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14.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1、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2、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4、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介绍安徒生。

(资料附后)二、自学课文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看了题目你怎么想?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 分段、编写段意5、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三、讲读第一段。

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3. 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

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结合学生描述指点:“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

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2、正确、流利地读文,理清课文层次,理解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幻想与现实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童话世界里,通过与同龄人小女孩交流,加深体验,并把感受写在旁批处。

2、和同学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了解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受苦受难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产生的合理想象,感受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命运的悲惨引导学生区别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珍惜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安徒生资料及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安徒生童话全集一书)那么你们了解安徒生吗?说说对他的了解。

2、提供丹麦时代背景,学生简介安徒生。

3、安徒生所写的这些童话中,你们都读过哪些篇呢?4、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过的安徒生作品。

过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探讨学法1、今天老师要用这一篇课文检查一下你们学习语文的水平,那么老师问问你们初读课文都应该做些什么?2、通过与学生探讨得出:3、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4、借助工具书,学会预习;5、读课文时画出生字新词,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理解它们,然后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正确;6、学不懂的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7、把自己读书的体会在旁批处写一写;小结:以上都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所说的开始初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谈收获1、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并加以点拨生字的音、形、意。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学情分析: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

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设计理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

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教学难点: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教法:“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朗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2.师导言:同学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教案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谢谢阅读。

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课外:朗读课文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2.简介作者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

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

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四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四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安徒生的资料。

课文有关课件。

【预习题纲】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不懂的字、词或喜欢的词、句子,小组讨论解决不懂字词。

2、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课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作品还有( )等。

(2)小女孩共几次擦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种事物?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3、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后完成一个练习:课文先写了小女孩_______,再写小女孩________,最后写小女孩_____。

课文就写了这样三部分内容,下面我请大家把课文分成三段,看谁分的又快又准确。

(1)悲惨生活(2)美好幻象(3)冻死街头三、重点研读课文第一段1、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课文第一段,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2、我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第一大段,边读边思考,你是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并说说理由,前后桌之间可以讨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14)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14)_人教新课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凄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3、认识虚实联合写法的表达方法,领会这样写的利处。

重难点: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凄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教课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有关资料。

三、教课方法:1、情境教课法2、小组合作研究沟通法四、教课过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春节刚才过去,那么同学们的除夕夜是如何度过的?(生积极讲话)同学的除夕夜都很高兴,但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女孩却在除夕夜冻死了。

今日,我们一同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

丹麦作家,被誉为“童话之王”。

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

2、字词。

指名读。

并重申要点字“兜”。

生察看构造,如何写的雅观正确。

师师范,生书控。

点名学生登台书写,其余在练习本书写。

你、并评论。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时间、地址、人物、因由、经过、结果)课文先写了小女孩,再写小女孩,最后写小女孩。

(明确: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并思虑:小女孩一共擦然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原由是什么?明确:第一次火炉严寒第二次烤鹅饥饿第三次圣诞树难过第四次奶奶孤单第五次飞走了难过、孤单师:这几个同学对全文把控能力不错,每人加一分。

谁联合板书谈谈小女孩是如何的一个人?(生各抒几见)(明确:悲惨、可怜)四、合作沟通,感觉可怜,唤起怜悯。

1、那文中的小女孩究竟如何可怜?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她的可怜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研读“擦火柴”部分,边读边勾划要点句子,写一写你的领会。

(约 3 分钟)2、同桌沟通感觉。

3、小组报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 . 教学挂图。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2.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 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 . 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

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14《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14《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4《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女孩可怜和美好想象的句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2.能够围绕描写小女孩可怜的的句子和课文最后的两个重点句,通过想象写话、联系背景资料、交流感悟等方法,体会小女孩的内心,培养读中感悟的能力。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对比朗读,借助板书,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抓住描写幻想短暂和小女孩语言的句子,抓住“终于”“刚”“那时候”“叫”等字词和感叹号,感悟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进一步深化抓关键词句学习体会的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5.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重点难点能够围绕描写小女孩可怜的的句子和课文最后的两个重点句,通过想象写话、联系背景资料、交流感悟等方法,体会小女孩的内心,培养读中感悟的能力。

3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因为现实生活与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要真正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内心,关注人物的命运,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有难度的。

所以在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品评词句、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内心情感,聚焦人物的悲惨命运。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课前交流1.看图猜童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

每张图片都暗含代表着一个故事,看看你能猜出来吗? (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新衣)2.介绍作者你了解安徒生吗?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童话大师。

(出示安徒生的介绍)2【讲授】(二)检查字词,理清思路1.揭题安徒生一生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童话,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经典童话之一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本课的字词,下面我们来读一读。

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烤鹅可怜打着卷儿3.交流课文内容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4.板书梳理请看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体会现实与想象结合写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字词的掌握是学习的基础,通过聆听的学生朗读,感到重点生字词的课前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我想同学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可是一整天了,没有一个人来买她一根火柴。

最后她蜷缩在墙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面带微笑地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燃过的火柴梗。

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你们知道这个童话叫什么吗?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提问:这篇童话的作者是谁?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是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时贫富悬殊,金钱支配一切,社会非常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情景。

同学们在学习这篇童话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

3.老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4.提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

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导学生学习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

1.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

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

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3.(出示灯片)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4.后来结果呢?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

5.指导感情朗读。

6.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
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1.同学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
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3.分小组自学,老师巡视。

三、汇报自学成果。

1.讨论第二次擦火柴。

(1)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是为了看清屋里的东西。

(2)提问: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结果怎样?
2.讨论第3次擦燃火柴。

(1)重点讨论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

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

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

她也需要欢乐。

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

3.讨论第四次擦燃火柴。

(1)老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
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

(2)提问: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

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3)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4.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

(1)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

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2)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

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

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四、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1.提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看到的幻象,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才出现。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自己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讨论)
2.(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
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

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

(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

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