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补液方法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在儿科医学中,补液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
补液的目的是维持或恢复儿童的体液平衡,补充因呕吐、腹泻、发烧等导致的体液丢失,以防止脱水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是根据患儿的丢液量、丢液成分和丢液时间来合理地计算和调整补液的剂量和速度。
首先,计算儿童的丢液量是确定补液的第一步。
儿童的丢液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估:1. 估算法:根据患儿体重和丢液导致的增加倍数,通常使用以下公式:估计的丢液量(mL)= 基础需求(mL/kg)× 体重(kg)× 增加倍数。
2.精确测量法:通过秤量估算患儿体重,并根据患儿实际丢失的体液来计算丢液量,如呕吐量、腹泻发生时间和次数、小便量等。
其次,确定补液的成分是计算补液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丢液成分的不同,补液可以分为生理盐水(等渗性补液)和特殊液体(等容性补液)。
1.生理盐水:用于普通的补液治疗,其成分为氯化钠(NaCl)0.9%。
根据计算的丢液总量和正常体液的组成,可以合理地计算出补液所需的生理盐水的总量。
2.特殊液体: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补液,比如重度脱水、失血、高渗性脱水等。
特殊液体的成分包括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乳酸钠等。
根据患儿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合理地计算出特殊液体所需的剂量和比例。
最后,根据儿童的丢液时间和病情的稳定程度,确定补液的速度也是计算儿科补液的关键因素之一1. 快速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或急性失血的情况下,速度为20-40mL/kg每小时。
2. 正常速度:适用于轻度的脱水和常见的呕吐、腹泻情况下,速度为10-20mL/kg每小时。
3. 缓慢补液:适用于稳定的患儿,速度为5-10mL/kg每小时。
补液的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丢液程度和病情来调整,需密切监测儿童的丢液量、尿量、体重变化和生命体征,以确保补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儿童的补液方案也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
一、常用补液方法
1、经静脉输液法
静脉输液法是婴儿和幼儿治疗补液中最常用的,通过皮肤管道,把溶液从瓶子里输入血管里,可以迅速恢复体液的钠、氯、比重及其它重要的体液成分。
同时静脉输液还可以补充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从而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小儿静脉输液有两种方法:腋路静脉穿刺法和头皮静脉穿刺法。
(1)腋路静脉穿刺法
先将小儿躺在床上,胸部高度的位置,穿刺方向从上至下,沿着腋窝向前,用针头和拇指从腋窝向前内推,待找到静脉后,穿刺深度约 2.5cm.穿刺结束后,要把该血管固定。
(2)头皮静脉穿刺法
头皮静脉穿刺法也叫做飞秒穿刺法,穿刺时按压头皮,针透头皮,等到针尖进入血管内,反复穿刺,待血管出现后,即可完成穿刺,穿刺深度一般不超过2cm,完成后,固定血管,再输液。
2、肠路输液法
小儿肠路输液是把溶液从肠进入消化道,被肠粘膜吸收到血液里的补液方法。
经肠路输液,被吸收的溶液能够直接进入血液,而且比喂食给婴儿补充液体时,吸收的效率更为高。
小儿肠路输液可采用经口静脉的方式。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指的是在儿童发生脱水时,通过输液的方式补充体内缺
少的液体和电解质。
脱水是指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超过摄取量,
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情况。
脱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
问题,造成脱水的原因包括呕吐、腹泻、发热、尿频等。
小儿补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脱水程度选择补液途径:轻度脱水可以通过口服液体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2.补液的速度和量要适度:轻度脱水时可以按照平时的饮水量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时,可以先用大量液体快速补液,然后再以较慢的速
度继续补液。
3.补液要准确计算:补液时需要根据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进行计算,以确保补液的准确性。
具体计算方法包括根据体重和脱水程度计算总补液量,然后根据时间分配补液速度。
4.补液要注意电解质平衡:在补液过程中,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
注意补液中电解质的平衡,包括钠、钾、氯等电解质的补充。
补液时,要
根据儿童体内缺失的电解质种类和量进行适当的补充。
5.积极监测补液效果: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补
液效果,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
如果补液效果不理想,需要调整补液
的速度和量。
6.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的水分需求量和电解质丢失量与成人有所不同,补液时要结合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合理的补液计划。
总之,小儿补液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补液途径、准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注意电解质平衡、积极监测补液效果、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等。
补液过程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补液效果。
儿童补液的原则

儿童补液的原则
1.及时补液:儿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补液,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和感冒、发热等情况下更应注意及时补液。
2.选择合适的液体:儿童补液应选择含有适量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盐水、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
应注意不要选择含有太多糖类的饮料。
3.量力而行:儿童补液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确定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过多补液导致水中毒。
