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贵族遗风和诗意之美——哈尔滨
(整理)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史诗。
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哈尔滨美轮美奂的的建筑艺术。
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中西方各种建筑流派在哈尔滨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一条千米百年中央大街,就几近浓缩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被各地的旅游者成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也确不为过。
随着历史的研磨,一些建筑已不复存在,除了给世人留下遗憾,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历史、保护历史、铭记历史。
哈尔滨著名摄影家刘延年先生,身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用广深的镜头记录下了哈尔滨的一大批知名保护建筑,并出版了《老街余韵》珍贵摄影邮册,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记录和保留历史,昭示后人。
笔者将刘延年先生摄影作品进行了翻拍呈现博友,愿与大家共飨建筑精品的大餐。
每座建筑都标注了具体的方位,意在方便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哈按图索骥、寻找芳踪。
透过镜头,我们仿佛又看到历史天空的漫天飞雪,耳边又回想起百年老街上的铜马车的蹄声。
圣.索菲亚教堂(又名: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沙俄远东军随军教堂,1907年始建,1912年重建,1923年再建。
位于道里区透笼街95号。
金安国际购物广场中的东北虎皮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协和银行。
位于中央大街75号。
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私邸,曾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所在地。
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号。
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1年,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后为苏联红军会馆。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仿巴洛克式建筑,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曾做过哈尔滨教师俱乐部。
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7号。
省电力公司食堂,哥特复兴式特征的浪漫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基别洛—索科大楼,曾为意大利领事馆。
位于南岗区63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巴洛克建筑风格,1935年落成,原为俄国东正教堂,现为天主教堂。
冰城哈尔滨:漫雪纷飞凌霄卧银装素裹天鹅舞

冰城哈尔滨:漫雪纷飞凌霄卧银装素裹天鹅舞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在冬天,这座城市被白雪覆盖,整个城市宛如一幅银装素裹的画卷,成为一座冰雪之都。
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落下,给哈尔滨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与诗意。
而在这片洁白的世界里,还有一群优雅的“白领”——那就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动物——天鹅。
它们在冰雪世界中翩翩起舞,成为了这个城市冬日风景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每年的冬天,数以百计的天鹅从远方飞来,落户在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中。
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成为了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这些天鹅成了城市的精灵,它们在冰天雪地中嬉戏、觅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生机和美丽。
冰城哈尔滨的冬季是美得令人心醉的。
寒冷的冬季,却无法减弱这座城市的热情。
在这里,白雪皑皑,冰封江河,整个城市被雪花装点得如梦如幻。
而在这个冰雪世界中,天鹅就像是一群迎风起舞的精灵,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
哈尔滨的天鹅不仅多,而且品种丰富。
它们有的是白天鹅,优雅婀娜,有的是黑天鹅,身姿矫健。
