族)的秩序。
①以不孝出妻,以维护家长尊严及将养老责任交与妇女;②以淫僻、嫉妒、多言出妻,以保持尊卑有序、血缘纯正和人际和睦;③以无子、恶疾、盗窃出妻,以维护夫权家庭(家族)的世袭延续、社会声誉和物质利益。
3.三从四德存续的原因(1)男权社会,女子处于从属地位。
在农业为主,体力占优的情况下,男子可给家庭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对女子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男子就可以规定一些评定标准,来衡量女子的各种行为;(2)出嫁前,父权家庭,未成年,懵懂少女,事情不得不听从父母的;(3)出家后,夫权家庭,养育子女,导致女子疏远社会,对社会不了解,不得不听丈夫的4.三从四德的影响(1)强化了男尊女卑和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如男主女从,夫唱妇随;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教《女儿经》;家法;国法(无财产和继承权);语言文字,嫉、妒、妖等;(2)限制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男女授受不亲;红颜祸水。
5.对比三从四德对女性的要求,分析现代女性的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婚姻自主(2)生死不由父母定(3)不跟夫姓,子也有随母姓的(4)夫死可嫁(5)不缠脚,不但是相夫教子(6)家里说话算数(7)妇女保护法(8)离婚主动权(9)一夫一妻制(10)参政(11)不用传宗接代(12)衣服张扬(13)三八妇女节(14)经济、财产权(15)法律男女平等(16)婆媳关系倒置(17)有继承权(18)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甚至垄断行业6.三从四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1)求职要男不要女(2)退休年龄不一样(3)女强人,潜意识中认为男比女强(4)大闺女,小媳妇;小伙子,大丈夫(5)许多男人视自己妻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的(6)男婴出生率高,重男轻女,20年内有3千万没有幸存下来,男女比例为123:100(7)教育:有钱先让男孩读书,男子文盲率低于女子,先不上学的是女孩(8)家庭暴力,“打出的媳妇,揉出的面”(9)家务劳动没有减少,还要工作(10)女性就业率低,劳动活、拆、上夜班等(11)下岗女工,工资低,相当于男性的64%,同工不同等(12)参政人员局级以上女子只占17%,部长级6.3%(国际认可程度为30%),在实权部位的少,正的少(13)处于被男性评判的地位,多以男性眼光看,如:甥女、灭绝师太、美女效应(14)非正常的婚姻关系中,女性总是受指责的,如:小妖精、二奶、小姐、女强人、妇孺皆知、吃软饭第六讲1.礼仪的含义广义: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礼节仪式。
囊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
狭义:人际交往中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评价古代礼仪(1)礼仪的功能:①维系国家、社会、人际、家庭等各种秩序,以礼治国:a、它以祭祀礼仪为主要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专政机关的强制保障实施;b、它将社会风俗、民间习惯转变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是纯粹的民间规约。
②调解人们的分配,协调人际关系;③教育人们自觉遵守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2)礼仪的弊端:强调“等级区分”,有助于维护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3.举例说明礼仪观念(等级观念)在官服、丧葬制度、建筑上的体现(任选一个)各位可从自己的作业中挑选答案第七讲1.宗法、五服、宗祠、族规、族长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并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其中,血缘关系与观念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需要相互配合;土地固定决定人的相对定居性,使中国人更多的保留了血缘关系。
关于祖先的崇拜,“宗”即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如:宗庙、祖庙。
关于继承秩序,包括权力和财富的继承。
如:部落首领产生于禅让制。
五服是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必须遵循的丧葬制度。
每种丧服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时间和行为限制。
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宗祠(祠堂):供奉祖先神主,被视为家族的象征。
用途:①祭祀场所依辈次的先后和身份的尊卑行礼;②处理家族事务,执行家法之所;③教育本族子弟之所族规:①把尊祖敬宗、手足的原则具体化;②强调尊崇军权,履行对国家的义务;③规定了立后继承的原则和办法;④规定了不同成员的等级名分和行为准则;⑤规定了对违反族规的处罚办法族长:推举上台。
①有主持祭祀典礼之权;②主管族产之权;③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处理族中各种纠纷,调停争端的权力2.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主要特点①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如果没有嫡长子则根据庶子的大小来安排继承权。
②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均以嫡长子为宗子。
③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首先,有权主持祭祀;其次,有权掌管本族财产;再次,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等事宜;还有,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
3.丧服制度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哪些特点1)父系众亲属重于母系、妻系众亲属。
2)服制轻重与血缘亲疏有关。
3)男子地位重于女子4)嫡庶有别4.宋代以后的家族特征(1)宗谱(2)宗祠(祠堂):供奉祖先神主,家族的象征。
祭祀场所依辈次的先后和身份的尊卑行礼;处理家族事务,执行家法之所;教育本族子弟之所(3)族产:族田分祭田、义田、学田等(4)族规:①把尊祖敬宗、手足的原则具体化;②强调尊崇军权,履行对国家的义务;③规定了立后继承的原则和办法;④规定了不同成员的等级名分和行为准则;⑤规定了对违反族规的处罚办法(5)族长:推举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