4.分次补液:儿童补液时可以采用分次补液的方式,每次补液的量不宜过多,分几次逐渐补充。
这样可以减少肠胃负担,防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5.注重口感:儿童往往对药味、味道敏感,对于口感不好的盐水等液体,可以适量加入一些糖或果汁,增加口感,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6.注意卫生:儿童补液时需要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同时,对于病情较重的孩子,应随时注意观察其病情,必要时及时就医。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小儿静脉补液是指给儿童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液体,以维持或调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小儿感染、失水、中毒等病情,通过静脉补液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体内缺液、缺盐、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以促进儿童康复。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是基于儿童生理特点和病情需求,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
正确的补液原则可以确保补液安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我们将概述儿童静脉补液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包括适应症、补液种类、静脉通路选择等内容。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要点,包括补液速度、补液量、补液温度等方面的考虑。
最后,我们将总结小儿静脉补液的相关要点,强调正确补液原则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关于小儿静脉补液原则的深入理解,可以有效引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
同时,家长和照料小儿的人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保障小儿的健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讨论和阐述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三个要点,即小儿静脉补液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
每个要点将会详细阐述其对应的原则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要点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全面了解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并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运用这些原则。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补液已经成为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静脉补液的原则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希望能够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提高小儿静脉补液的效果和安全性。
小儿补液公式计算公式

新生儿的补液量需要根据新生儿的脱水水平、体重计算,对于轻度脱水,按时补充液30-50ml/kg,中度脱水需补充液50-100ml/kg,重度脱水需补充液100-120ml/kg。
1、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新生儿,其生理需要量为每天30-50ml/kg,即按照新生儿体重(kg)×30-50ml计算,就是一天的补液量;
2、中度脱水:中度脱水的新生儿需要补充液体50-100ml/kg,对于20kg以内的新生儿,其每日生理需要量是体重的前10kg按照100ml/kg量进行补充,超出10kg的部分按照50ml/kg的液体量进行补充;
3、重度脱水:重度脱水的新生儿,其补充液体100-120ml/kg,对于脱水比较严重,如有腹泻或呕吐不能进食的新生儿,除需要每天补充生理需要量,还要补充额外损失量,即计算腹泻和呕吐排出的液体量,并将其添加到补液量中。
新生儿的具体补液量需要严格遵医嘱执行,并根据新生儿的代谢情况和病情、体液丢失量等进行调整。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往往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
儿童体内缺水严重时,需要进行补液治疗。
补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儿童体内的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而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儿童,补液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同的。
以下是儿童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1. 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体重和年龄。
一般而言,儿童体重小于10公斤的,可以按照每天100ml/kg的速度补液;而体重大于10公斤的儿童,则可以按照每天50ml/kg的速度进行补液。
2. 其次,需要根据儿童的临床情况,确定补液的种类和剂量。
如果儿童是轻度脱水,可以使用口服补液剂或口服盐水进行补液;如果儿童是中度脱水,可以使用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剂进行补液;如果儿童是严重脱水,需要紧急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3. 最后,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补液速度,计算出补液的总量和时间。
例如,一个体重为15公斤的儿童需要进行每天50ml/kg的速度补液,那么每天需要补液750ml。
如果每6小时进行一次补液,那么每次需要补液125ml。
总之,儿童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脱水症状,应尽快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补液治疗,以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小儿外科补液原则

小儿外科补液原则1.根据病情确定补液种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可用于补充体液损失。
胶体液包括人血白蛋白、羊血白蛋白等,可用于补充血容量不足。
2.根据补液目的确定补液速度: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确定补液速度,一般原则是先快后慢,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缓补液速度,以防止发生过快补液引起的高血容量状态。