它们或优雅地在湖面上游弋,或翩翩起舞,把这片冰雪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动人。
每当天鹅俯冲入水,掀起万道水花,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仿佛一幅清新洁净的画面一般。
除了湖泊和江河中的天鹅外,哈尔滨还有一个特别的天鹅驯养基地——松花江天鹅湖。
这里是哈尔滨市区最大、最重要的天鹅栖息地。
每年冬季,数以千计的天鹅从西伯利亚飞跃而来,在这里落户栖息。
湖面上,时隐时现的天鹅们在水中嬉戏、觅食,它们的精彩表演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湖边的树林里,还有众多的野鸭、鸳鸯等水禽在这里栖息,形成了一幅生态丰富的美丽画卷。
每当夕阳西下,湖面上的天鹅开始散漫地游弋,夕阳映照着它们的身影,仿佛天鹅成了夕阳的镜子,美得令人心醉。
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下,无数游人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妙时刻。
天鹅在哈尔滨的冬日里,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它们用优雅的姿态和活泼的动作,给这座冰雪之城注入了独特的生机和色彩。
2022黑龙江哈尔滨旅游十大必去景区

12月26日,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复原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即日起黑龙江省正式复原跨省游。
公告称,依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规定,经专家组综合评估研判,讷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确定,自2022年12月26日6时起,将长发镇建设村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自调整之时起,黑龙江省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三版)要求,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可复原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夏(6-8月):半袖衫或裙子都可,逢遇阴雨天气,也要穿件薄毛绒衣或背心,夜里更凉,需穿厚绒衣。
秋(9-10月):厚毛衣、薄绒衣或薄毛衫防夜寒,日间只需夏装内外衣即可。
冬(11-3月):棉裤、厚毛衣、羽绒长外套、棉皮鞋棉帽。最好穿戴质地温柔的防寒服及防寒手套、防寒鞋。这样既可防止在冰雪场上滑倒,又利于登山或行走。
黑龙江旅游必备物品:
证件:出游时要随身带备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等,以备时常之需。
衣物:
春秋:厚毛衣、薄绒衣或薄毛衫防夜寒,日间只需夏装内外衣即可。
夏:半袖衫或裙子都可,逢遇阴雨天气,也要穿件薄毛绒衣或背心,夜里更凉,需穿厚绒衣。
冬:棉裤、厚毛衣、羽绒长外套、棉皮鞋棉帽。最好穿戴质地温柔的防寒服及防寒手套、防寒鞋。这样既可防止在冰雪场上滑倒,又利于登山或行走。
二、圣索菲亚大教堂
亮点:惹眼的洋葱头式穹顶、典型的东正教风格,是哈尔滨的闻名地标。
景点介绍:
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它那绿色的洋葱头式大穹顶非常引人注目,这座雄伟的拜占庭式建筑虽然已不再具有教堂的功能,但作为哈尔滨最美丽的异域风格建筑,它仍吸引着众人慕名前来参观。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1、建筑的魅力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有着这样一组建筑群体——“中华巴洛克”她具备独特的建筑魅力,她有着“迷”一样的神奇色彩。
带着对“中华巴洛克”的种种迷恋之情,我走进了道外传统风貌街区,当一座座建筑矗立在眼前,心中也为之一颤,产生了对建筑的无限敬畏。
由此“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风采,在一砖一瓦中冽冽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尤存。
于是在心中淌溢着一剂力量,一剂赋予我们保护她的力量。
2、建筑的风格城市急促的脚步追不上建筑的变化。
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是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浪漫旎色。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
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也许这是先辈们在为我们捕捉一种熟悉的记忆,也许是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3、典型建筑你是否沉醉过东方园林主义的翰墨飘香,你是否迷恋那西方文化艺术的别样风情。
“中华八洛克”建筑可以带您登上艺术的殿堂,开启幻想的大门,这里的建筑就是一场中西交融的艺术集汇,气派不失雄伟,典雅不失庄严;简洁不泛堂皇之气,可谓箭繁相怡,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前店后宅的功能。
在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从华丽中将色彩驿流。
探索神秘的建筑之旅从这里开始4、老街寻景天高云淡,“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天地之间显着尤为耀眼,无论从建筑的风格还是从建筑的形式,都在向示人展示它的神奇风姿。
沿着深巷一路走来,我转了一条又一条,发现迷失在艺术的长廊里。
踏上回廊内的木制楼梯,脚下发出的吱吱声响,宛若穿梭在岁月的旅途中,离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越来越近。
这里的每一处情景都是一种会摄人魂魄的艺术,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华巴洛克5、民俗旧照——老照片展示当人类臻渐完美之时,可超越平凡感受尊贵。
一组建筑承载着典雅与古朴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
历史、文化、与记忆融会成一幅最动人的画卷展开中华巴洛克的宏伟蓝图,向我诉说着诗一样的美丽画面。
哈尔滨旅游介绍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 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 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 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 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 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 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 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 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 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 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 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 顿挫的钟声。
目录
1
从别名看特色
2
看看怎么玩
3
看看怎么吃
4
看看周边
看看周边(一)
雪乡
雪乡雪期长、降雪频繁,有“天无三日晴之 说”,夏季多雨冬季多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 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 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 粘度高,素有“中国雪乡”的美誉。
看看周边(二)
亚布力 滑雪场
俄式大餐
德莫利是哈尔滨不远的一个小镇,往哈尔滨 拉煤的司机到那里时恰好是半夜,就再镇上 用饭,店家取不远处江里的活鱼,与镇上用 刚做出来的豆腐与粉条炖在一起,既好吃又 实惠,传到而今就著名了。 因其原产地德莫利镇而得名,选用活鲤鱼或 鲫鱼,佐以粉条、白肉等料,滋味鲜美,鱼 肉又肥又嫩,不醒不腻,是西南四大炖菜之 一。
哈尔滨最早的雪雕作品
是在兆麟公园用天然雪 雕塑成一个2米高、3米 长,背驮7层宝塔的大 象,名曰“万象更新”。 雪象开创了哈尔滨雪雕 艺术的先河,从此掀起 了北国雪雕艺术的高潮, 每年元月,一年一度的 雪雕游园会在哈尔滨太 阳岛公园举行。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一八九八年,初称"中国大 街"。一九二五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后 发展成为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袭至今。 她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 长1450延长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 路为10.8米宽。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 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 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一条小小 的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 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 年文化发展史,其含括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 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9年第11期
文/ 张博图/ 赵刚
有一种情怀叫“中华巴洛克”,中式的胡同高墙里有着西方古典美学的韵味。
有一种情怀叫“东方小巴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欧亚文化的道外老街文化。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人儿”,生活中一点一滴似乎都有着百年前傅家甸的光影。