3.个体化的补液方案:补液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婴幼儿的补液量一般以体重为基础进行计算,而大儿童则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补液。
4.根据临床监测结果调整补液方案:监测患儿的体征、生化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通过监测结果,来判断补液量和补液种类是否适当,以便及时纠正液体不平衡。
5.避免电解负平衡或电解紊乱: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正常电解质平衡。
对于电解质的监测和调整要及时、准确。
补液时应根据电解质监测结果进行补充,以避免过多或过少导致电解负平衡或电解紊乱。
6.合理使用输液泵:小儿外科患儿对输液泵的使用要谨慎。
输液泵的速度控制必须准确,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浓度不稳定。
7.防止补液过快引起液体超负荷:过快补液容易引起液体超负荷,对心肺功能不好的儿童尤其不利。
应根据患儿的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补液速度,确保液体输入与输出平衡。
8.注意感染控制:在小儿外科手术中,补液操作要遵循无菌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补液管道的连接和使用过程要符合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要求,以减少感染患儿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小儿外科补液要根据病情确定补液种类,个体化制定补液方案,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要注意电解负平衡和电解紊乱的防治,合理使用输液泵,防止液体超负荷,并注意感染控制。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帮助维持儿童的体液平衡,提高康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补液的方法简单学(儿科医生)发表者:刘跃梅(访问人次:3830)小儿补液就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尤其就是基层医院,腹泻的小儿特别多,更就是要熟练掌握。
补液问题一直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特别就是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
这里,我根据苗圃现有的补液资料,及其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补液三部曲。
一、首先,我们必须先判断孩子的病情到底如何,属于哪种脱水程度,以知道我们下一步的补液计划。
1、程度性脱水判断:轻度脱水: 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
(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中度脱水: 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
(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 开始烦躁,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重度脱水: 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
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
(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
皮肤相当的干燥,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低渗:血清钠<130mmol/L;(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就是极易发生脑水肿)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高渗:血清钠>150mmol/L。
(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小儿补液三部曲之二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判断了小儿脱水的基本判断方法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了解,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1、补液总量: 轻度失水:90-120ml/kg*d中度失水:120-150 ml/kg*d重度失水:150-180 ml/kg*d补液总量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
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
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30-50ml/k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非禁食状态就是30 ml/kg。
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
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即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但就是,小儿若小于10kg,通常给以补充100ml/kg/day。
2、量知道了,那么给补什么样的液体呢?上次我们已经说过如果判断脱水性质的问题了,现在就根据脱水的性质来判断补充什么液体。
累计损失量的补充:根据脱水性质来给予低渗性脱水:2/3张液体等渗性脱水:1/2张液体高渗性托说:1/3-1/5张液体注:渗透压越高,就应该给以张力越小的,以此来稀释至等渗水平,而渗透性越低,则就给以张力大的液体。
继续损失量的补充: 通常给予1/3-1/2张液体生理需要量:通常给予1/4-1/5张液体二、了解何为张力,如何配张力性的液体相信这就是最让大家头疼的地方吧。
很复杂,希望我们能把复杂变简单吧。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我们平时用的液体都就是什么张力的0、9%Nacl:等张葡萄糖:无论浓度就是多少,均没有张力,因为葡萄糖都溶解了,并没有离子,何来的张力呢,5%NaHCO3:3、5张1、4% NaHCO3:等张注意:所谓等张液,就是指所用液体与红细胞的张力相等。
所谓等渗液,就是指与血浆渗透压近似。
等张跟等渗就是不一样的,葡萄糖就是有渗透压的,但就是确实0张的。