哈尔滨人都把道外区的老城区,亲切地称为“老道外”。
这个“老”字,承载了哈尔滨几
代人的记忆。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集中在老道外,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
筑群。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发达。
20 世纪初,沙俄的技术人员大多居住在道里区和南岗区,这两个区外来文化痕迹明显。
道外区作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地,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不免受到
了很大影响。
后来大量“闯关东”人来哈尔滨开商铺、做买卖,挣了钱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
于是,国内的工匠纷纷效仿道里区中央大街外国建筑外形风格,采用中国的建筑方法,建成中
式“洋楼”——欧式外观、中式院落,而这些“洋楼”商住两用,成为了哈尔滨的建筑经典。
如今走在老道外的小巷里,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黑漆金字的木质牌匾挂在商店门前,
街边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瞬间,仿佛有种穿越回20 世纪初的错觉。
树荫下叼着旱烟袋的老大爷;身边走过短发
青衫的女学生;街口的包子刚出炉,顿时就被人群围上了。
这些情怀一股脑儿地冲进“中华巴洛克”建筑群里,赋予了这座老城区连绵不绝的生命力,让我们在斑驳的旧影儿里看到了城市之光的新色彩。
写哈尔滨的古诗

写哈尔滨的古诗一、《松花江畔赏雪》“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二、衍生注释:1. “冰城”:指哈尔滨,因为哈尔滨冬季寒冷,结冰期长,冰雪景观闻名,所以被称为冰城。
2. “琼花”:这里指雪花,雪花洁白晶莹,如同美玉雕琢而成的花朵。
3. “松水”:即松花江,松花江流经哈尔滨,是哈尔滨的重要水域。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的是哈尔滨冬季的雪景,旨在展现哈尔滨独特的冰雪风貌。
从情感上看,充满着对哈尔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首句“冰城素裹绽琼花”直接描绘哈尔滨被白雪覆盖的景象,“绽琼花”将雪花飘落比作花开,十分形象。
第二句“松水悠悠映彩霞”动静结合,江水悠悠是动态,彩霞映照是静态,丰富了画面。
“风舞琼枝千树玉”运用拟人手法,风像舞者,树枝像被赋予了美玉,写出了树枝挂满冰雪的美态。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哈尔滨的美能让天下人沉醉。
四、作者介绍:假设作者是一位叫李逍遥的文人。
他是一位热爱旅行的落魄秀才,游历至哈尔滨时,被这里的景色震撼,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他热衷描绘自然美景,擅长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壮美的景观,且将自己对所到之处的热爱融入诗句之中。
五、运用片段:1. 旅游宣传场景在哈尔滨的旅游推介会上,主持人这样说:“‘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正如这首古诗所描绘的那样,我们哈尔滨的冬季就像一个冰雪构建的童话世界。
洁白的雪如同盛开的琼花,松花江畔的景色更是迷人,大家快来体验哈尔滨的美。
”2. 文化讲解场景导游对着一群游客讲解道:“咱们现在置身在哈尔滨这个冰雪之都,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您看这周围的树枝,像不像诗里说的‘千树玉’?风一吹,真就是风在舞着玉枝呢,这就是哈尔滨独一无二的美啊。
”3. 文艺创作场景一位画家正在创作以哈尔滨冬季为主题的画作,他在画作旁题诗道:“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北端的地区,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多彩冰雪文化的城市。
今天,我将带大家游览该城市的几个著名景点。
第一站: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俄国殖民时期,是当时俄国人生活、娱乐和贸易的重要场所。
如今,中央大街保留了大批俄式建筑,独具特色的街道和艺术品装饰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你可以在这里走走,享受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站: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正教堂。
教堂的设计灵感源自古代罗马五场等圆顶建筑,以及现存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哈吉索菲亚清真寺。
教堂内部的壁画和装饰艺术品,展示了古老文化的精髓。
第三站:太阳岛太阳岛是哈尔滨最美丽的景点之一,位于松花江上,是由哈尔滨市政府投资建设,仿照日本枫丹白露岛而建。
岛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和花草,四季景色各异,尤其是秋季,红黄绿三色交错,堪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四站:冰雪大世界冰雪大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位于太阳岛附近的南岸。
这里设有巨型冰雪雕塑、滑冰、滑翔跳伞等丰富的游乐设施,也有一系列文化展览、竞赛和冰雪娱乐项目,让你亲身体验冰雪娱乐的极致快感。
第五站:哈尔滨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博物馆之一,哈尔滨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其收藏品以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生物和自然环境为主。
博物馆内展品丰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就是我为您介绍哈尔滨的几个著名景点,希望可以吸引您来此旅游。
谢谢!哈尔滨景点导游词(400字)哈尔滨是一个多彩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彩冰雪文化。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几个著名景点,让您在短时间内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第一站: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黑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保留的俄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这里还有大批精美的艺术品,让您领略哈尔滨独特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座北方城市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很不完整的,是远观的。
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我一直很难把握她的气质。
这种感觉延续至今。
虽然我对城市本身并不陌生,但是我对在城市芯子里的东西,是疏离的,仿佛没有找到那扇隐藏的门,却是在玻璃窗外对她眺望一般。
多年之后,当我读到阿成先生的小说和余秋雨的散文(我本人并不十分看好其大部分矫柔造作的文章,但关于东北地方的记述,如《流放者的土地》等,可做常识性阅读)时,我也不太能完全意义上把他们的文字同我的记忆重合起来。
说到底,记忆很奇怪;个人的认知有差异;而童年的眼睛,又更带有童话的色彩。
最先浮起的记忆,是廊柱与石子马路。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相当多,在我去过的所有城市,只有哈尔滨,只有这一座城市,保有如此浓厚的欧陆风情。
这种风情不仅是有几座教堂、有几条石子马路,而是已经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已经渗透在城市的血脉里,已经和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水乳交融了。
随处可见的廊柱,走几条街就会有一座教堂,这已经成为城市中寻常可见的景致。
而现在几乎成为哈尔滨的一个代名词的中央大街,在悠长的岁中,也不减风情。
当下,它是步行街,没有车轮的飞驰,宛如一块城市中的净土,而我总能想起百多年前,俄罗斯的遗贵们坐着高大而华丽的马车行径而去,留下马蹄和车轮与石子相碰的声音,在空气中萦回不散,萦回不散……即便是从前街道的名称,也有许多以俄国名人命名,例如最近改回原名的奋斗路,旧称为果戈里大街。
我小的时候,读过许多童话以及儿童读物,这是至今都让我很自豪的一件事。
童话世界真纯净美,陶冶心灵的作用,我相信可以延续一生。
后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完整地阅
(好象是由一位意大利年轻人采集编撰而成,由于隔的时间长了,读上下两册的《意大利童话》
已经记不清名字),两本厚厚的书中千百篇童话,几乎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都可寻到踪影。
童话中的境界,总使我对现实世界产生纯美的憧憬。
而这些憧憬则大多萦回在城市中这些欧洲风情的建筑里。
那些高大的、宽厚的台阶,那些擎天而立,样式各异的石柱,那些尖顶、圆顶的教堂,那些大理石铺成的音乐厅,小客厅,还有宫殿般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的窗户,色彩缤纷的墙壁,这一切都让儿时的我有如进入梦境,进入童话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每周都要去一位音乐老师家学习弹钢琴,这位老师住在离中央大街很近的一条街上,我每次去学琴,都要走过长长的中央大街。
多年前,中央大街还不是步行街,我有时候走着去,更多的时候乘车,看着街道两旁拉洋片一样向后闪去的各种建筑,就会有种进入梦的迷惘和沉醉。
小小的头脑中会浮现起俄罗斯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童话、歌谣。
我妈妈常常在这条街上,带我慢慢走,边走,边为我念美丽的诗句。
有一句我印象很深,那是在一个秋天,天很高,很蓝,她轻轻念:秋风象一把温柔的梳子……
晚上从老师家回来,妈妈牵着我再次行经中央大街,街灯都亮了,石头路面在灯光的微微泛着白光,远远近近的高大建筑投下或明或暗的阴影,有些高高的窗子里透出温暖的光亮。
这样的时候,我总能产生类似小人鱼或灰姑娘中宫殿与城堡的意想。