2、各张力的液体都就是由何配制的呢?(混合液张力=张力份数/混合液总份数)生理盐水配液:等张:2:1含钠液,由0、9%Nacl 与1、4%NaHCO3组成(两种都就是等张的液体,所以当然合并起来也就是等张的, 至于2:1,就是指氯化钠两份,而碳酸氢钠一份)1/2张:有两种:①1:1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与一份葡萄糖(任何浓度)组成(氯化钠就是等张的,而葡萄糖就是0张的,两者一合并:1份张力/两份液体=1/2张)②2:3:1含钠液,由两份0、9%Nacl、三份葡萄糖、1份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3份张力/6份总量=1/2张)1/3张:1:2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与两份葡萄糖组成的(混合液张力=1份张力/3份总量=1/3张)1/5张: 1:4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与四份葡萄糖组成的2/3张:4:3:2含钠液,由四份0、9%Nacl 与三份葡萄糖与2份的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6份张力/9份总量=2/3张)高渗氯化钠溶液配液:常用的有3%NaCl与10%NaCl,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Na Cl主要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NaCl多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配液方式如下:(注意全都就是10%的高渗氯化钠)凡就是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均可按照以下方法来配制:公式1: 10%氯化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公式2: 5%碳酸氢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9、3%或11、2乳酸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公式3: 5%或10%葡萄糖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10%氯化钠的液量-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的液量举例配制例一、配制等张液(2:1液)200ml,所需10%氯化钠=200×1×6%=12ml,5%碳酸氢钠=200×1×9、3%≈19ml,10%葡萄糖=200-12-19=169ml;例二、配制1/2张含钠液(: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2×6%=9ml,11、2%乳酸钠=300×1/2×6%=9ml,10%葡萄糖=300-9-9=282ml;例三,配制2/3张含钠液(4:3:2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2/3×6%=12ml,5%碳酸氢钠=300×2/3×9、3%=19ml,10%葡萄糖=300-12-19=269ml;例四,配制1/3张含钠液(6: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3×6%=6ml,5%碳酸氢钠=300×1/3×9、3%≈9ml,10%葡萄糖=300-6-9=285ml;例五,配制1/5张含钠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5×6%=3、6ml,5%碳酸氢钠=300×1/5×9、3%≈5、6ml,10%葡萄糖=300-3、6-5、6=290ml。
儿科补液三部曲之三:补液1、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患儿,一般在给以调节饮食、药物控制外,只给予ORS,即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约就是50-80ml/kg,在8-12小时内把累积损失量补足。
脱水纠正后,将ORS等量稀释后,根据需要随意口服。
注意:ORS就是2/3张液,故新生儿及有明显的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使用。
2、中度及重度脱水中度及重度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补液。
⑴第一天的补液:补液量及补液种类,在第二曲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如果患儿中度脱水,出现明显的循环障碍了,那么必须先扩容,方法如下:1)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 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举例] 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
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速。
根据病史,眼凹,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前训)等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
1岁发育正常估计体重10kg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损失量1800/2-200=700(补1/2总量)输液步骤:第一步扩容,用1/2的含钠液,(2:1含钠液,由0、9%Nacl 与5%NaHCO3组成)、扩容总量就是200ml,由2份的0、9%Nacl 与1份的5%NaHCO3组成。
所以计算如下:每份:200/3=70ml盐: 70*2=140ml盐,碱: 70ml碱(1、4%NaHCO3)第二步补累积损失量700ml的4:3:2液,4:3:2含钠液,由四份0、9%Nacl 与三份葡萄糖与2份的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6份张力/9份总量=2/3张)。
故,所需量及算如下:700/9=77、7,大约为80盐80*4=320ml糖80*3=240糖碱80*2=160碱(1、4%NaHCO3)第三步补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1800-210-700=890-900ml的2:3:1含钠液,由两份0、9%Nacl、三份葡萄糖、1份碳酸氢钠组成的。
计算如下:900/6=150盐150*2=300ml糖150*3=450碱150ml(1、4%NaHCO3)第四步: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 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⑵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一天的补液,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第二天主要给以生理需要量及继续损失量,继续补钾。
1)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 60~80ml/kg, 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做法来计算第二天的补液量。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限于本人的知识,本不想写的,但朋友说想学液体疗法,所以就写了这个话题。
所以此帖说的比较基本,没办法,我自己对于液体疗法也不精通。
其实教科书中都有许多篇幅来讲液体疗法,照书抄也没意思,所以这里只说我自已的理解,算就是一种补充吧。
恳请各位高手指导,小生有礼了。
一:基础问题:1、张力的概念:这就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