耳边,还留有老师弹起的古典音乐的旋律,尤其是海顿和莫扎特的曲子,那些小夜曲,安详、精致;或是肖邦的的钢琴曲,忧伤的如同悸慈的诗句;或是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片段,让我怀疑,也许在哪扇亮着的窗户里,就有年轻的胡桃夹子在比剑。
文化就是这样的,艺术就是这样的,慢慢流进童年的孩子的心灵深处。
于是,在多年之后,偶尔在晚上路过中央大街,便生出无端的感动,仿佛多年前的一首歌,悠长的咏叹穿越时空,轻叩我的耳鼓。
我幼年时代背诵的诗歌,大部分是在这座城市学会的。
包括中国古典诗歌和一部分外国诗篇。
于是,城市似乎也多了一种诗意之美。
幼年时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接触,得益于我生命中两位女性。
一位是我奶奶,她用口耳相传的那种古老却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我背许多古典名篇;另一位是我妈妈,她点到及止,悄无声息地引导年幼的我一本本打开厚重的外国名著。
于是,我经常可以回想起来:在这条路散步的时候,伴着黄昏的斜阳,奶奶教我背着《西州曲〉〈琵琶行〉;而在这个旧屋中,妈妈曾送我一套外国文学名著插图本,书册很多,摆满了书架长长的一层。
哈尔滨并非是给我印象最早的城市,也并非给我印象最深最多的城市,也并非是我自认为最了解的城市,但是我最初的学习是从这里开始的。
正因如此,我对这座城市,有很多关于文学、文化、音乐的记忆。
恍然见有种错觉,感觉这是我去到过的最有诗意的城市。
哈尔滨带给童年的我的另一个印象,便是她的热情奔放和博大忧伤。
热情奔放是她的夏季。
夏天给童年的我最深的印象是悠悠的松花江,阳光明媚的太阳岛,街边的小提琴手风琴声和人们欢快的野餐。
国人在儒家文化几千年的熏染下,有很强的入世精神,大多有属于范希文两字关情式的忧乐观,他们隐忍而辛勤,清醒而理智。
而西方的酒神精神,则很少很少。
哈尔滨人就拥有西方的酒神精神。
年幼的我曾多次被这种快乐、奔放、抛却一切世俗烦恼的逍遥而感染。
松花江边野餐的人们,永远很多,永远有爽朗的笑声,永远不知疲倦。
手风琴小提琴和美声唱法(现在少了,但是夏天举行音乐会的传统至今未变)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飘入耳朵,融入心灵。
如此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外乡人会以为是因为什么节日、庆典的缘故,而其实并不是的,这只是普通的一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也许野餐的人,江里游泳的人,街边拉琴的人才刚刚下班,刚卸下一身的疲惫,但快乐的本质掩藏不住。
这里好象天天在过节。
前几年,有一次看片子,看到关于太阳岛的资料带,全部是新闻纪实。
人们那欢乐畅快、无忧无虑的情绪感染了每个看片子的人,甚至有人提出质疑:这是纪实吗?还是有导演的成分?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
片子里的生活就是生活原来的面貌,是本质!我恍若回到童年,回到那些金子般的岁月之总。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能不快乐呢?!
形成对比的是哈尔滨的冬天,冬天是博大而忧伤的,如同博大忧伤的俄罗斯文学。
童年的我,读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数量及其有限,现在回忆起来,较长的差不多只有《金蔷薇》、《雕的心》、《宝石花》、《普希金童话》、《我的童年》,以及插图本的《苦难的历程》等为数不多的著作。
但是,弥漫在这些作品中的气韵,与哈尔滨的冬天的气韵如此相似,当时的我无法表达,而今的我也只能尝试着表达一点点。
冬天的严寒,仿佛掩住了表达感情的渠道,而感情只在人们心中相融通。
我相信每个哈尔滨人,或是了解哈尔滨的冬天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认识一位江西的年轻人,他曾在哈工大读完了本科有读完了硕士。
在哈尔滨生活了六年,却仍然不太能理解哈尔滨的冬天。
感情细腻的他曾对我说:冬天是死寂的,有什么压在心上。
不是的,我的年长的朋友,哈尔滨的冬天远不是这样单薄和灰暗,只是你未曾体会出她的博大与厚重,我也未曾完全体会。
被冰雪覆盖的土地,比常年青绿的土地更加深沉,更加隐忍,更加藏而不露。
冰、雪、强烈的风、无边的寒冷是这儿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
带走了冰雪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是不属于这片土地的。
要真正了解这片土地、这座城市,必然要了解其冰雪文化。
而冰雪文化可不单是看一次冰灯,过一个冬天就可以参透的,冰与雪在哈尔滨塑造的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内质,是不能掩饰的别样风景—
—博大,而忧伤。
清晨,睁开双眼,窗子上是美丽而精致的冰花,树上常航有树挂形成,脚下踏着的仿佛千年的冰霜。
各种冰上运动塑造着又一种文明。
溜冰是很小就会的,那是冰上的舞蹈,舞者和自然有着无限亲近的默契。
我小时候学溜冰,不知道摔过多少次。
然而,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冰上摔到的孩子,很少落泪,他们有着被冰雪塑造出的坚贞与顽强。
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冷月、寒星,地上银光闪烁。
在这样的自然中生存,慢慢的,才会感受到冰雪文化的内质。
所以,我认为与这座城市总是有些疏离,总是无法真正触及其内里,也许是因为城市本身有着多重文化内涵,有着多重文化交融以及厚重博大的精神,我还无法完全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